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层自然造斜能力及规律是定向井和丛式井井眼轨道控制的重要依据,根据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式,从钻柱力学出发,用纵横弯曲法求钻头侧向分力,然后利用反算法对TZ4号构造的地层各向异性指数、地层造斜系数和方位漂移系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该地萄地层自然造斜规律和最佳造斜点位置,定性地分析了各层段的自然造斜能力,为TZ4号构造油藏丛式井的井眼轨道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层造斜规律钻斜直井和定向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原油田典型断块地层的造斜规律进行了三维力学分析。并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钻井方法。经59口斜直井和定向井钻井实践,共缩短钻井周期433.65d,节约钻井成本943.4万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4.
在易斜地区钻井,直井防斜是困扰钻井机械钻速和制约钻井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的技术措施往往是轻压钻进、机械钻速较低.在对河南油田易斜地区地层的自然造斜规律进行了分析后,利用地层自然遣斜规律优选井口位置,推导出优选井口位置可行性分析的计算公式,确定了井口位置选择范围的"井口位置优选圆".现场应用表明,该项技术在易斜地区实钻中较好地解放了钻压,提高了机械钻速,可操作性强,效益显著,可推广应用于其它油田的易斜地区.  相似文献   

5.
掌握典型地层特性利用自然造斜规律科学钻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各向异性地层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原油田典型断块地层的特点,详细分析了不同断块地层的造斜规律。并应用这一研究结果,制定了一些针对断块油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钻井方法,经现场的钻井实践验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气体钻井循环介质为气体,井底压力很小,井底岩石受力状态及对井底钻头及岩石的冷却性能等差异,造成岩石破碎方式与常规钻井液钻井的差异。常规钻井液钻井中地层造斜力的求取与气体钻井必然存在差异。以岩石力学为基础,分析了气体钻井破岩机理,认为气体钻井破岩机理不同于常规钻井液钻井,井底岩石破坏方式为体积破坏;建立了气体钻井地层造斜力的计算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可用于气体钻井地层造斜力的求取,  相似文献   

7.
普光气田地层自然造斜规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掌握地层自然造斜规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井下复杂事故的发生,对提升钻井技术水平、降低钻井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普光气田地层自然造斜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的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层自然造斜规律按照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3个组别。这3个组别的地层自然造斜方向虽不相同,但基本都为地层上倾方向。进一步分析表明,须家河组以上的地层自然造斜方向为300°,雷口坡组及其以下的地层自然造斜方向为170°~200°。  相似文献   

8.
地层自然造斜能力在定向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自然造斜规律和造斜能力是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和直井防斜打直的基本地质依据。文中从钻柱力学的基本原理着手,分析了钻头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地层自然造斜能力的力学模型,利用江苏油田桥河口地区的实际资料,对桥河口地区的地层各向异性指数、地层造斜系数和方位漂移系数进行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新的钻具结构。  相似文献   

9.
普光气田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该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大,地层自然造斜能力强,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勘探目的的顺利实现。为了定量地分析普光气田的地层自然造斜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钻井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以纵横弯曲理论为基础,开发了地层自然造斜能力分析计算软件,并对普光气田的地层自然造斜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普光气田的中部,千佛崖组及其以上地层的自然造斜能力相对较弱;而自流井组及其以下(不包括须家河组)地层的自然造斜能力相对较强。所建立的计算地层自然造斜能力新方法为提高定向井、水平井等钻井工艺作业效率、减少井下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井斜的大小和方向在一定的地质和工艺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挪动地面井位与地下座标的距离。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打自然造斜井能解决质量与速度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对地层自然造斜规律理论的研究。在大量统计分析易斜地区钻井、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打自然造斜井的方案.此方案被应用于王场地区五口井后,机械钻速由同地区的3.69m/h提高到6.32m/h,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煤系源岩显微组分对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影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不同显微组分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组成,壳质组具有最轻的碳同位素组成,芳构化程度最高的惰质组具有最重的碳同位素组成,因此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半丝质组>丝质组>镜质组>壳质组的规律。结合不同显微组分产气率的特征(壳质组>镜质组>半丝质组>丝质组),计算了煤系源岩显微组分的差异对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吐哈盆地煤成气甲烷碳同位素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这种显微组分组成上的差异不足以对所产生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含硫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中某些组分与水形成的,水合物形成条件与天然气组成及压力有关。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将严重影响天然气的开采和集输。本文结合川渝气田实际情况,介绍了水合物形成温度估算、危害及防止水合物形成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世界消费的天然气中 90 %~ 95 %用作燃料。本文从天然气燃料应用的技术、环境、效率的角度综述了天然气在住宅、商业、工业、发电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利用状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Ȼ��ˮ�����γɴٽ�����ʵ���о�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文章利用新建立的实验台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糖苷(APG)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从而提高水合物的形成速度。根据表面活性剂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耗气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烷基多糖苷在水合物形成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300 ppm和500 ppm。在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中,实验结果表明微量的表面活性剂减少了水合物形成诱导时间,提高了水合物形成速度和水合物形成的耗气量,并使水合物在静止系统中快速生长。混合表面活性剂可进一步提高水合物的形成速度,但不利于提高水合物形成的耗气量。  相似文献   

15.
��Ȼ�������ĸ�װ��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汽油车改装而成的压缩天然气(CNG)汽车,保留汽油车的供油系统,增加一套CNG储备、供给和控制系统,将只用汽油为燃料的汽车改装成既可用汽油也可用CNG的两用燃料汽车。技术性能测试中,有CA10B汽车改装的CNG汽车在燃用天然气时,其最大功率和扭矩分别达到燃用汽油时的85%和90%以上,而有害物质的排放只有燃用汽油时的1/5左右。在安全可靠性方面,CNG的储运和加注均在严格封闭的管道中运行,不易泄漏;CNG储运设备的高压系统零部件均留有1.5~4倍的安全系数,储气瓶、减压阀上均安装了安全阀。与此同时,对其操作使用,主要故障及处理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深部流体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组分,超临界状态存在的深部流体中含有大量的气体,通过地震、火山或以其他各种构造通道向地球的浅部运移。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压力降低),其中的挥发分首先从岩浆中析出,在合适的构造部位直接聚集成藏;同时流体上升过程中带出的大量地球深部的物质或能量为天然气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中国东部郯庐大断裂带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及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流体直接或间接对天然气形成以及运移有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天然气形成的模拟实验结果也显示以二氧化碳和水为主的流体在深部油气的无机合成、运移和富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深部流体与天然气形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天然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方向和目标,将对天然气成因及来源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Ȼ�������е�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焦汤节流制冷的基本原理和处理量为25万m^3/d的天然气分离设备的概况,总结了该设备地新疆投产运行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能源系统在能源、环境及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以分散化、小型化、高供电可靠性、高环保水平和能源利用率为特征的第二代能源系统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介绍了作为第二代能源系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势和当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形式,以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活塞式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工业燃气轮机、各种燃料电池及其混合系统等设备为主体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组成、流程、效率和环保水平等特点,分析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在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式下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脱硫技术在天然气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生物技术以其对环境污染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各国重视,并已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生物技术用于天然气净化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与现有脱硫方法的经济对比情况。提出了今后该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前景、发展趋势、研究目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