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健  颉亚伟 《电子世界》2011,(11):17-17,22
本文主要通过对TD-SCDMA HSDPA的关键技术的介绍,进一步分析在实际网络建设中HSDPA和R4混合组网所应规避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组网策略和配置原则,最后对TD-SCDMA HSDPA商用前景展望,TD-SCDMA HSDPA技术在未来的效益绝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通过对TD-SCDMA HSDPA的关键技术的介绍,进一步分析在实际网络建设中HSDPA和R4混合组网所应规避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组网策略和配置原则,最后对TD-SCDMA HSDPA商用前景展望,TD-SCDMAHSDPA技术在未来的效益绝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现网TD-SCDMA系统的数据业务模型HSDPA时隙配置为2:4,要求R4载波也同样时隙配置,由于R4载波均为DCH信道,主要承载CS业务,该业务具有上下行对称的特征,因此,对于R4载波下行会有2个时隙闲置,导致信道资源浪费。TD-SCDMA系统R4与HSDPA共载波技术解决了HSDPA载波资源不足且另外的R4载波码道还有空余的问题,可以提高TD-SCDMA系统资源利用率。本文探讨了该技术的原理,介绍了现网的测试情况,分析了引入的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为TD-SCDMA网络后续载波时隙配置原则提供了很好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支持HSDPA功能的TD-SCDMA终端,主要是针对以数据和视频业务为特点3G来说.随着TD-SCDMA技术的演进,HSDPA技术越来越成熟.对现有的几个TD-SCDMA试验网络来说,怎样进行融合HSDPA技术之后的TD-SCDMA网络规划.本文重点分析了融合HSDPA技术之后的TD-SCDMA网络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TD-SCDMA网络中TD-MBMS与R4/HSDPA共存时存在的干扰,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设置隔离带宽度才能有效规避MBMS业务对R4/HSDPA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系统级仿真平台对各种场景进行模拟分析,并与理论值做了对比验证。本文提出了在保证网络性能前提下的最佳隔离距离的判断方法,并给出在中等负荷网络情况下隔离距离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越来越高的数据业务需求,原有的TD-SCDMA的峰值速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HSDPA技术的发展为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容量提供了一条平稳演进的途径。在TD-SCDMA系统组网方案的基础上,如何引入HSDPA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频、流媒体等许多对流量和延迟性能要求较高的数据业务对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来所提出的的2Mbit/s的峰值速率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3GPP在R5以后的版本中引入了新的分组接入增强技术HSDPA,将TD-SCDMA的峰值速率提高到2.8Mbit/s。考虑建设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结合,HSDPA可以采用和R4版本系统的混合组网方式。本文在讨论TD—SCDMA HSDPA关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R4版本和HSDPA系统的混合组网方案进行了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TD-HSDPA的组网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比了HSDPA在TD-SCDMA和WCDMA系统中的技术差异,论述了R4与HSDPA的混合组网方案,在分析TD-HSDPA组网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了典型TD-SCDMA基站的传输链路配置表。  相似文献   

8.
基于用户对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需求,3GPP在R5引入了HSDPA(FDD、TDD)技术.在国外已经运营的WCDMA网络中,HSDPA的引入确实大大提高了下行数据速率,而国内正在规模建设中的TD-SCDMA实验网络也将逐步引入HSDPA,充分体现出3G在数据业务上的优势.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系统仿真的手段来考察基于TD-SCDMA的HSDPA系统网络的性能,作为实际网络规划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HSDPA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强TD-SCDMA网络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本文分析了TD-SCDMA网络中HSDPA技术特点并比较了与WCDMA HSDPA技术的异同,同时结合产业成熟程度以及3G数据业务的发展状况给出TD-SCDMA网络中HSDPA引入后的组网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HSDPA和R99/R4在技术及覆盖特性上的差异,然后讨论HSDPA和R99/R4的组网方案。最后讨论引入HSUPA对网络的影响和覆盖速率的选取。  相似文献   

11.
郭宝 《电信技术》2006,(8):41-44
对WCDMAR99/R4网络与HSDPA网络可提供的容量分别进行分析;根据HSDPA的技术特点,对HSPDA与R99/R4混合组网后提供的各类语音、数据业务做出容量规划。  相似文献   

12.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HSDPA)是提高通信网络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最为重要的技术。文章首先介绍了HSDPA技术特点及当前数据服务的状况,然后结合TD-SCDMA的发展分析了HSDPA对数据传输业务的增强作用,并给出了HSDPA和TD-SDCMA的组网方式,分析了结合了HSDPA技术的TD-SCDMA的巨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HSDPA技术是TD-SCDMA的增强型技术,旨在提高下行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引进HSDPIA技术的同时,对于TD-SCDMA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TD-SCDMA HSDPA切换时延不同于引入新的DCH切换时延,对于业务质量和系统网络性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分析了HSDPA切换过程中时延的产生,同时给出了TD-SCDMA系统中减小HSDPA切换时延、优化网络质量的一些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TD-SCDMA系统.  相似文献   

14.
陈昊 《电信技术》2009,(7):25-27
随着2008年9月厦门移动TD-SCDMA无线城市各项业务的推广,尤其是TDSCDMA HSDPA数据卡的大量使用,厦门移动TD-SCDMA网络分组域(PS)掉话率明显恶化。经过测试分析,发现HSDPA终端以及部分R4手机终端对PS掉话率影响明显。以下将对本次测试分析进行详细介绍,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更能真实反映网络性能的质量考核公式。  相似文献   

15.
牟晓隆 《通信世界》2008,(38):31-31
作为TD-SCDNVk技术演进的重要步骤,HSDPA技术为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容量提供了一条平稳演进的途径。它的引进和发展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我国的TD-SCDMA网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推广当电之前中国移动宣布的年内升级国内TD-SCDMA网络到TD-HSDPA高速网络的计划日前也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使得3G定义的2 Mbit/s峰值传输速率显得不足,对此3GPP在R5和R6规范中分别引入了重要的增强技术,即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PA载波就是开启HSDPA和HSUPA的载波.目前HSDPA在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中已经全面应用,但HSUPA还处于商用前测试阶段.  相似文献   

17.
HSDPA/HSUPA移动宽带终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试商用,有力地推动了HSDPA/HSUPA移动宽带终端技术的发展。文章在分析HSDPA/HSUPA移动宽带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宽带终端的硬件平台技术和终端软件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华 《通信世界》2008,(10):I0007-I0007
原有的TD-SCDMA的峰值速率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数据业务需求,作为TD-SCDMA技术的演进,HSDPA技术的发展为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容量提供了一条平稳演进的途径。在TD-SCDMA试验网已经开始大规模建设的今天,如何引入HSDPA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HSDPA)通过使用自适应调制编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快速凋度等关键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下行数据的传输速率。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网络侧必须配置仅供HSDPA用户使用的PDSCH码道,因为PDSCH码道的共享性和普通R4码道的专用性,TD-SCDMA系统中必须在建立小区的时候建立PDSCH码道,一旦某些码道被HSDPA占用就不能再在这些码道上接入普通的R4业务。但系统对HSDPA下行流量的需求是时变的,因此固定不变的PDSCH码道配置就有可能造成码道资源的浪费。本文从侧重实现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LMS自适应算法的HSDPA动态码道分配方法,可以由系统根据当前下行数据流量自行调整HSDPA码道配置,提高了TD-SCDMA系统中HS-PDSCH物理信道的利用效率和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试验成果,在深入分析TD-SCDMA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TD-SCDMA系统内干扰的5个特点,提出了TD-SCDMA组网容量与覆盖规划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和TD-SCDMA R4与HSDPA、MBMS系统混合组网中互干扰协调方法.本文认为做好TD-SCDMA无线资源综合管理与调度是抑制系统内同频干扰、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感受的主要手段,并给出了若干干扰抑制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