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阿拉伯板块构造—沉积演化为卡塔尔古生界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卡塔尔在志留系底部发育一套优质的烃源岩(笔石热页岩),发育两套有利的碎屑岩储盖组合,储层以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埋深普遍大于3600m,总体较为致密,以中—低孔、低渗为主,但在局部仍可能发育储层物性较好的"甜点",具备较好的产能特性。古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断背斜、地层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圈闭,具有3种油气成藏模式,以下生上储垂向断裂输导运聚成藏模式为主。海西构造挤压和盐流活动隆升作用对古生界的圈闭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圈闭的主要形成时期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于志留系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成藏条件匹配关系优越。卡塔尔碎屑岩层系勘探具有优越的烃源岩物质基础、有利的储盖组合、有利的构造圈闭聚集区和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且勘探程度极低,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主要的有利勘探潜力区为卡塔尔隆起的侧翼和东部的南海湾盐盆区。  相似文献   

2.
浅谈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巨厚的烃源岩、长期的低地温背景是长期生烃、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古岩溶储集体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储集空间;古生界非构造圈闭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控制了盆地古生界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塔河油田9区凝析气藏和和田河气田是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两个实例。主力烃源岩的生烃期特征决定着克拉通周缘的隆起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下古生界烃源岩相邻的层位和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加强对巴楚-麦盖提地区、满加尔坳陷周边地区高成熟-过成熟海相天然气的勘探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非地区典型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分布、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圈闭类型等进行综合性讨论分析,总结了成藏组合的基本特征。研究认为,北非地区成藏组合烃源岩较为单一,主要为下志留统和中—上泥盆统的"热"页岩,分布面积广、生烃潜力巨大;各含油气盆地古生界所有砂岩均为储层,主要为奥陶系和泥盆系储层,具有层位多、品质好的特点,而古达米斯盆地存在大面积分布的三叠系储层;主要盖层为下志留统、上泥盆统页岩,次要盖层为石炭系、下泥盆统页岩和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形成不同的油气藏;研究区域内油气运移方式主要有3种,以横向长距离或短距离运移为主。综合分析北非地区古生界含油气盆地主要成藏组合特征后认为,古达米斯盆地剩余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并且生储盖匹配良好,圈闭类型多样,保存条件优越,勘探开发程度较低,是北非地区古生界含油气盆地中勘探潜力最大的盆地。  相似文献   

4.
在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排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从而进行了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海相上构造层和下构造层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的研究,预测了盆地内海相油气资源的有利运聚区,进而指出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下一步南黄海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和海相上构造层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烃源岩推测为好的烃源岩,海相上构造层青龙组烃源岩推测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盆地海相地层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油气资源总量为35.37×108t,且在纵向上,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下构造层烃源岩系,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部坳陷;盆地海相地层存在两类油气资源勘探有利区,其中,最有利区位于中部隆起区南部、南部坳陷区和勿南沙隆起区北部。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在陆上苏北盆地发现多个中古生界气田,但在其东侧的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一直没有获得勘探突破。为了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利用2Dmove软件对研究区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分析,恢复了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总结出了有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三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一次生烃,而中西部可能存在二次生烃;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所有圈闭的最终定型期,同时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破坏时期;综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的三叠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岩石节理、裂缝、缝洞中,基质不含油。通过对油气族组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原油来源于古近系,油藏类型为新生古储式;天然气来源于石炭-二叠系,气藏类型为古生新储式。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成藏条件,认为供烃条件、储集空间、构造部位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供烃条件决定油气藏规模、裂缝提供油气储集空间、构造控制油气成藏位置。根据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不同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构造特征、供烃条件、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3种成藏模式,即:双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单向供烃成藏。图10表1参15  相似文献   

7.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油气差异成藏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叠盆地是阿尔及利亚的富含油气区,从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到中生界三叠系均获得大量油气发现,油气分布整体上沿构造带与海西不整合面上、下呈现出差异性分布的特点。通过对三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发育,油气较为充足;"不整合面+砂体"的横向输导体系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有效通道,在其构造隆起带不整合面上、下的有效储层是捕获油气的最佳位置;同时断裂体系发育的区域,可形成"断层+砂体"阶梯式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是古生代"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聚集油气的较有利位置,并且是油气纵向上形成多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改造或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关乎该区海相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为此,从构造运动与烃源岩条件、盖层特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2个主要阶段(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阶段)控制了区域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呈现出差异性油气保存的特点;(2)相对较弱的构造改造及品质较好的厚层烃源岩发育、纵向上良好的盖层封盖性能、较弱的岩浆活动、相对封闭性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有利区需要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结论认为:该盆地中部的崂山隆起构造稳定、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发育多个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且生储盖组合完整的大型构造圈闭,是该区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大型古隆起是该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重要目标的认识成为共识。然而,除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之外,该盆地其他大型古隆起均被认为是后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后者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则极少被论及。为此,从分析野外露头、钻井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入手,剖析了川东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沉积构造背景,研究了古地貌控制下的储层、烃源岩分布规律,结合构造演化分析成果,探讨了该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油气地质条件。结果表明:(1)中寒武世前川东北部发育达州—开江继承性隆起,控制震旦系、寒武系滩相储层大面积发育;(2)古隆起高部位发育滩相储层,其周缘凹陷带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笻竹寺组厚层烃源岩,源储配置条件优越;(3)二叠纪以来,达州—开江古隆起区由斜坡带逐步抬升,二叠纪生油高峰期处于斜坡—低缓隆起带,三叠纪生气高峰期处于隆起高带,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4)川东地区下构造层(下寒武统及其以下地层)现今具备大型隆起构造背景,构造形态简单,其上完整的局部构造圈闭发育,保存条件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达州—开江古隆起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该古隆起高部位滩相储层发育区面积达8 000 km~2,是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新的、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Chaco盆地的详细解剖,通过分析其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总结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而类比和分析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Chaco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南美天然气储量最大的盆地,且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其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优越,成藏具有优生、多储、圈闭规模大、新生古储、多期成藏、近源成藏及集中分布的特征,天然气成藏受主力成藏组合和断裂的双重控制。由于构造演化的差异,南美前陆盆地古生界有效储层仅在中部3个盆地发育;除Chaco盆地外,其他2个前陆盆地古生界与Chaco盆地具有相似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成藏背景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研究指出Chaco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程度较高,下一步勘探仍以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泥盆系为主要目的层系,兼探深层和斜坡带浅层非构造圈闭。Beni盆地和Madre de Dios盆地古生界勘探程度非常低,下一步应加强断裂最为发育的次安第斯带和前渊带的勘探力度,以构造圈闭为最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新高精度航磁、重力测量资料,对西藏羌塘盆地的重、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盆地的边界及范围,并在编制羌塘盆地变质基底深度图、构造区划图和中生界厚度图基础上,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性质及其深度变化特点以及构造格局、盖层厚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结晶基底埋深可达5~15km,盖层为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羌塘盆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制约,呈"二拗一隆"的构造格局,其中双湖隆起是一个岩浆岩杂岩隆起,盆地内还划分出17个凸起和凹陷。通过对重、磁资料分析,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在盆地中部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分布的隆起带(即所谓"中央隆起带")的观点;利用重力空间域线性迭代反演技术,初步确定羌塘盆地中生界地层厚度在4~8km。这些新的认识和结论,为今后在该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han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and tectonic analysis.P-wave velocity data show that the basin has a stable and rigid basement.The western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and this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riassic,Jurassic to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to Quaternary.The 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 rift basin in the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the basin consisted of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south and a depression that changed from a rift depression to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north during each period,i.e.,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 and the Silurian to Middle Devonian.During the 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he basin was a depression basin early and then changed into a flexural basin late in each period,i.e.,the Late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and the Permian.In the Triassic,the basin was a foreland basin,and from the Jurassic to Cretaceous,it was a downwarped basin.After the Paleogene,the basin became a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Based on two cross sections,we conclude that the extension and shortening in the profile reflec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The Tarim Basin has become a composite and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basin because of its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highly rigid and stable basement and large size.  相似文献   

14.
前人认为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宽对接、软碰撞”褶皱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基底年代为海西期;针对蒙南地区的归属问题研究较少,对于该区是否属于二连盆地并不明确,仅认为蒙南地区(温都尔庙隆起)是二连盆地南部的隆起造山带,并未从基底特征、构造演化等方面分析蒙南地区与盆地的关系。为此,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运用重磁电特征对比、层序地层旋回对比等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基底特征、基底演化过程、构造演化差异性,得到以下认识: ①二连盆地基底演化经历加里东期洋盆发育(阶段Ⅰ)、海西期蒙南地区隆起(阶段Ⅱ)、海西期古亚洲洋兴—蒙海槽开始发育至最终闭合(阶段Ⅲ)、印支早期盆地统一基底形成(阶段Ⅳ)、晚印支—燕山期统一盆地发育阶段(阶段Ⅴ)、喜山期的开阔内陆盆地(阶段Ⅵ)等6个阶段,其中关键阶段为Ⅱ、Ⅴ及Ⅵ。②二连盆地基底具有过渡特征,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基底分别发育于早海西期、晚海西—印支期以及加里东期三个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③二连盆地基底演化以联合基底和统一盆地形成过程为特征,蒙南地区经历了泥盆纪—二叠纪(海西期)、新生代以来(喜山期)两期隆起;晚三叠世—白垩纪(晚印支—燕山期)在统一基底隆起上形成统一盆地。④蒙南地区和二连盆地的基底特征和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相似性,说明在地史期间蒙南地区应属于二连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四川盆地经历了古生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从克拉通盆地到前陆盆地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天然气勘探工作难度大。为了完成盆地重点层系的构造分析和构造单元划分,并对下一步该盆地及其周缘天然气勘探新领域提出新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解释的地震大剖面,分析了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得到了不同构造演化时期的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形成、聚集的相关信息;依据盆地基底结构、以往构造单元习惯划分边界、盆地周边构造、盆地构造特征、山界及盆地边界等,对四川盆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研究成果表明,四川盆地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区域构造应力环境经过了两大阶段:(1)第一阶段是震旦纪—早三叠世,以拉张应力环境为主;(2)中三叠世—第四纪以挤压应力为主。以此为基础,还进一步细分为7大演化阶段:(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AnZ);(2)克拉通坳陷盆地(Z_1—S);(3)克拉通内裂陷盆地(D—T_2);(4)大陆边缘盆地(T_3x~(1-3));(5)前陆盆地(T_3x~(4-6));(6)坳陷盆地(J—N_1);(7)盆地定型(Q_4)阶段。该成果对四川盆地各套储层的有利区带展布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紧邻龙门山构造带。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对陆内变形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地震和探井资料,结合盆地周边的露头资料,对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地质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质结构在整体上构造变形较弱,仅在龙门山前和龙泉山地区变形相对较强;剖面上存在多套滑脱层,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特征。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分析了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受基底隆起控制、具有一定继承性,经历了多期同沉积隆起兼剥蚀过程,形成于前二叠纪,随后经过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的调整改造最终定型;其构造演化经历了雏形阶段、发展阶段、强烈隆升剥蚀阶段、稳定埋藏阶段、川西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以及调整定型阶段,主要受基底和分层滑脱系统2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成藏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成藏体系 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有效的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塔中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的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均为分离状,都属于三位成藏体系,但前者的油气来源单-(单源),后者的油气来源多样(多源),故两者分别被称之为塔中早古生代单源三位成藏体系和塔中晚古生代多源三位成藏体系。烃类流体主要来源于塔中北斜坡烃源岩,烃类流体沿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层侧向运移,再沿断裂向上运移,分别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成藏体系提供油气。  相似文献   

19.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及侏罗系组合发育良好;中央隆起带内基本没有侏罗系组合,三叠系组合也仅分布于倾伏部位;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组合发育良好,局部范围内也有较好的侏罗系组合。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含油远景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保存条件的好坏。结合生储盖组合情况,羌塘盆地可分为3类含油气远景区: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和中央隆起带次有利区。   相似文献   

20.
中扬子沉积盆地构造及其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区在中条-武陵运动形成的基底上,先后形成震旦纪—中三叠世广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内陆大型湖沼含煤沉积盆地,江汉白垩—第三纪多旋回盐湖沉积盆地。现今主要构造单元包括中部的江汉盆地,东北、东南缘的逆冲构造带,西部的重力滑覆褶断带。本区先天性成油气条件优越,但不少地区的海相沉积后期改造剧烈,然上述三构造单元仍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