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3)
中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对中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因此中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政策应该紧扣时代和市场需求,并将其注入进现实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培养社会需求性人才做好准备。笔者阐述了需求分析的定义,并采用实例论证了需求分析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中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现阶段,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一直是中职生与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94-95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场所,基于新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牢牢把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初心。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引导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基于高职教育的新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以职业大赛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体系,以此增强教学考核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文章研究了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考核体系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主题,在政府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转型的指导思想下,高职教育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侧重于实践应用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7)
技工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所以它必定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平台和途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校企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本文对中职学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2)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基地,电工电子专业作为中职院校极其重要的专业之一,其技能操作教学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我国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人才支撑。但是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适应不了行业的发展,一些领域的人才过于饱和,就业竞争较大,这些都影响了人才了培养计划。特别是中职院校,在就业方面承担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轻情况下,做好中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也是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出创业,实现自身兼价值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2)
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际社会也有了愈发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与此同时,社会对具备高素质英语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逐渐凸显。做好基础英语教学工作,是为高素质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而口语教学恰为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良好的口语能力更是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必备素质。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不少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仍停留于被动、灌输的模式,停留于纸质课本,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应用能力极为匮乏。基于此,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笔者围绕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期于具体教学工作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当"与就业为向导"课堂教学法出现在中职教育课堂时,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职教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并基于就业导向,改革考核方式,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将对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9)
由于社会人才供需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平衡发展及就业竞争力加强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文科专业大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增强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有: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以提高文科实践实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4)
<正>为经济发展与就业服务提供应用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近几年,由于社会的需要,政府的关注,使得中职学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中职英语在岗位中的使用程度也成为了学者们谈论的对象。1.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职业化导向的差距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让教学目标以职业为导向不仅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还能促进教学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中,英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1,(6)
<正>中职院校担负着持续输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各类教学工作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阶段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英语语言能力是新时期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中职教育中也应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尤其需要关注英语阅读教学工作,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确保其在今后的岗位竞争中能够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见,对中职的英语阅读教学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30)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基地,电工电子专业作为中职院校极其重要的专业之一,其技能操作教学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结合中职院校电子技能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如何高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探究,以期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0)
高职民航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内民航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服务人才。然而国内外各航空公司反馈的信息直指高职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入手,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英语教学一些合理性的策略,对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的本质特征在于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发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沟通,生产生活与教育教学的贯通,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4)
<正>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英语是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更好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翻转课堂,促进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1.翻转课堂概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翻转课堂也得以出现,并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课程必须了解其深刻的意义,必须加强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将现行的美术课程进行多元化、创造性的改革,使教学更能为学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5)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实用型、专业型和技能型的职业类高校,其宗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传统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现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了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分析了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3)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着重培养单一的治国精英和学术英才,转变为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本科院校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正处于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寻出一条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更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本文分析了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专业特点、教学质量评价和岗位人才评价的衔接方式,最终提出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