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设计管理》2011,(10):15-16
建筑业信息化是指从建筑企业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逐步提高建筑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使信息对建筑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中国的建筑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的建筑专业期刊在20世纪早期中国建筑业发展、职业建筑师成长和建筑学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事新报》《申报》的建筑专刊以及其他一些报刊和杂志,是建筑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先行者,《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是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本文以"建筑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学科知识的建设与普及""建筑制网与业务文件的规范化""建筑新思潮的传播与学术争鸣"及"建筑师社会身份的建构"5个方面,对这些媒体在1920-1930年代的建筑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梳理,展开论述,以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过程与特征,也以此折射近代上海都市化进程和执业环境为这一发展所提供的独特条件。  相似文献   

3.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设计行业的企业也都在经受着不断的挑战与考验!今日的市场规则如同达尔文贡献给人类的进化论所言——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4.
新村作为一种集居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传入中国后,因带有强烈的社会改良和乌托邦色彩,在内部的空间设计上强调平等、公正、清洁和卫生等空间理念,并在30年代阑入英国田园城市理念。1950年之后,新村中的乌托邦思想和空间设计理念被用来展现工人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意识形态主宰了工人新村的发展。通过分析上海20世纪30至80年代新村建设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作者试图展现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成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是现代中国建筑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转折阶段,它不但对理解30年代与80年代这两个建筑思想发展时期的变化至关重要,而且其本身对20世纪后半叶的建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选择在《建筑学报》上刊登的引发几次重要争论的文献,时间集中在1955-1959年之间。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希望能够在细致地还原当时的建筑讨论话语和历史语境的同时,分析性地重新思考50年代在20世纪中国建筑言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思考开始于5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模式在今天建筑言论发展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建筑的创作主要围绕"科学性”与"民族性”两大主题展开.这两大主题的发展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或此强彼弱,或互相交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大主题的发展与交融愈演愈烈,以此为契机形成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1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当今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被世界众多国家视为经济支柱的建筑业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致。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便开始...  相似文献   

8.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现代壁挂的开拓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纤维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在现代建筑空间装饰中,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纤维艺术作品烘托着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气氛,显示出装饰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建筑杂志与大众刊物中理想现代家居概念的变化。文章剖析了住宅设计在当时受到建筑师与其他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建筑的"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建筑师相信优秀的住宅设计能够改善国民生活并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国建筑师将现代建筑视为现代化与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们也常常有选择地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用新的艺术形式刺激建筑行业与家居消费。该研究将注意力投向现代建筑史研究中常常忽略但却有相当影响力的建筑师,阐明了知识在不同派系以及团体中的交流。文章认为对家居问题的广泛关注凸显了"家庭"这一概念在建构建筑话语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此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辛塞波  侯凤武  张立昆 《华中建筑》2007,25(12):178-181
古今中外,建筑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该文分析了从中国近代以来,建筑教育中艺术课程所占的比重,以此来分析艺术学科在我国建筑学教育中的特征,并指出建筑学与艺术学科之间互补关系,以及适合我国当代建筑学艺术学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发现,杨廷宝的建筑设计受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其设计本身具有对新的现代建筑探索的痕迹。由于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异常割裂的转型过程,杨廷宝在沈阳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建筑探索带有强烈的沈阳地域和民族特色,对揭示建筑形式的现代过渡弥足珍贵。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也是他从学校向社会转型、他所学的新古典风格向现代新建筑转换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杨廷宝设计作品的研究还弥补了对其早期建筑设计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以迪拜历史文化为背景,介绍了迪拜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气候因素,社会和宗教因素对迪拜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并对迪拜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了探索,指出设计人员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传统文化,应用现代技术,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乡土建筑.  相似文献   

14.
该文阐述了"外廊样式"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关系,认为"外廊样式"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存在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的始终,丰富繁衍并精彩演绎,对中国建筑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它还衍生出"骑楼街屋"这种特殊的城镇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先行者.冯纪忠先生在融会中西方文化的自身背景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情怀的双重影响下,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诠释和创新,合“理性的浪漫”与“诗意的现实”于一体,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启蒙、传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文章简要回顾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教育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相关思想与论述。  相似文献   

16.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欣 《重庆建筑》2014,(1):43-44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本土建筑不断地受到西方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同时,我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应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理解及应用,体现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建筑设计在呼应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设计出能表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摘 要: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建筑的选址、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景观营造无不体现着风水的思想.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葩,则完整的表达了民族的传统生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最高的价值更在于通过风水表达了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