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震反射成像中,术语“偏移”通常被描述成一种策略。利用这种策略,可以把时间域原始反射(如共炮点剖面或共偏移距剖面)变换到地下反射面的正确空间位置。“偏移”还可被描述成另一种策略,即在时间域直接把原始反射变换到时间偏移的位置。最近,“偏移”这个词已经被用来描述一种处理,这就是把在共偏移距(CO)剖面上观测到的原始反射变换到它们在零  相似文献   

2.
南海A 油田地层的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和裂缝的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 发展起来的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和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的三维地震 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和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 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和裂缝成像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 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和钻井、测井 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和裂缝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 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的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的断层、裂缝及岩性 的突变界面。  相似文献   

3.
透射效果对地震资料的保真度具有很大影响。浅层气层反射空白带和断层阴影是地震资料中常见的假象。局部畸变在共中心点(CMP)一偏移距域反射振幅(或到达时间)的显示上,产生特征的图形。  相似文献   

4.
沉积岩由于其成层很细、非球状颗粒的择优取向以及各向异性的矿物等原因,通常是各向异性的。为了将地震处理扩展到各向异性介质,则需要一个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对于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Alkhalifah和Tsvankin(1995)已经证明,将各向异性参数η和PP反射波小偏移距正常时差(NMO)速度结合起来,足以完成P波数据的时间域处理。虽然P波已成为大多数工业地震测量的基础,但横波能提供与地层岩性以及空隙充填有关的独特信息。最近的技术发展已经使海底采集多分量地震数据成为现实。用PP和PSV反射波的小偏移距旅行时来确定三参数横向各向同性模型(ANNIE)的参数,可以在没有任何深度和垂直速度信息的情况下建立由Schoenberg等针对页岩提出的简单三参数模型,并可靠地估算η值。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横向均匀介质中水平反射层产生的PP和PSV反射的大偏移距(非双曲线)旅行时差,尽管在分析中往往只有小偏移距数据可供使用。因此,只要用PP和PSV反射的小偏移距旅行时就足以描述横向均匀介质中水平反射层的PP和PSV反射的大偏移距时差曲线。  相似文献   

5.
叠前深度偏移成像能将地下构造准确偏移到其真实深度及空间位置,得到高质量地下地震剖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基础是准确的深度域速度模型,建模的主要步骤包括初始建模、偏移成像、模型更新三部分。针对实际地震资料,通过应用浅层地表融合建模、块体模型和网格模型的混合模型、等效深度域速度扫描法更新速度模型等配套技术,构建了高精度深度域速度模型,实现了地质构造的精准成像。  相似文献   

6.
τ-p变换不仅能够应用于叠前地震剖面的偏移,也能够应用于叠后地震剖面的偏移。本文从F-K域偏移公式出发,系统地导出了叠后地震(时间和伪深度)剖面波动理论的τ-p域偏移公式。τ-p域偏移和F-K域偏移是完全等价的,同属于常规时间偏移方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基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识别生物礁等复杂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内部储集层结构等细节信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该技术采用频率-波数域单程波动方程进行地震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记录与偏移前、后的实际地震剖面的主要反射特征,逐次修改地震构造解释模型,从而得到最终的构造精细解释结果。该技术采用频率-波数域单程波场延拓算子进行计算,不仅计算效率高,而且波场模拟记录信噪比高,便于目标地质体有效反射波场特征的对比。该技术充分利用了偏移前、后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有助于降低地震构造解释的多解性,获得精细的地震构造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8.
直到大约两年前,地震反射数据的常规处理都是利用共中心点(CMP)叠加模型进行的。这样,大量地震数据经过计算机仅做了相当简单的计算,而且在把反射波偏到它们真正地下位置的精细处理之前。共中心点叠加会使记录数据减少到原来的12,14,30或60分之一,甚至更多。为了维持记录的地震反射数据的全空间分辨率,已认识到需要进行某种类型的叠前偏移处理。于是提出了与共中心点叠加(CMP)模型相反的共反射点(CRP)叠加模型。本文将介绍一个 CRP 叠加的简单射线路径法,并对较普通的方法—即所谓的叠前全偏移和叠前部分偏移进行定量讨论。最后介绍这些方法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9.
电磁资料的另一种解释方法是将观测数据下延,以构制产生这些数据的地下二维电阻率介质模型。将电磁波波动方程与声波动方程类比可知,下延可以用一直接法进行。运用适当的近似算法,取等效方程式中相同的主要项,並将初值问题化为边值问题,则电磁资料的成像可用由地震资料偏移技术导出的任何方法去完成。我们这里选用的是Claerbout单程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技术。计算是在频率域中进行的。分别处理电场和磁场视剖面,以获得这两个关联反射的像。实际反射位置的最佳估计是这两个像相吻合的地方。反过来,可用同样的方法去模拟二维电阻率分布的响应。方法中的主要假设与现代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假设基本类似:即数据波场中所含的电磁反射的细节可与背景电导率(波场在背景电导率分布中进行下延)分布相分离,且无多次反射。由此可知,其主要约束为电阻率的变化足够小。成像结果表明,电阻率(是位置的函数)成像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可直接模仿地震偏移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以大港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深层地震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叠前深度偏移与模型法提高信噪比处理,即在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CRP道集共反射点成象道集)上,利用模型的处理技术模型法去噪、模型法静校正),实现CRP道集无时差叠加。这项技术是把模型约束思想和地震解释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处理解释-体化的工作方法,使深层地震资料能够较好地成象,取得了较好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1.
3D叠前深度偏移(PreSDM)能够成像出盐下反射和不规则形状孤立地质体的反射。射线追踪模拟能模拟诸如屏蔽区和地震聚焦的地震照射问题,并能更好地解释盐下地震数据。 模拟过程包括建立计算机模型(其中包括盐体形状和速度变化),用射线追踪方法模拟一个完整的3D地震测量,并将数据选排为共反射点(CRP)道集。我们绘制了覆盖次数以及更重要的反射层位上的振幅图,并与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理解照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以前反射成像技术(地震偏移)和透射层析成像技术(井间反演)的推导是相互独立进行的。本文指出,这两种技术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目前,人们主张用偏移算法来实现井间反演。文中给出了一种将透射测量结果转换为反射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沉积岩由于其成层很细、非球状颗粒的择优取向以及各向异性的矿物等原因,通常是各向异性的,为了将地震处理扩展到各向异性介质,则需要一个各向异性速度模型。对于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Alkhalifah和Tsvankin(1995)已经证明,将各异性参数η和PP反射波小偏移距正常时差(NMO)速度结合起来,足以完成P波数据的时间域处理。中蟾P波已成为大多数工业地震测量的基础,但波能提供与地层岩性以及空隙充填有关的独特住处。最近的技术发展已经使海底采集多分量地震数据成为现实。用PP和PSV反射波的小偏移距旅行时来确定三参数横向各向同性模型(ANNIE)的参数,可以在没有任何深度和垂直速度住处的情况下建立由Schoenberg等针对页岩提出的简单三参数模型,并可靠地估算η值;。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横向均匀介质中水平反射层产生的PP和PSV反射的大偏移距(非双曲线)旅行时差,尽管在分析中往往中有小偏移距数据可供使用。因此只要用PP和PSV反射的小偏移距旅行时就足以描述横向均匀介质中水平反射层的PP和PSV反射的大偏移距时差曲线。  相似文献   

14.
利用褶积模型得到的地震记录由于没有考虑处理过程以及火成岩上覆地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模拟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因此,设计了一个火成岩地质模型,利用波动方程正演得到其叠前地震波场。分别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对模拟的地震数据进行偏移成像,进而对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得到对该火成岩模型地震相模式的基本认识。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褶积模型相比,该方法更真实地模拟了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形成的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对于实际火成岩机构的地震识别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信噪比、绕射波干涉和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即:反射点分散、与倾角有关的NMO以及反射角度)使得可靠的AVO分析成为一项困难的工作。叠前时间偏移(PSTM)使得绕射波收敛,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并减少了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此外,在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与偏移距有关的信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并且在真实地震数据和一维地下模型合成数据进行比较之前PSTM是必须的。我们提出了一种二维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算法。为了能正确地完成振幅处理,在进行偏移之前需要进行三维数据到二维数据的转换,这种转换是通过对非平面几何扩散数据的校正来实现的,利用偏移的最大倾角随旅行时和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原理减少偏移假象。在进一步处理之前的最后一个处理步骤是对二维几何扩展进行校正,并且去除在偏移中隐含的NMO校正。两组海上数据的实例表明,数据的质量在叠前时间偏移之后得到了提高,并使得后续的振幅分析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6.
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有效地识别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频率-波数域的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对时间剖面上生物礁的各种典型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将地震正演与深度偏移相结合的地震数值模拟流程,有效地检验了生物礁解释成果的正确性。在二维模拟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波动方程延拓方法实现了三维环礁模型的地震数值模拟,得到了时间剖面上环礁的各种地震反射特征。理论和实际生物礁的模拟记录仅包含地震波的反射和绕射特征,信噪比高,有助于消除实际生物礁地震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17.
偏移算子方程,给出了零偏移距反射地震剖面中反射界面的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关系。对均匀介质来说,这一问题用频率域偏移算法很容易解决。对速度随方向变化的各向异性介质而言,类似的关系式可由惠更斯原理推导而得。偏移算子方程的各向异性形式适用于椭圆型和非椭圆型两类各向异性介质。对各向异性介质中f—k域偏移算子实现的特性则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进行了说明。在这种介质中,SH波是椭圆型各向异性的,而P波为非椭圆型各向异性。数值模型资料和物理模型资料都证明了这种算法的性能,每一种模型都恢复到了原始结构。我们对各向异性物理模型资料进行了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偏移试验,并对两者做了比较。模型中介质的速度各向异性函数具有垂直对称轴,只有在作各向异性偏移时原始结构才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油气地球物理》2014,(2):75-79
角度域偏移可针对不同的反射角度生成地震成像结果。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波动方程深度偏移生成角度域共成像道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叠前偏移成像结果,生成以反射角度为参数的共成像道集。采用了Fourier域径向记录道变换(a radial-trace transformation),等同于空间域倾斜叠加。道集生成过程中采用了拉伸技术(a stretch technique),以确保正则化过程的光滑性。实例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稳健且易于应用,输出道集可用于偏移速度和AVA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春光探区石炭系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岩性主要为凝灰岩,非均质性强,地震有效反射能力弱。为提高石炭系内幕成像精度,在常规三维处理技术(叠前相对保幅去噪技术、自适应振幅均衡、多域多次波压制技术、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的基础上采用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可以保留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通过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可消除方位各向异性带来的影响,能提高石炭系断裂和裂缝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20.
张亚斌  江谋勇  郑祝堂 《石油物探》2012,51(4):408-413,318
ZD地区地表地震条件复杂,地下断层发育,构造较复杂,目的层地震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为了改善该地区东部丘陵地带中深层反射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对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通过多种静校正方法的试验与应用,解决了静校正问题;采用多域去噪技术进行叠前多域去噪,压制各种干扰,突出有效反射;利用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消除各种非一致性因素的影响;通过高精度偏移速度场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提高偏移成像效果。最终时间偏移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清楚,中深层信噪比有较大提高,连续性增强,断点、断面清晰可靠,成像精度比老剖面有明显提高。通过综合解释,对该区构造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