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4)
欧洲美学思想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为后世留下了延续两千年余年而未衰的美学体系,其中悲剧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突出特点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积极讨论。本文将结合现代戏剧舞台上最为经典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从悲剧定义、摹仿说、有机整体与和谐概念、过失说、净化说这五个角度试探讨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当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名优之死》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目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刘凤仙堕落、自己所爱的艺术被人践踏,贫病交加之下,含恨离世的故事。作者在这样的简单的情节下,隐含了极为广博的内容,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充分的继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2)
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历来是备受推崇的剧本之一,作者不仅刻画了小人物威利的悲剧一生,也展示了威利人生哲学影响下比夫困惑的心理历程。论者试从比夫这一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其自我定位、多重选择、时间概念以及归属感寻求等方面分析比夫人生困惑的原因,探讨作者于这一人物形象上所阐释的思想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是"人"的全面觉醒和理性重新崛起的时代,其标志即对死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迁逝之感。包括陶渊明在内的一批魏晋文士继承并发展了《古诗十九首》以来的生命思考,具有显著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9)
《广岛之恋》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法国现代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战争中的爱情,死亡威胁下的爱情和悲剧的爱情几方面分析《广岛之恋》中的爱情主题,试图探索杜拉斯这个爱情写作大师不同寻常的爱情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者死了吗?     
《Planning》2013,(8)
作者死了吗?这个问题使学界困惑并争论了已逾百年。本文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讲,作者已死,且死得其所。另一方面,作者没死。从叙事艺术而言,随着现代主义文学和解构主义的影响,艾略特等人使"作者"让位于"作品",福柯和罗兰·巴特给作者判了死刑;而从叙事伦理角度而言,作者始终是活着的。作者的意图影响了作品,作者的思路掌握着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作者与读者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对话交流关系,使得写作不至于沦为读者孤独的狂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世界公认的悲剧文学,在这部作品中,肖洛霍夫极其成功的塑造了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从这个视角来看,这是一篇男权意识浓重的作品。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三个女性人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她们各自不同的悲剧人生,也是这部作品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本文试从这三个女性的角度来分析肖洛霍夫笔下的女性存在,以期获得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6)
《起死》是《故事新编》中的"豹尾"之作,同时也是鲁迅在创作《过客》之后的唯一一篇独幕剧。《起死》的思想主题是复杂的,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文化内涵。本文分别从"文化英雄"庄子、"狂人形象"杨大以及"透视镜"巡士等多角度来解读小说中人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人与人之间的爱可以来自很多的方面,在《巴黎圣母院》中,同样也蕴含着多种"爱",其中以爱斯美拉达和孚比斯、副主教克洛德、卡西莫多三个男人之间纠结的爱情为中心,然后再插入了爱斯美拉达与母亲间戏剧般的母爱之情,卡西莫多与养父克洛德之间纠结的父爱之情以及克洛德和弟弟间的兄弟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来自于挪威的音乐巨匠格里格的音乐融合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色彩,其所作组曲《培尔·金特》是为易卜生同名戏剧所写的配乐,文章通过对《培尔·金特》之《海上风暴之夜》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音乐创作技巧、手法、曲式结构及其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4)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
《罪与罚》中,作者把故事锁定在农奴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将拉斯柯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自我反悟的人生经历,在描写紧张的故事情节和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上彰显了出来。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值得推敲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心理与人生反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并对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进行阐释,从而得到对这部作品最真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早已不是一篇普通的诗论,也不同于那些风靡一时的‘创世之作’,它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文献,一部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失去风采的经典"。他的悲剧属于戏剧艺术,但于电影文本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文本与一部精彩的悲剧戏剧仍具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4)
鲁迅的《风波》和莫泊桑的《绳子》,简笔勾勒了两个农民的悲剧,"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和人性的痼疾。本文主要从悲剧形象、悲剧内容和悲剧根源三个方面比较两篇小说的悲剧价值。虽然两篇小说的悲剧价值有共同的指向,但是《风波》的悲剧价值更加深刻,更加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9)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她的回忆式的巅峰之作,书中的小团圆媳妇的命运也一如萧红一般悲凉艰难,几乎可以将之品评为一本自传性小说。从童稚眼中描绘的字里行间旁溢出的苍寒气息使得小团圆媳妇的形象从一出场就被奠基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然而除了悲惨的结局之外,小团圆媳妇的形象实际还存在许多耐人寻味的可分析之处,这些形象特性也正是萧红独特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0)
《大学》之道渊源流长,大学精神澎湃不衰,本文通过解读《大学》中的经典名句,从求真之道,为人之道,义利之道三个视角借鉴《大学》对现代大学教育精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9)
用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作者之死")的艺术批评方法,分析特奥·凡·杜斯伯格的作品——《玩牌者》。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105-109
《周易》是一部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综合典籍,作为中国艺术之美的经典,其所具有的整体之美、对立之美、循环之美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三种美学形态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的"大而全"、"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5)
柔石的小说《二月》集中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之后,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他们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对于自己的前途命运茫然无知,在时代洪流中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能不安地挣扎一下,反抗一下。女性的价值观往往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文通过对《二月》女主人公陶岚的悲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命运是如何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3)
芥川龙之介在其短篇小说《蜘蛛之丝》中通过故事的开展,向读者展示了有关善恶的伦理维度的无限可能性。其让读者总是重新认识人物,不断区分"善"、"恶",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