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近四年中726例;825条下肢静脉造影的各种X线表现.结果:慢性静脉功能不全664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22例;原发性深静脉瓣功能不全41例;深静脉各部位血栓93例;静脉瘤5例.结论: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最简单、实用而又有效的方法.下肢静脉造影能非常清晰地显示深浅静脉分枝、主干血管的形态、走行,进而诊断血管发生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慢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单一闭塞性疾病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慢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单一闭塞性疾病患者56例,按闭塞段分为腹主-髂动脉型17例、髂-股动脉型18例和股腘膝下动脉型21例.应用导管、导丝相配合钝性分离微夹层介入技术行闭塞管腔开通后球囊扩张,出现夹层行支架植入术.结果:经介入治疗后闭塞段开通46例(82.1%),闭塞段未开通症状无改善6例(10.7%),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7.1%).其中腹主-髂动脉型开通率(16例,94.1%)与髂-股动脉型开通率(16例,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动脉型开通率高于股腘膝下动脉型开通率(14例,66.6%)(P<0.05).闭塞动脉长度在5~10 cm的患者,腹主-髂动脉型开通率(9例,52.9%)和髂-股动脉型开通率(10例,55.5%)均高于股腘膝下动脉型开通率(7例,33.3%)(P<0.05),而前两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腘膝下动脉型未开通患者(7例,33.3%)闭塞两端血管侧支代偿血管(≥3支)总数(35支,平均5.00支)多于开通患者(14例,71.4%)侧支代偿血管总数(19支,平均1.36支)(P<0.05).结论:介入治疗慢性动脉粥样硬化下肢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下肢动脉闭塞位置、闭塞动脉长度和侧支循环建立丰富程度对开通闭塞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优泌乐25)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T2DM患者114例.随机分2组,即强化治疗组56例,年龄50±16岁,采用优泌乐25强化治疗;非强化治疗组58例,50±17岁.不设定严格的治疗控制目标.2组的疗程均为12周.收集2组患者的血压、体质指数、空腹及餐后血糖和HbAlc等资料.应用多普勒仪检测踝肱指数(ABI).结果: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患病率明显增高,强化治疗组ABI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非强化治疗组AB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多普勒仪检测踝肱指数(ABI)使早期提示糖尿病患者动脉外周血管病变,可以用优泌乐25短期强化有助于保护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扫描肺内小结节周围血管分布的变化在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有随访病理结果或经临床证实,直径小于3cm肺内孤立性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病灶边缘光整度研究肺血管移位与病灶性质的关系.结果:用肺窗观察到有肺血管影移位现象的病灶共64例,占82%.肺血管聚拢29例,推移15例,其中肺血管聚拢且病灶边缘光整的共19例全部为炎性病灶.肺血管推移的15例全部为非炎性病灶.结论:肺血管移位现象可以作为肺结节定性诊断的参考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1例血管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提高对血管内淋巴瘤(IVL)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ALK+ALCL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1岁.CT示右侧顶枕叶不规则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壁结节及边缘明显强化;磁共振(MRI)示右顶枕叶斑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影,累及右侧胼胝体压部,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规则强化.血常规示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压积减少.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实质小血管管腔内多量明显异型性大单核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核圆形或不规则,可见马蹄形或肾形核,核仁清楚.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LCA(+)、CD,(+)、ALK-1(+)、EMA(+)、粒酶B(+)、CD20(-)、CD79a(-)、CD30(-)、CD56(-)、GFAP(-)、AE1/AE3(-)、HMB45(-),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患者手术后8个月死亡,未行放化疗.结论 血管内ALK+ ALCL是IVL的一种罕见亚型,细胞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类似于淋巴结或结外ALCL,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预后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经AngⅡ1型受体(AT1R)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AMI组(n=8)和特异性ERK上游激酶抑制剂(PD98059)组(n=8),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大鼠AMI模型,建模后14 d,制备心肌组织切片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和tPA活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匀浆磷酸化ERK1/2(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核规则;AMI组心肌纤维消失中断,部分心肌细胞空泡变,部分心肌纤维及核溶解消失,肌纤维呈空管状,梗死区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并有炎症细胞浸润;PD98059组AMI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②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及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但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其tPA/PAI-1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③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④各组大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及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5~0.94,P<0.01).⑤与AMI组比较,PD98059组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其tPA/PAI-1比值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AMI时 AngⅡ具有诱导PAI-1但抑制tPA合成与分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ngⅡ经AT1R激活ERK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中直肠周围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现阶段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接受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患者114例,清除淋巴结并行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观察,分析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14例患者中有4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4%(46/114),其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为39.5%(45/114),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9%(2/51),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9.6%(11/114);共取出淋巴结2 463枚,转移淋巴结数209枚,总转移度为8.5%(209/2 463),其中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度为14.8%(187/1 264),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度为1.7%(3/175),侧方淋巴结转移度为1.9%(19/1 024).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度明显高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及侧方淋巴结(P<0.05);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度与Duke's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明显关联性(P<0.05),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具有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选择性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在现阶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已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里的热点,VSMC增殖、迁移及凋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VSMC增殖及促增殖因素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1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方法.包括术前系统评估、尽早确诊、动脉造影护理等,术后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出院指导.认为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腹痛、器质性和并发心房纤颤的心脏病、胃肠排空异常是该病的三联征,有助于早期诊断,选择性动脉造影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①研究对象:临床疑有颈动脉硬化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1~80岁,平均55岁.②方 法:采用美国GE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2 MHz.患者仰卧位,头向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检查颈总动脉根部、主干及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颅外段,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部位、大小、回声和形态特点,观测频谱形态,评估狭窄程度.③结 果: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动脉异常改变,其中内膜粗糙增厚5例(10%),内膜粗糙伴斑块形成45例(90%)[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为32例(71.1%,32/45),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其他部位13例(28.9%,13/45)].颈动脉斑块以弱回声为主者22例(48.9%),强回声为主者12例(26.7%),混合性回声11例(24.4%).颈动脉斑块引起血管轻度狭窄31例(68.9%),中度狭窄17例(37.8%),重度狭窄2例(4.4%).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并发心室颤动的救治及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高度重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电击除颤的护理、准确使用抢救药物等.认为在AMI患者实施急诊PCI术的过程中,护士做好急救药品及除颤设备的准备,开通静脉通路,低血钾患者静脉补钾治疗,加强心理护理、心电监护和救治配合是成功抢救心室颤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的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MRI)技术和动脉自旋标记(ASL)方法的差异,并明确ASL方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灌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的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选择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通过ASL和DSC两种灌注加权成像(PWI)技术扫描,得到平均脑血流量(CBF)图和灌注参数图,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所得参数图比较,观察两种方法判定MCA狭窄侧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ASL方法显示,患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30.4±8.2) mL·100 g-1·min-1,对侧脑组织的rCBF为(58.3±11.4)mL·100 g-1·min-1,患侧脑组织rCBF低于正常侧脑组织(P<0.05);DSC方法显示,患侧rCBF为(28.7±12.8)mL·100 g-1·min-1,对侧脑组织的rCBF为(54.2±9.5) mL·100 g-1·min-1,患侧rCBF低于正常侧脑组织(P<0.05);ASL和DSC方法检测同一血管狭窄侧脑组织的rCBF,两组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L和DSC方法显示,健康志愿者的rCBF分别为(56.8±10.7) mL·100 g-1·min-1和(55.2±9.8) mL·100 g-1·min-1,与血管狭窄对侧的正常脑组织的rCBF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显示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异常的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为(522.3±57.2)×10-6 mm2·s-1,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平均值为(756.8±67.6)×10-6 mm2·s-1,狭窄动脉供血区域ADC平均值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平均值(P<0.05).结论:ASL方法可以判定MCA狭窄患者的低灌注状态,弥散结合灌注扫描可以判定侧脑组织狭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机理.方法:选取35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采用挑灸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和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3D-MSCTA)结果的变化.结果:挑灸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有很大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VB)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上升;阻力指数(PI)和博动指数(RI)值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患者的3D-MSCTA结果分析比较,椎-基底动脉与毗邻骨性结构的关系上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挑灸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或消除临床眩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两组间皮瓣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含浅静脉、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完整蒂部是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驱血点状剥脱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驱血带下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82例共103条肢体.术后常规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肢体肿胀情况、皮下血肿发生情况、肢体活动和皮肤感觉障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单侧肢体)30~48min,平均34 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0ml.皮肤感觉障碍4例,少量皮下淤血2例,足部水肿19例,未发生与动脉阻断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驱血带和止血带在下肢浅静脉手术中可创造无血手术野,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死是脑部血流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流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CT检查是脑梗塞的重要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类型,并有助于梗塞病例的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收集CT诊断的60例脑梗塞病人资料,对其CT表现、病因、分型、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做了探讨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研究介入性动脉栓塞在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治疗组)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并与20例术前未栓塞骨肿瘤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病理改变.结果 治疗组所有患者疼痛不同程度减轻,肿瘤不同程度缩小;治疗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后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结论 手术前DSA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骨肿瘤自身及其周边的血管分布和供血情况,有利于指导手术.术前动脉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更安全,肿瘤完整切除率更高,手术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有效果.方法:四肢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100例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都采用常规手术与药物配合治疗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多种基于护理干预的多种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放松训练,健康宣教.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治疗组术后疗效优良率为86.0%,对照组优良率为70 0%,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积极的临床护理能提高四肢骨折合并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患者的步态障碍疗效.方法:对36例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及步态分析,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量表,步态分析采用足印法收集步态资料,主要测量每位患者的步幅、步速.结果: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平衡功能的下降,经过高压氧治疗后平衡功能、步幅、步速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治疗对改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疾病患者的步态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血管通路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的正确使用、细心护理对长期使用特别重要.人造血管内瘘主要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现在,由于糖尿病、老年患者日益增多,使用人造血管的患者也不断增加.我院行人造血管植入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例,通过临床护理实践,现将护理及使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