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埋袋法研究了潮棕壤中加入单一物料(玉米秸秆,稻草秸秆,苜蓿,鸡粪,猪粪)和混合物料(玉米秸秆-鸡粪-猪粪和苜蓿-鸡粪-猪粪)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的一年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不同有机物料后,土壤中轻组有机碳与对照相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土壤中轻组有机碳碳含量都逐渐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与添加物料的C/N比值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施用混合物料处理中轻组有机碳的含量与单一物料处理都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砂滤管和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在砂土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规律,对该土壤有机质培肥及调控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供试的几种物料总的分解速率趋势为:玉米秸杆>小麦秸杆>鸡粪>牛粪>猪粪。砂土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3.06%;同时发现两种研究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活性有机质含量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培养和DTPA浸提法研究了鸡粪、牛粪和猪粪等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Cu、Zn、Fe、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施用鸡粪、牛粪和猪粪均可使土壤中有效Cu、Mn含量增加,但有效Zn含量降低;施用鸡粪可使土壤有效Fe含量增加,而施用牛粪和猪粪使土壤有效Fe含量降低。增加鸡粪施用量,可使土壤中有效Cu、Zn、Fe、Mn含量增加;培养期间有效Cu、Zn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有效Fe、Mn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盆栽法模拟田间土壤的干湿交替变化过程和强度,研究了寒区旱区间歇性干旱条件对接种根瘤菌(Rhizobia)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龄苜蓿接种根瘤菌能显著提高土壤全N、有机质、速效N、速效K和速效P含量,而对土壤pH和全P含量影响不大,间歇性干旱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全N、有机质、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且土壤养分下降量总体上为有机质>全P>全N>速效K>速效N>速效P;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量与干湿交替间隔周期呈显著直线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K和速效P含量的下降量与干湿交替间隔周期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5);当干湿交替间隔周期相同时,土壤全N、全P、速效N和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量,5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大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而土壤速效K和速效P含量的下降量,5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小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22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含量及其结合形态在3种稻作制、3种有机肥施用水平及2种地下水位深度条件下的长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红壤旱土改水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各处理平均增长15.2gkg-1,增长率达98.9%。不同稻作制间,以稻—稻—冬泡处理土壤有机质增长幅度最大,21年共增加了18.0gkg-1,增长率达116.9%;稻—稻—冬绿处理次之,共分别增长15.8gkg-1和102.6%;稻—稻—冬油处理最低,仅分别增长11.9g kg-1和77.3%。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间,以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增长最快,21年共增加了17.9gkg-1,增长率为116.2%;常量有机肥处理次之,共分别增加16.1gkg-1和104.5%;化肥处理最低,共分别增加11.8gkg-1和76.6%。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不显著。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以紧结态为主,占腐殖质总量的50~70%,松结态腐殖质次之,占20~40%,稳结态腐殖质最少,仅5~11%。冬种处理土壤腐殖质的松/紧比大于冬泡处理。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松/紧比。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培育的土壤有机N库的供氮能力及不同C/N比有机物料掺混土壤后有机N的矿化特征与进程。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培育的土壤有机N库的供氮能力各不相同,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二者相结合可明显提高土壤供氮力;不同C/N比有机物料掺混土壤后有机N的矿化特征与物料的C/N比密切相关,有机N的矿化进程可区分为前期的快速分解和后期的缓慢分解。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对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鸭生态复合种养,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1.3~29.3%、3.0~15.1%、5.9~9.6%、3.8~9.7%、23.4~27.3%;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0.01gcm-3,>0 25mm团聚体增加2.65~3.12%,土壤结构系数增加2.56~6.63%;同时,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由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及土壤通气状况的改善,也促进了水稻对N、P、K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等有机质量的猪粪、沼渣为基肥,而追肥(化肥与沼液)以等NPK量进行施用,采用二裂式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沼气肥、猪粪、化肥等不同施肥组合对保护地土壤硝酸盐及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收获期,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在0.92g kg-1~1.65g kg-1之间;各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Ca2 、Mg2 为主,阴离子以SO42-、HCO3-、Cl-、NO3-为主。施肥提高了土壤硝态N的含量。施用沼渣比施用猪粪土壤硝酸盐含量高,但施用沼渣与施用猪粪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施用沼液较施用化肥使土壤硝态N及全盐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超声波分散—沉降法对利用15N标记的硫铵、稻草和猪粪培养处理一年后的土壤进行物理分级,研究了施入土壤的肥料N在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分布,并利用黑麦草研究了土壤不同粒级中15N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用稻草和猪粪提高了0~2μm粒级和2~10μm粒级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硫铵15N、稻草15N和猪粪15N在土壤0~2μm粒级中的分布比例都在14%左右,在2~10μm和10~50μm粒级中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2%和14%左右。但在>100μm(残渣)粒级中来自硫铵的15N比例为16%左右,而来自稻草和猪粪的15N比例则在30%以上。施用硫铵土壤的2~10μm粒级中,黑麦草对15N的利用率最高,50~100μm粒级中的15N利用率最低。而施用稻草和猪粪土壤的粒级中15N利用率以10~50μm粒级中最高。表明不同性质的肥料在土壤中的不同转化方向影响了肥料N在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由于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对有机物质的吸持力不同,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粒级中N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黄土性母质上发育的棕壤(棕黄土)的肥力高低,主要决定于有机质含量。我们对高肥力棕黄土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分指标,影响土壤有机质消长的土壤氮素矿化率,各种有机物料及主要作物根茬的腐解残留率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和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是:(1)高肥力棕黄土有机质平均含量0~20厘米为1.58%,20~40厘米为1 .18%。腐殖质组分中,胡敏酸碳/富里酸械平均。0~20厘米为0.52,20~40厘米为0.41。(2)棕黄土氮素年矿化率盆钵法测定结果是高肥力的为2 .56~3 .78%,中低肥力为2.35~2.63%。中肥力田间试验为2.05%,较盆钵法低。(3)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盆钵及砂滤管法测定结果:秸秆及牛马粪为32~45%,猪粪变化较大,为16~30%,绿肥不到20%。用砂滤管测定根茬腐解残留率玉米、高粱、大豆及谷子分别为30%、26%、33%和4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农田6年定位施肥试验研究表明,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有机肥、秸秆还田 化肥和半量有机肥 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对玉米播前、抽穗期和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表明,抽穗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且不同采样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全碳含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未施肥和休闲裸地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单施化肥处理对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有机肥、秸秆和化肥之间的配合施用处理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不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向中层黑土农田增施有机物,不仅提高了土壤全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而且也提高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可使黑土质量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牛厩肥、猪厩肥、麦秸和钾化肥为供钾源 ,进行土培和生物试验 ,结果表明 ,麦秸对土壤的供钾能力及对作物的有效性均高于钾化肥 ,两种厩肥的供钾能力及生物有效性略低于钾化肥 .随着厩肥和麦秸施用量的增加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基本是成比例的增加 ,钾素有效转化率并未因施用量提高而明显降低 .随着施用量的增加 ,玉米幼苗吸钾量呈增加趋势 .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宁南山区对春玉米生长及其土壤水分的影响,在宁夏彭阳县对三种不同秸秆覆盖处理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玉米的生长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可使春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指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增强,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产增效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整秸秆覆盖可使春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5%及16.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潮土钾素肥力培肥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设计不同施钾处理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层深度表现不同。连续12年施入秸秆、钾肥、秸秆加钾肥(年施K2O≥150kg hm-2)对培肥耕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有积极促进作用,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耕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但对耕层以下土壤培肥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自1973年10月起在麦稻稻三熟制下连续进行了2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配施N肥和猪厩肥可以实现谷物的持续增产,保持土壤有机质的持续增长,并培肥土壤,有机质达到60g/kg的高水平。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数量演化可以幂指数方程表示。土壤N素平衡有余,全N大幅度增加,而有效N的增长差距巨大。全K和速效K显著下降,缓效K变化不大。全P在平衡或盈余时有效P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越冬覆盖可减少冬季土壤水分的损耗,在地膜和秸秆覆盖中,以地膜覆盖保墒最好;覆盖物的不同,春季地温回升快慢不同,各处理间黄花菜生育期以地膜覆盖出现较早,秸秆覆盖出现较迟;同一时期测定的黄花菜叶长和叶宽,以地膜覆盖长势较好,秸秆覆盖长势最差。同时地膜覆盖抽薹数和落蕾数比对照多,秸秆覆盖抽薹数比对照多,而落蕾数比对照少,从而使秸秆覆盖产量比对照增产27.3%~165.9%;地膜覆盖产量因受干旱和冰雹灾害的影响不同,产量与对照比有增有减,在试验地两年里,2004年因干旱影响严重,产量比对照减产4.9%,2005年虽有干旱影响,但在春苗期,主要是受5月30日冰雹的影响,使产量比对照仅增产7.9%。黄花菜日鲜重与采摘天数呈现二次型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腐殖酸碳及其占总有机碳比率、HAC、FAC和HAC/FAC不断提高,Kos持续下降,其变化速率表现为递减;长期不施肥和单施常量NPK化肥则造成Kos持续上升,其余指标以递减速率下降。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质质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可利用渐近函数模拟。在试验的不同阶段,土壤腐殖酸碳总量的亏损或盈余向HAC分配比例的变化态势各异,长期不施肥处理随时间的延长渐减,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基本上分配至HAC;有机肥(物)料配施化肥则呈现出后期>前期>中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再裂区设计,研究稻草施入方式、施入长度及喷施EM三因素对温室土壤CO2释放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CO2释放速率。随着稻草施入时间的延长,温室土壤CO2释放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筛选出两个较优组合,即A1B3C2和A2B2C2。  相似文献   

19.
Ground-based radi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ix varieties of rice crop during an entire growth cycle using a hand-held seven-band radiometer. Concomitant measurements of some of the yield attributes were also made. Spectral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on a single variety grown under 12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Spectral data have been correlated with leaf area index, total wet biomass, total dry biomass, plant water content and final grain, straw and total yield. The results show similar temporal spectral responses of all six varieties and a strong correlation of agronomic parameters with spectral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the near-infrared and red radiances. Red and near-infrared radiance ratio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s were found sensitive to the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ut not to the P and K fertilizers. Linear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spectral parameters and final grain, straw and total y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