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油田 J 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 J 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 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 20% ),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鹏 《采油工程》2007,(4):44-47
针对北三东区块存在的问题,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油藏动静态数据,精确预测剩余油分布,搞清特高含水部位、剩余油富集部位、注采完善程度。针对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实际情况,优选补孔措施井、措施层位,通过补孔完善局部单砂体注采关系,进行剩余油的挖潜。实践表明,通过补孔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挖潜不完善井区的剩余油,可以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江汉油田从1976年到1988年稳产了13年,目前已进入了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阶段,不含水井或低含水井越来越少,且油层动用程度较高,传统的措施选井选层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生产需要,本文通过对江汉油区近几年油井挖潜措施效果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江汉油田地质特征,提出了油田开发后期挖潜措施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油田地质特征不断深入认识,在油田开发调整中,建立起了适合油田砂体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有效调整挖潜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水下窄小砂体油田中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底水砂岩油藏属辫状河平原相沉积,以"相控砂体"理论为指导,结合夹层展布及其与轨迹在微相中不同的位置关系,开展河道与心滩砂体连通性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明确砂体叠置结构特征对水驱方式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有效指导高含水期剩余油的挖潜工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饱和度监测、钻密闭取心井、常规油藏工程分析等手段,寻找单家寺油田单10块稠油热采油藏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对富集区。通过新钻井、老井侧钻、深度调剖、注氮气等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综合递减率下降10.0%,采收率提高2.94%,油汽比上升0.11。对单10块剩余油研究拓展了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的挖潜方向,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工应用》2017,(2):40-42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标单元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流动单元划分理论研究储层静态单元的划分,同时结合井网形式,在储层动静态资料基础上,建立目标油藏井网注采控制能力评价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开展控制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总结出注采井网储层控制能力的好坏,从而判断是否继续进行剩余油挖潜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起长2油藏内部由12期河道叠加的单砂体组成,在岩心观察与测井岩电分析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构型单元解剖,刻画了砂体几何形态及平面展布特征,进一步总结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下步挖潜的措施对策,形成了吴起油田单砂体剩余油有效开发技术,对类似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措施挖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窄小河道砂体储层聚驱开发效果,在分析聚驱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注聚阶段、不同的砂体发育分别采取不同的注入参数和综合调整方法。纯油区东部的北二东西块采取上述调整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此方法可以指导其他区块的调整和二类油层注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沉积微相、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总结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有效做法,明确了乾安油田剩余油分布垂向上仍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分布在以河口坝为主体的相带内,落实到井网,剩余油分布在油水井排非主流线区域。应用剩余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乾安油田的挖潜工作,在确定合理的井网方式基础上,开辟井网调整试验区,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31断块的采收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挖潜。经矿场实施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8%。实践证明侧钻井、定向井、水动力学方法是复杂断块挖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桥口油田是一个呈NNE向展布的断背斜构造。为了控水稳油,进行了长期的调整挖潜方案优化研究,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区属于两套层系局部叠合,两套井网独立开发油藏.其中K4-1层砂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为岩性油藏;K4-2层砂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为构造-岩性油藏,底水较发育,以直接接触为主;K4-1物性好于K4-2.研究区目前K4-1、K4-2层水驱状况复杂,剩余油分布特征不清晰.本次研究先从剩余油分布特征入手,总结剩余油控制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红岗油田萨尔图油藏开发现状和地质特征 ,采用了动态分析法、小层精细对比法、构造控制法、沉积微相控制法 4种研究方法 ,从已动用井点、未动用井点、井间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剩余油分布状况 ;通过综合应用调整注水结构、改善注水状况、实施措施增产技术、部署扩边井、部署加密井、改向注水 6项挖潜措施 ,有效挖掘了油藏潜力 ;从 1999年至 2 0 0 3年新增地质储量 345× 10 4t,水驱可采储量增加 5 6× 10 4t,经济有效率提高了 30 % ,保持了油田 4 0× 10 4t以上的稳产。  相似文献   

15.
聚驱过程常有少部分采油井虽位于大规模发育河道上,注采关系完善,注入方案也与其他井类似,但受效较差。为探究其原因,同时探索受效差油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精细描述了受效差储层,研究了大面积发育河道砂内部微观建筑结构,对典型侧积体顶部的剩余油进行试验挖潜。结果表明,复合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影响注入方向、波及体积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聚驱过程调整及驱后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9个岩相类型,确定出河道砂体、心滩砂体和边滩砂体等3种成因砂体,通过精细解剖剖面砂体和详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特征,将边滩砂归入辫状河河道主要成因砂体中;同时结合砂体4、5级构型界面特征及注采井网部署情况,建立了9种剩余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可对云岗组砂质辫状河储层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窄小河道砂体储层聚驱开发效果,在分析聚驱动态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注聚阶段、不同的砂体发育分别采取不同的注入参数和综合调整方法.纯油区东部的北二东西块采取上述调整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此方法可以指导其他区块的调整和二类油层注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的开发,文13北块沙三中油藏层间矛盾加剧,开发效果较差,采收率极低。气举转抽、大型水力压裂改造储层、加密井部署3种工艺在该区块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该区块的采收率,从而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杜210块大凌河油层开发过程中表现出的地层压力水平低、层间矛盾突出、纵向动用程度不均、蒸汽吞吐效果逐年变差等问题,开展了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剩余油分布模式、剩余油分布特征等研究,并根据该块剩余油分布特征开展了剩余油挖潜研究,通过实施大修侧钻、补孔、间歇注汽等措施,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为该区实施大规模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过40多年开发历程,X区块开发中存在底水锥进严重、油井套损严重等问题,影响区块开发效果,为此在对区块剩余油潜力评价基础上,优选老井侧钻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取得较好效果,共实施10井次,阶段累产油3.5万吨,提高采收率0.46%,在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下步计划继续对12口套损井实施侧钻,预计增加可采储量6.2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