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通过对湟水流域基本特点、水土流失危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阐明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湟水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主要测站的水文资料,对流域水沙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暴雨区和水土流失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湟水两岸山洪沟对基础设施及人民财产威胁日趋严重。对乐都县牛路壕沟"2009.9.18"暴雨洪水调查及成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暴雨区和水土流失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湟水两岸山洪沟对基础设施及人民财产威胁日趋严重。对乐都县牛路壕沟“2009.9.18”暴雨洪水调查及成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暴雨区和水土流失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湟水两岸山洪沟对基础设施及人民财产威胁日趋严重.对乐都县牛路壕沟"2009·9·18"暴雨洪水调查及成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湟水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李向瑜 《青海水利》2000,(3):33-35,37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重点水土流失区,该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粮食生产地、但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该区农业生产增长缓慢。本文在系统分析造成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特征及危害,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及措施,为该区的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湟水流域洪灾成因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也是青海省的主要暴雨区,山洪灾害十分突出,制约着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对流域山洪灾害成因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湟水谷地是青海省城镇人口和基础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湟水谷地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的飞速发展,由于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预防监督不到位等,引发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湟水谷地有关市、县的调查,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湟水谷地新的水土流失因素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湟水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湟水流域基本特点、水土流失危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阐明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湟水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又称西宁河、乐都水。湟水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宋代称之为宗河、邈川水,北魏《水经注》称之为湟水。湟水流域主要位于青海省东部,是该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湟水发源于大阪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以北的噶尔藏岭,河源高程4200 m。东流经湟源、西宁、乐都、民和等县市,  相似文献   

11.
小凌河流域是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随着近年来治理步伐的加快,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流域的自然状况出发, 详细分析了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由此造成的危害, 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泊型水生态功能分区是以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底图,通过水文分析划分出目标流域的自然水文单元和水系,借助流域综合调查资料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也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IS技术,将研究区7大主要河流水系图、DEM、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图、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进行统一处理为栅格单元相同的栅格图,使用GS+软件计算各指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距离,从而得到各因子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主导指标和影响指标,运用ArcGIS 10.0软件中的空间叠加法对选定的指标栅格图进行模糊叠加,修正分区边界,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8个。以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图为底图,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为27个。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有助于丰富青海湖流域分异规律研究,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松辽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流域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不合理生产活动的破坏,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3.53万km2,占东北总土地面积的35.16%。本文对松辽流域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松辽流域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14.
清水河流域是青海省东部典型小流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分析流域自然、经济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生态建设重视不足3个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建设骨干性调蓄工程、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宣传引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开展陆表水域的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变化状况,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2000—2019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分布,分析了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陆表水域空间分布不均衡,上游陆表水域面积占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的60.3%、中下游占39.7%,其中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陆表水域面积占比最高,分别占40.3%和17.0%;(2)近20年间,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约为49.0%,其中上游地区对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增加的贡献度最大,达到47.7%,中游地区贡献度次之,为42.7%,下游地区贡献度较小,只有9.6%;(3)从流域来看,渭河和汾河流域的陆表水域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9年期间,分别扩大了113.17 km2和55.75 km2,增幅约为139.9%和152.4%。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礼先 《中国水利》2006,(12):16-18,24
通过对我国近几十年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了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水土保持的理论基础即土壤侵蚀学原理、流域水文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以及流域可持续经营原理。水土保持的技术体系及方法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继东  韩凤翔 《人民长江》2004,35(10):17-18
随着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依托水利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在建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重点地区为主要对象,建立覆盖全流域水土流失区的、面向不同水土保持管理层的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提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促进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是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影响评价模型及效益评价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本文对第三期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第三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现有水沙评价模型和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产流产沙机制的影响,遴选了用于研究的水沙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