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无功补偿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电能的质量、电网的安全运行以及降低损耗,做好无功补偿技术工作。因此,在10kV配电网中进行无功补偿,这对降低网损的意义重大。现针对此问题,在探究无功补偿在10kV配电线路应用的原理和原则基础上,探究10kV配电线路无功补偿技术。  相似文献   

2.
由于配电发电机经变压器提供给负载的电能需经过传输电缆,因而会消耗部分电能,降低电能的利用率。电压损失是衡量电能在供电线路中的能耗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线路中电压损耗产生的原因,并建议性地提出改善供电线路中电压损失情况,从而提高整个电网供电的性能,实现对电能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线损是指电能在电力运输、配电、变电及营销等环节产生的损耗,线损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在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线损率综合反映了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维护与供电营销管理水平,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降低电能损耗,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贯彻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线损“四分”管理的相关概念,在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以计量自动化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在线损“四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说明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线损“四分”分析和管理带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配电网存在于电网最末位置,这个位置主要具有负荷较为分散并且波动比较大和供电的半径过长以及功率的因数较小等情况,造成相关的线路电能以及电压出现非常严重的损失,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无功协调控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负荷位置的电压质量,缓解线损问题,使得供电系统可以稳定、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针对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的特点和无功需求,提出了将无功补偿与风力并网发电相结合的设计方案,通过计算得出了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中电缆和变压器无功损耗.本文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并网变流器的仿真模型,并采用有功无功解耦控制和SPWM控制方法,补偿系统所需无功以及有效抑制动态电压波动.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风力并网变流器在向电网提供有功功率的同时也能够提供一定容量的无功功率,提高系统功率因数,有效抑制电网电压波动.  相似文献   

6.
孙安平 《通讯世界》2017,(4):181-182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设备的能效就变得至关重要.自动电压无功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网络损耗,最大限度提高各个节点的电压合格率,能够实现对整个电网的无功电压的优化和控制.实践证明,自动电压无功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电网的电压质量,减少线损,增加电网的传输能力,减少人力成本,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电,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了自动电压无功控制系统及其功能,说明了控制系统的功能原理,详细介绍了当使用该系统之后,能够带来提高电压合格率,减少设备的调整频率、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降低损耗等方面的好处.  相似文献   

7.
左铁强 《通讯世界》2014,(10):46-47
10kV配电网是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重要内容,配网管理水平过低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生产,还可能造成电能损耗。本文主要分析了10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10kV配电网降损的基本措施,以期为今后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变压器是电网中最重要的电力设备,其数量多,总的电能损耗很大。据统计,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约占输配电系统电能损耗的30%,因此,降低配电变压器的能耗,已成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针对低压配电变压器的节能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配电变压器各种损耗的产生机理以及降低损耗的方法,对现有配电变压器运行特点和数据加以对比研究和数据挖掘,优化调整配电网运行电压和智能控制三相负荷实时平衡,实现配电变压器节能降耗经济调度运行目标,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具有较大的工程实际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配电线路无功功率分布不合理导致的电压质量低、线路损耗大与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电网无功补偿技术。将某区域配电网作为研究对象,对多点无功补偿技术在配电线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彭利  周云 《通讯世界》2016,(12):119-120
电压是评估电能质量的关键,与整个电网的运行稳定性和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有很大关联.无功电压是影响电压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无功电压管理,这样才能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压的偏差超标及其危害,然后对供电企业无功电压管理现状以及无功电压管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具体探究了如何加强无功电压管理,降低电网损耗.  相似文献   

11.
以三相电能专用计量芯片ATT7022A和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AVR单片机atmega128为核心,设计一种无功补偿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实时测量电网的电流电压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控制电容器的投切,能有效的提高线路功率因数、较少损耗,改善电网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电能使用是现代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电能不能大量长期的储存,使得电力系统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和配电环节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配网线损的产生会一直伴随着电能使用的整个过程,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而电力配网线损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系统,可以实现同步抄表和核算线损等功能,从而有效的进行电力配网线损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因此,本文对电力配网线损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从而希望为广大的电力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农村电力线损现状和原因 1、农村电力线损概况 在电力的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电网中诸多元件往往都会出现一定的电网电能损耗,这种损耗也就是线损。电网的线损从性质上来分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密度分布式光伏(PV)接入大电网系统,局部电网需要额外承担这类电源系统带来的一系列电能质量影响问题,采用基于光伏电池实际物理特性建立的组件模型,结合逆变器拓扑结构和控制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三相分布式光伏接入户用配电网的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高密度分布式光伏对户用配电网的电压、谐波等电能质量影响。通过搭建0.4 kV配电馈线模型,仿真研究了高密度分布式光伏接入0.4 kV配电网络的接入场景分布、辐照强度波动、不同接入容量、位置和数量等情况下,配电馈线各节点电压质量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到相关分析结论,提出平抑分布式光伏影响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鑫 《中国新通信》2012,(22):83-83
一、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是在确保电力系统电压正常的条件下,通过先进科学的无功补偿手段和技术改变电网目前的运作模式,使得电力系统的有功损失最小,无功补偿的费用最低。1、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现状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会时不时出现下列的情况:电网轻载而电压过高,不符合相关的规定;重载时电压偏低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  相似文献   

16.
王成刚 《电子世界》2012,(14):47-48
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损耗,线损率是衡量电网电能损耗高低的指标。线损管理是否到位,线损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才能管理好线损,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排查出线损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践体会,借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出线损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如平 《电子测试》2016,(2):124-125
10kV配电线路是配网系统中供电距离较长、无功损耗较大的单元,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较多问题。为对其进行调节,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在10kV配电中的设计与安装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动态下APFSVC对电网无功补偿和滤除谐波的作用,使电网电压保持稳定,减少电网的无功损耗,同时消除谐波对电网的影响,改善了电网电能质量,也彻底避免了电容器与系统发生谐振的现象。还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薪余 《通讯世界》2018,(12):69-70
因为电能质量问题会对电网及其设备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这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关于电能质量的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电网产生的危害,特别是当电压跌落时对配电系统的危害。而在治理技术上,采用定制电力技术治理配电网电能质量问题最为有效。本文主要介绍了不间断电源、静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将各种控制装置的优劣性,以及它们的经济性和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对比,针对动态电能的质量问题和谐波治理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郭云 《电子世界》2011,(13):29-30
电网电压无功控制是保持系统电压正常,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增大线路输电能力并减小线损,抑制电网的功率振荡及工频过电压,调相、调压以及优化无功潮流的最佳方案,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区域电网电压无功控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全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的思路和实现的必备条件以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