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单塔地锚式悬索桥结构轻便,可以充分利用两侧的岩体来分担荷载。而在地震作用下,容许纵桥向滑动的单塔地锚式悬索桥过大的纵向位移给桥梁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造成严重威胁。以通麦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时程法研究液压黏滞阻尼器对单塔地锚式悬索桥的减震效果,同时对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液压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梁端纵向位移。且当阻尼指数a不变时,主梁纵向位移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不断减小,但减幅不大,而桥塔及基础主要控制截面的地震响应随着阻尼系数C的增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拟黏滞摩擦阻尼器滞回特性及支撑内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Pall型摩擦阻尼器四连杆机构的几何非线性变形特征出发,分析框架位移、支撑刚度、阻尼器摩擦力、阻尼器大小、支撑倾角、支撑屈曲力等对一种新型摩擦阻尼器——拟黏滞摩擦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及支撑受力特点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拟黏滞摩擦阻尼器除了保留了Pall型摩擦阻尼器恢复力特性不受支撑屈曲力影响的优点外,支撑内力还比Pall型摩擦阻尼器明显降低,这将有利于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减小框架柱在地震下的损伤.同时还拟合出可供设计人员使用的实用支撑最大内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从 Pall 型摩擦阻尼器四连杆机构的几何非线性变形特征出发,分析框架位移、支撑刚度、阻尼器摩擦力、阻尼器大小、支撑倾角、支撑屈曲力等对一种新型摩擦阻尼器——拟黏滞摩擦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及支撑受力特点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拟黏滞摩擦阻尼器除了保留了 Pall 型摩擦阻尼器恢复力特性不受支撑屈曲力影响的优点外,支撑内力还比 Pall 型摩擦阻尼器明显降低,这将有利于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减小框架柱在地震下的损伤.同时还拟合出可供设计人员使用的实用支撑最大内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黏滞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效果,基于"阻尼-惯容-弹簧"的三元被动减振理论,开展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张紧弦斜拉索振动控制的研究。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斜拉索-调谐惯容阻尼器耦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然后通过复模态分析研究了调谐惯容阻尼器的频率比、阻尼比及惯容比对斜拉索附加模态阻尼比的影响规律,进而获得了调谐惯容阻尼器的最优参数及斜拉索的最大附加模态阻尼比。其次,开展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控制的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复模态分析结果的适用性,通过对比调谐惯容阻尼器、黏滞惯质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效果,阐明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控制的优越性。最后,基于耗能效率揭示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增效机理。结果表明:与黏滞阻尼器和黏滞惯质阻尼器相比,调谐惯容阻尼器可以显著提升斜拉索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型铅剪切阻尼器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剪切阻尼器是一种耗能性能优越、构造简单而又十分经济的结构减震控制装置.为提高梁柱节点的耗能能力,本文开发了一种具有变形放大功能的转动式铅剪切阻尼器,利用ANSYS软件对该阻尼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铅块高度和宽度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同时,还研究了振幅、频率、荷载循环次数、去掉对该阻尼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转动式铅剪切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合理的MR阻尼器滞回模型是阻尼器应用于结构振动控制中的重要前提,根据以往学者提出的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的优缺点,对2种性能优良而又应用方便的力学模型——修正的Bingham模型和修正的Dahl模型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证明了这2种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设计制作了一种活塞式常摩擦力阻尼器,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个5层钢框架模型,在其第1层、第3层和第5层薄弱层分另11设置摩擦阻尼器支撑,进行了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摩擦阻尼器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9.
超大跨度斜拉桥纵向减震耗能塔、梁连接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通大桥的塔、梁连接处分剐设置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并选择恰当的弹性连接装置的弹性刚度以及阻尼器参数,利用Maxwell阻尼模型模拟黏滞阻尼器的滞回耗能特性,通过结构非线性地震分析的方法,对比了弹性连接装置与黏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分析表明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均能有效地减小梁端的地震位移,但阻尼器的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铅阻尼器是一种耗能性能优越、结构简单,方便制作的减震耗能设备,特别是剪切型铅阻尼器,近年来逐渐得到承认和工程应用.本文基于国内和国外铅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工程应用条件,阐述了本文提出的铅板阻尼器的优势,并指出铅板阻尼器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粘滞流体阻尼器在高层建筑减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爱群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1):7-14
介绍了所研制的双出杆型粘滞流体阻尼器的耗能原理,且由试验研究表明,该阻尼器是一种无刚度的速度相关型阻尼器,阻尼器的阻尼力与活塞的运动速度近似呈线性关系,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减振阻尼器.文章还阐述了工程结构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减振设计原理,并通过对高层建筑应用该研究成果的介绍,进一步阐明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的结构减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结构被动控制的理论基础上,研制了铅盘阻尼器,阐述铅盘阻尼器的构造和材料组成.通过ABAQUS分析铅盘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及其耗能性能,对比不同盘叠加数、盘间距,使其滞回曲线越近饱和,达到最佳耗能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带有金属阻尼器及其与粘滞流体阻尼器串并联组合平面框架体系。分别采用Bouc-Wen模型和粘滞阻尼模型模拟金属和粘性流体阻尼器的滞回特性,建立耗能体系的动力分析方法。数值分析表明,阻尼器采用并联组合方式对位移和加速度的减振效果要优于串联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1,28(2)
天津永定新河特大桥主桥所在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为了解决其抗震问题,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属抗震不利地段。永定新河特大桥的主桥为矮塔斜拉桥,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重较大,由强震产生的水平地震力十分不利,相关构件尤其是下部墩柱基础很难承受,因此采用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减震技术。本文通过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进行有限元动力分析,对结构在阻尼器控制下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后,有效地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力,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使其在大震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钢管铅芯阻尼器为基础,通过改进得到一种新型钢管双铅芯阻尼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用铅量较少的情况下,新型钢管双铅芯阻尼器相对于单铅芯阻尼器的极限荷载增大183 kN,极限位移增大近一倍,滞回曲线面积明显增大并且等效阻尼系数增大15%。通过模拟结果表明,其耗能能力较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胶印机钢辊和橡胶辊间的微通道中高黏度油墨流体的黏性耗散效应,首先对黏性耗散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运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微尺度的高黏度油墨流体的黏性耗散生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考虑黏性耗散生热的油墨流体仿真模型,获得了油墨流体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及温度分布等特性;通过不同通道尺度、不同油墨黏度的仿真对比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了通道尺度和油墨黏度对黏性耗散生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通道尺度的减小,油墨流场的温度升高,并且流场的最高温度与通道尺度间近似为非线性的指数关系.随油墨黏度的增大,油墨流场的温度升高,并且流场的最高温度与油墨黏度间为近似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景德镇电厂排水电站水流的三种形式的衔接消能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推荐方案3为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表中孔水舌空中碰撞消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碰撞角和流量比与碰撞消能效果的关系,提出射流碰撞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水流,在确定流量比是不必拘泥于流量比等于1的传统思路,采用小股射流碰撞大股主射流,同样能起到分散水流的作用,改善下泄水流进入水垫塘时的入流条件,从而提高碰撞消能效果,试验表明,在碰撞角较大时,中表孔流量经达到0.2时即可使水舌充分散裂。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提出了基于主动控制算法优化被动粘滞阻尼器的策略。并将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基础隔震结构形成被动混合控制结构,采用此被动混合控制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混合控制的控制效果,实现以更加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隔震结构在超防烈度下隔震层位移响应过大问题。首先将主动控制装置设置于隔震层形成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采用主动控制算法获取隔震层主动控制力与速度特性,其次,利用主动控制力与速度关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被动粘滞阻尼器的最优阻尼系数与速度指数,最后将设计出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安装于隔震层,形成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以一栋七层基础隔震结构为受控模型,通过对主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与被动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仿真分析可知:主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9.41%,45.04%及55.54%;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分别为36.40%,44.30%及52.51%;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位移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效果的90%以上,被动混合隔震控制对于隔震层加速度响应的减震率能够达到主动混合隔震控制的60%以上,被动混合控制也同样实现了减小隔震层地震响应的同时不增加上部结构的响应,依据主动控制算法设计的被动粘滞阻尼器形成的被动混合控制结构能够基本实现主动控制的效果。说明依据主动控制设计被动粘滞阻尼器实现主动控制效果的思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