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煤矿开采众多,矿区的缺水问题普遍存在,且同时存在着矿井水无法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危害矿区的安全。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混凝法对矿井水处理利用进行研究。矿井水混凝处理过程中混凝剂及助凝剂的使用是决定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混凝处理试验分析,为矿井水的混凝处理提供参考,提高矿井水的处理效果,实现矿井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矿井水资源化混凝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邻  贺玉晓 《河南化工》2006,23(9):13-14,25
针对平煤集团新峰六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情况,进行了矿井水资源化的混凝试验研究.对石灰(Ca(OH)2)、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丙烯酰胺(PAM)进行了单一投加和配合投加的混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PAC和PAM混合投加混凝效果最佳,最佳投药量分别为6.25 mg/L、0.2 mg/L,最佳pH值为7~8,大大降低了矿井水资源化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根据邢东矿矿井水的高浊度、含油及水质变化较大的水质特征,分别选取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硫酸亚铁和聚丙烯酰胺(PAM)4种水处理药剂进行混凝试验。结果表明:PAFC和PAM配合投加效果最好;正常水质条件下PAFC与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90 mg/L和1.0 mg/L,特殊水质条件下PAFC与PA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0 mg/L和2.0 mg/L;PAFC与PAM配合投加间隔时间60 s混凝效果最佳;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浊度小于5 NTU,石油类小于5 mg/L。  相似文献   

4.
马俊 《清洗世界》2023,(2):89-91
矿井水指的是在矿井中开采到的煤层及其开拓巷道附近的一些地下水,虽然煤矿矿井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各个矿井的地质环境方面的原因而各有不同,因此矿井地下水的主要元素组成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一些区别。由于水害往往给矿井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综合治理水害就成为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矿井内对于水污染的处理工作,不仅是我国煤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对煤矿矿井水的科学利用也是我国煤炭公司进行技术革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通过全面分析矿山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资源,摸清矿山地质结构特点,了解矿山水文地质动态和矿山水文地质环境要求,并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保护措施,对当前煤矿矿井水的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培 《山西化工》2023,(10):190-191+194
为进一步探究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路径,结合某煤矿的矿井水污染现状,以超滤纳滤模块为核心展开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分析。进行中试实验,印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基于中试实验进行放大,对整体的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并对该工艺进行测试。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工艺取得了初步成功,预计其在今后的实际运营中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金巨 《贵州化工》2011,36(5):42-43
小屯煤矿矿井水为含悬浮物、高矿化度矿井水,该水采用旋流沉砂、涡流反应絮凝、过滤及高速过滤器和消毒等水处理工序后,水质可达到煤矿消防用水和井下洒水的要求,并全部进行回用,实现了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混凝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混凝是工业用水和废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处理过程。认识、研究、掌握混凝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无疑对提高水处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介绍了混凝技术实践应用的理论要点、混凝技术及其新发展,以便为混凝技术在工程设计和运行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煤矿矿井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处理试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PAC和PAM投加量、pH值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选择了混凝处理的最佳水力条件和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AC和PAM投加量、pH值对浊度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调节矿井废水pH值的情况下,最佳水力条件为快速搅拌速率为200r/min,时间为2min;慢速搅拌速率为30r/min,时间为20min;最佳工艺条件为PAC的投加量约为60mg/L,PAM的投加量约为0.8mg/L,二者联合使用对浊度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
针对峰峰矿区一至四矿矿井水混凝效果较差、混凝剂和助凝剂加药量较大的问题,通过矿井水水质特性分析及混凝试验,优化药剂种类和加药量。结果表明:这些矿井水属于常规矿井水,悬浮物颗粒粒径在50μm以下的约占86%,平均中位径在10μm左右,自然沉降较困难,Zeta电位在-30~-20 mV之间,接触角为14°~120°,混凝剂PAC对4个矿井水的混凝效果普遍较好,当联合投加PAC、 PAM时,在一矿至四矿矿井水混凝剂PAC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60、 12、 30、 40 mg/L的基础上,配合投加0.6 mg/L助凝剂PAM,上清液浊度均低于4NTU。当处理常规矿井水时采用PAC-PAM联合投加,优于单独使用PAC混凝效果,出水浊度可进一步降低,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矿业的快速发展,矿井水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高矿化度矿井水,其含有大量的溶解性固体和金属离子,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主要探讨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和资源化利用,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强化混凝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指出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强化混凝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并对强化混凝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强化混凝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混凝/超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作为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膜的过滤性能和提高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存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它可使膜过滤通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预氯化与强化混凝相结合用于给水处理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氯化时间、有效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氯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氯化与混凝的先后顺序对CODMn及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本试验原水,有效氯投加量为4mg/L,经过30min氯化后,CODMn去除率达20%左右,再经过强化混凝后,CODMn去除率可达50%左右。先氯化后混凝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总体要优于先混凝后氯化。在低投氯量时,先混凝后氯化对于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先氯化后混凝,但随着投氯量的增加二者的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在混凝处理中采用5%的清水回流与PAC+HPAM联合投加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高浊度微污染黄河水的处理工艺。应用该技术对高浊度水进行生产性试验,除浊效果与传统工艺相比约提高40%~50%,对有机物和NH3-N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同时可使出水的致突变活性呈阴性。  相似文献   

15.
煤炭矿井水处理利用技术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针对矿井水特点 ,对现代煤炭矿井水处理利用技术中的悬浮物处理、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和酸性矿井水的处理技术 ,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高锰酸钾复剂对给水处理中混凝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混凝处理前采用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考察了其对混凝水处理的强化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对混凝处理具有很好的强化效应,能显著提高混凝过程对浊度、有机物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当高锰酸钾的用量为0.25mg/L时,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的投加量分别减少30%和40%。  相似文献   

17.
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淀粉及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为主要原料,在碱(氢氧化钠)催化条件下,以水-乙醇混合溶剂为分散剂,运用干法制备了高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对制得的阳离子淀粉絮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阳离子淀粉对印染废水具有优异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型含锆聚合混凝剂对珠江原水进行混凝处理,同时与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比较混凝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混凝剂在投加量为0.05 mmol/L时,浊度的去除率达到87%;进一步增大其投加量,浊度的去除率可达到96.3%以上;随着pH值的升高,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均先升后将;在pH值为4.4左右时,处理效果最优。新型混凝剂具有反应快、形成絮体大而密实、絮体沉降快、浊度去除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水处理药剂。  相似文献   

19.
Viruse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annual 1.3 million deaths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burden of diarrheal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hile household-level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reduce diarrheal illness, the majority of filtration technologies are ineffective in removing viruses due to their small size relative to filter pore size. In order to meet the WHO health-based tolerable risk target of 10−6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per person per year, a drinking water filter must achieve a 5 Log10 virus reduction. Ceramic pot water filters manufactur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ypically achieve less than 1 Log10 virus reduction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fall in virus removal efficiency in household water treatment filtration, we (1) evaluated the capacity of chitosan acetate and chitosan lactate, as a cationic coagulant pre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eramic water filtration to remove lab cultured and sewage derived viruses and bacteria in drinking waters, (2) optimized treatment conditions in waters of varying quality and (3) evaluated long-term continuous treatment over a 10-week experiment in surface waters. For each test condition, bacteria and virus concentrations were enumerated by culture methods for influent, controls, and treated effluent after chitosan pretreatment and ceramic water filtration. A > 5 Log10 reduction was achieved in treated effluent for E.coli, C. perfringens, sewage derived E. coli and total coliforms, MS2 coliphage, Qβ coliphage, ΦX174 coliphage, and sewage derived F+ and somatic coliphages.  相似文献   

20.
介绍生化氧化池产水混凝沉淀药剂的筛选过程,确定满足现场水质的药剂型号及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