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快速完成各类信息收集处理,为编制水量调度方案和监督调度方案的实施提供决策支持,为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分析计算手段等功能。系统的总体结构是一个由二级调度支持模式、三层计算机网络结构、四类信息采集体系结构、四类信息采集体系构成的基本框架。在该系统的支持下,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尽快实现合理配置,以发挥其更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李萌 《中国水利》2012,(17):49-52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数字黄河"工程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应急实施方案建设的基础上,以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为核心,以信息采集、引退水工程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及水量调度管理的现代化管理平台。在介绍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系统总体结构。该系统建成后将提高黄河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06,(16):8-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4.
实现黄河游水量统一调度,河南黄河水量调度按照黄委“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监督,精心协调”的方针,科学制订调度方案,严格落实各项调度指令,积极探讨和解决水量调度中的技术问题,确保水量统一调度。  相似文献   

5.
黄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遭遇连续枯水,水资源利用矛盾日益突出,防断流形势严峻。国家决策全河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及调度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依靠全河各方面及广大灌区群众的支持配合,包括在上游电力和水库运行管理部门支持下,加强管理、精心调度,确保了全河连续四年不断流,水资源利用和调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认真总结几年来统一调度的经验,分析全河水调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调度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全国大江大河科学调水树立榜样。文章还对统一调水方式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乔西现 《人民黄河》1994,17(11):56-57
黄河水量调度问题及对策乔西现(黄委会水政水资源局郑州450003)黄河干流已经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8座大型水利枢纽,万家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也已动工兴建。这些工程的运用为黄河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但由于黄河干流...  相似文献   

7.
黄河防凌水量调度工作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介绍了黄河凌汛的主要特点,水库工程防凌运用原则,多年来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为减少黄河凌汛灾害进行水量实时调度的经验和取得的效益;指出了当前黄河防凌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调度黄河水量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遭遇特大干旱,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同期偏少近1/2,供需缺口达42亿m3,黄河水量调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如何实现"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尽量缓解全流域用水紧张局面"的目标,成为200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下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黄河凌期水量调度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黄河下游及宁蒙河段的防凌安全,同时还要兼顾到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上游各梯级电站以及三门峡水库的发电出力,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由于凌情的发生、发展受气温、水流动力和河道边界条件的影响,各种情况年际间和年内变化都很大,加之刘家峡水库到内蒙古河段,三门峡水库到河口段水流传播时间比较长,沿途支流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办公室诞生回顾尹文彦(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兰州,730050)1997年是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办公室诞生30年。几十年来亲眼目睹全国最大的又是综合利用项目最多的水利水电梯级水库,经全国唯一的区域水调协商机构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  相似文献   

11.
苏青  施国庆 《人民黄河》2003,25(5):25-26
将水权水市场理论引入水资源调度管理,探讨了基于取水权市场的数字黄河水资源调度和管理系统,提出了包括数字黄河取水权交易市场、水资源用户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调度管理辅助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在内的系统框架,并论述了系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6,(10):83-87
为缓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状况,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取水许可总量控制、规划水资源论证、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及黄河水权转让等方面开展了制度建设和实践,确保了黄河干流连续17 a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就是综合考虑黄河预测来水、实际来水、各省(区)供水计划等因素,对黄河主要断面、主要干流区间和主要干支流来水进行预报,并制定调度方案。分析了1998-2004年黄河干流主要断面来水、主要干流区间来水和主要支流来水的年方案、月方案和旬方案的误差,结果表明:上游断面来水预报精度高于中下游断面来水预报精度,11-2月预报精度高于3-6月预报精度,旬方案预报精度高于年方案和月方案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①监测站网建设;②信息采集体系建设;③信息传输网络建设;④数据存储系统建设;⑤应用服务平台建设;⑥应用系统建设。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监测与评价、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治理、预防监督与宏观战略问题的科学决策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解决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有效途径是增水(节水和外流域调水)、减沙(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干支流水库拦沙,小北干流放淤)、调水调沙.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骨干水库和支流泾河东庄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伊洛河陆浑与故县水库等,非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沙预报系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调控调度模型等.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必须保证黄河水沙的多年调节、满足调水调沙对水流动力的要求、能够调节水库泥沙、满足小北干流放淤对水沙条件的要求、确保黄河不断流以及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应具备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监测以及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分配、水量实时调度、引黄涵闸远程实时监控、主要控制断面小流量预警、取水许可网上审批、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它由1个二级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3层计算机网络结构、4类信息采集系统构成。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是“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的技术核心,它由水资源预测预报、水资源监测管理、水量调度方案管理、水量调度业务处理与综合监视、危机调度管理、取水许可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并包含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黄河干流春夏秋冬四季实时调度模型、枯水径流演进预报模型等。  相似文献   

17.
李满洲 《人民黄河》2001,23(5):40-42
通过对黄河水流系统泥沙输移载体能量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以治沙为中心,从调整和优化泥沙侵蚀、堆积和输移的载体水能分布入手”的基本思路,以及“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和下游引水增能,冲耖 减淤”的系统治共同战略构想,并就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利用水能的相机增减,实施上、中、下游输沙载体的优化调配,辅以必要的生物水保措施,是能够创建黄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局面的。  相似文献   

18.
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2002年以来黄委针对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情况,指出了目前预案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黄委层级尚缺乏统一完整的预案、国家预案与黄委预案的衔接不够密切、职责与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水利工程调度程序不够规范、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提出了应急预案修订原则和注意事项,应在统一的黄委应急预案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预案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工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岩  薛建国 《人民黄河》2003,25(10):17-18
2003年1~7月,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水资源供需缺口大,黄河水量调度面临着自1999年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黄委编制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并经国务院同意,由水利部印发沿黄有关省区和有关枢纽管理单位实施。经过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采取综合有效措施,调度期内,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较好地协调了沿黄地区城乡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为了今后水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黄河水量调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黄河干流重要水利枢纽进行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规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