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流的复杂特性决定了交通状态的判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提出了一种模糊综合层次分析判别方法,将时间占有率、平均速度、车辆平均延误、饱和度及平均最大排队长度作为评价指标,提出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建立模糊综合判别模型.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典型交叉口运行情况,结果表明这种模糊综合判别模型贴切地反映了道路的交通运行状况,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分析交通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6)
由于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施工和路边停车等占用车道的情况造成的城市路段交通拥堵,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区。本文通过研究交通事故占道行为对路段的影响,针对占道路段的现状、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便疏通相应的交通拥堵。针对问题一,通过建立两个不同模型,从车流量和速度两个不同的角度体现视频一中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利用Matlab作图,两个不同角度的模型却同样体现了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并且两个模型的通行能力的均值非常接近,从而很好的相互印证了两个模型的合理性。针对问题二,套用问题一中的两个模型计算出视频二中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交通能力,将作出图像进而与问题一中的图像进行对比可知,问题二中的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也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但是较问题一中图像而言其周期明显较长,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占用行车比例较小车道(车道一)时会使事故所处横断面实际交通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加大。针对问题三,由于传统的排队论理论单纯使用需求量和通行能力关系推算排队长度,未考虑车流波动的影响,从而使估算的结果与实际出入很大。因此先用交通车流波动理论分析发生交通事故后路段上车辆排队的形成与消散过程,计算出估算排队长度与消散的时间,再对每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分析,将数据进行统一化处理,运用统计回归模型求出相应的车辆排队长度与消散的时间、横截面的交通能力、上游车流量的公式,即得出了相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左转交通量、周期长度、左转绿灯时间、对向交通量为变量,运用交通流理论和排队论,从满足左转排队车辆停车需求的角度,对信号交叉口进口道设置左转许可相位和一条左转专用车道时的左转车道存储段长度展开研究。基于M/M/1排队系统,建立许可相位下单条左转车道存储段长度计算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实用性,分析存储段长度随饱和度、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空间几何条件、服务质量、经济性能,指出排队车辆数不宜超过20辆,如置信概率为95%,则实用饱和度区间为[0,0.8]。讨论置信概率、设计交通量及单位车辆停放长度等参数的取值方法。对典型情况计算、分析,提出极限交通量、极限排队长度、临界交通量、临界排队长度两组便于工程应用的概念,并绘制图表。制定应用图表确定存储段长度的流程;讨论设计快速校核表的制定和应用。该研究为交叉口采用左转许可相位且进口道仅设置一条左转车道的存储段长度确定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左转专用相位的设置依据。  相似文献   

4.
《市政技术》2017,(3):30-33
研究了城市道路路口车辆到达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泊松分布理论的发车模型,该模型具有车辆到达路口时间离散、随机的特点,得到了发车公式,定义了发车规则,并用MFC软件进行了编程,实现了通过输入总时间和交通流总量对交通进行微观仿真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泊松分布理论建立的发车模型与算法能够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比较准确地仿真,可为后续的微观交通仿真及交通运行状态软件的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8)
针对车辆合流换道过程中出现交通流崩溃的现象,在进行快速路辅助车道长度设计时应考虑发生交通流崩溃的概率。基于传统可插入间隙理论的合流段长度计算方法,结合交通流崩溃发生的概率模型,建立基于交通流崩溃概率理论的辅助车道合流段长度计算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新的合流段长度计算模型的实践性和合理性,弥补了交通流崩溃现象对计算合流段长度的影响,可为快速路入口处辅助车道合流段长度合理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公路隧道发生事故后交通拥堵疏散问题,结合隧道事故等级、事故处理时间、车辆行驶速度,引入交通流、交通波模型,依托重庆某特长公路隧道实际交通量数据,建立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疏散决策模型,分析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状态下的疏散控制,通过实例计算和模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公路隧道交通拥堵疏散决策模型可非常准确地预判隧道发生各级事故后交通拥堵时间、排队长度等交通特征,依托模型预测结果,可快速制定高效交通诱导方案,实现交通管控和疏散,让公路隧道及所属路段快速恢复高效运行,为公路隧道的安全、高效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9)
为了分析交通流在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交通排放特性,基于最优速度交通流跟驰理论和连续控制系统稳定性理论,推导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对连续交通流模型进行离散化分析,得到其离散表达式;建立车辆运动与典型CO2排放之间的计算式;对稳定交通流和非稳定交通流情况下交通排放分别进行了仿真,得到交通流稳定性对交通排放的影响情况:在稳定交通流下,扰动对交通排放的影响较小;而对非稳定交通流,交通排放随扰动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3组道路交叉口交通信息检测器的布设,可实现对交叉口交通流的运行状态信息检测.研究车队头车的特征、判断逻辑和方法,并分析车队尾车的判断逻辑和车队追加的方法,进而提出排队统计开始时刻、排队统计策略,以及排队算法,力求获得较为准确的排队数据.车队检测方法、路口排队统计方法和排队消散方法将为交通控制策略提供信息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实现电梯的合理选型配置,须对大楼内电梯交通流做出准确预测。为避免传统的预测方法误差率较大的问题.本文对电梯交通流构建了ARIMA预测模型.并结合SAS软件应用.对电梯交通流做出预测。应用预测模型对天津某大厦的电梯交通流数据进行预测.通过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测数据验证该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电梯的交通流。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交通方案效果评估是近年来工程实践中的热门领域,目的在于将交通方案实施后的效果直观地展示给决策者。文章首先介绍了VISSIM软件的特点、适用领域和优势。然后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依托,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VISSIM及相关软件进行交通设计方案的前后指标对比和效果展示。利用CAD底图在VISSIM软件中建立路网模型,结合交通调查数据完成交通参数的标定、交通量的输入和交通控制方案的设定,计算现状的饱和度和排队长度;利用3d Max和Sketch Up软件建立三维场景,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标牌和路网周围建筑物模型的三维场景建立;运用V3DM软件对三维场景进行色彩处理;最后在VISSIM中进行仿真导出为视频片段,同样计算饱和度和排队长度。效果证明,该方法对于交通方案的效果展示十分有效,可以直观的将交通设计方案实施后的交通流运行情况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信号交叉口排队控制的关键在于排队统计.以排队检测器和感应检测器为硬件基础,检测进口车辆排队状态,设计排队统计逻辑对采集的实时信息做出规整,建立排队统计方法,为信号机提供准确的路口排队信息,提高排队控制效果.应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排队统计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交叉口排队信息优化了配时方案,减少了绿灯损失时间、停车次数和延误,完善了智能交通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道路车道因事故被占用时对该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问题,利用Excel处理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统计得到数据,分析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对排队车辆长度问题,用线性规划与最小二乘法分别构建模型,求出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时间与排队车长度间的关系,得出较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用函数拟合说明该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依据交通流与流体运动的相似性,从交通守恒方程入手,建立了简单的流体模型,同时根据真实交通流所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交通流流体改进模型,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跟驰驾驶中驾驶员的反应强度对跟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根据车辆跟驰理论,介绍了驾驶员对不同车距的反应特性,建立了2种基于驾驶人对车间距反应影响的车辆跟驰模型。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驾驶员反应强度对汽车跟驰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并对跟驰车辆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微观与宏观层面的交通流稳定性分析,从微观角度可以发现车辆跟驰的速度与车间距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宏观角度可以观察到交通波的形成。结果表明,当反应强度达到0.60时,微观上车辆在跟驰中容易发生追尾危险,宏观上交通震荡加剧,交通流开始失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7)
本文以衡大高速公路为依托,首先对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最大服务交通量、单向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车辆排队长度等应急救援交通组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然后对紧急事件状态的判别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给出了衡大高速公路的主线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6.
次要车流的左转和直行对交叉口车辆运行影响较大,特别是主路交通流量较大时尤为明显,通过次要道路车流远引的方式可以减少交叉口车辆冲突,有利于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分析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适用条件与车流组织方法,以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远引回转车流掉头位置、远引车辆掉头排队车道长度、远引掉头处开口长度与宽度等关键几何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次路远引交叉口延误和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结合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可有效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平均延误,表明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交通组织方法对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徽建筑》2019,(7):134-135
通过对宿州市二徐路南段三个连续的交叉口进行实地调查,交通"红波带"现象尤为明显,一路红灯干扰着城市道路的顺畅通行。为了保证二徐路主要路线的畅通,利用绿波带控制模式协调控制干线交通。综合考虑优化前的实际交通量、信号灯控制方案以及相序相位的设置情况,运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机动车延误时间以及路段排队长度进行对比评价,优化后的车辆延误时间自南至北降低了30. 1%,自北至南降低了28. 1%,平均排队长度缩短42.3%,最大排队长度缩短38.1%。证实干道绿波控制方案可有效的节约行程时间,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  相似文献   

18.
李白玉 《市政技术》2024,(2):87-92+126
考虑到北京市石门路节点处发生严重交通拥堵时,路口排队车辆会蔓延至隧道洞口,大大增加隧道洞内外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因此,以交通流量采集作为检测手段,以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算法作为控制策略,信息通过传输、分析、反馈,利用信号控制机实现隧道外洞口交通信号灯合理配时,同时在隧道交通诱导及信息发布屏上及时显示并预警路况等信息。最终实现交通流的有效诱导以及隧道洞内外的智能交通协同管控,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公路隧道突发火灾事故下滞留人员的密度与疏散时间,结合火灾应急响应时间与处置要求,引入交通波传播理论,考虑交通流状态、人员组成、车辆组成等因素,提出滞留人员密度计算方法,并以人员密度、大巴车疏散时间等为参数,构建人员疏散时间预测模型,分析不同交通流条件下的疏散时间,通过实例计算与数值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交通波理论提出的滞留人员密度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计算出隧道突发火灾事故后的人员密度分布,符合真实场景中的非均匀分布特征;采用人员疏散时间预测模型,能快速预测公路隧道人员疏散所需时间,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快速路匝道影响区成为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的主要瓶颈。快速路出入口匝道通常采用右侧布置的形式,但受地面路况与施工可行性制约,也会采用左侧布置形式,对交通设计参数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航拍实地采集南京机场快速路的相关交通流数据,研究车道数量、加速段长度及渐变段长度等对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的影响,得到左入加速车道长度推荐值。结果表明:双车道匝道布置形式虽能弥补设计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出于安全性考虑,仍建议采取单车道匝道;主路限速为80 km/h的左入加速车道最小长度应不小于260 m,若进一步增加车道长度,对交通冲突数的影响变化不大,但可进一步降低车辆平均行程延误,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在车道长度增加至380 m后基本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