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述了蔬菜中硝酸盐的累积机制,食用卫生标准,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及器官中的硝酸盐含量的差异,施用氮肥对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在减少蔬菜硝酸盐累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深圳市郊某蔬菜基地进行了小白菜、菜心的硝酸盐积累试验,采用统计分析类数据挖掘技术对田间栽培、光照、施肥技术、采收时期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在16种处理方案中,筛选出4种适宜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模式,研究发现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影响显著的因子依次为日照、采收时期、追肥次数和基肥比例,研究结果对抑制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山西省清徐县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和普通蔬菜的品质和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清徐县的无公害基地的蔬菜品质优于一般菜田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低于一般菜田蔬菜。并提出了提高蔬菜品质和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施肥是提高蔬菜产量的重要措施,然而不合理施肥会引起蔬菜硝酸盐的积累。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氮、磷、钾和有机肥料等的施用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主要蔬菜和水果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参比国内外硝酸盐含量分级评价标准,分析了目前全省蔬菜和水果食用的安全状况,提出了降低蔬菜水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5~2007年连续3年5次采集辽宁省粮食、蔬菜主产区地下水样品1000余个,利用TU-1810DASP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粮食、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17.37mg L-1,硝酸盐含量小于20mgL-1的样品占70.53%,大于20mg L-1的样品占29.47%.保护地蔬菜产区农户饮用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1.19mg L-1,个别的蔬菜种植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到396.67mg L-1,超出国家安全饮用水标准15倍以上.水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19.14mg L-1,玉米产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为14.21mg L-1.部分监测区域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出安全饮用水标准13.0%~28.1%.不同县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率排序为新民市53.75%>开原市42.35%>辽中县41.75%>黑山县33.46%>北镇市31.51%>铁岭县28.87%>昌图县28.33%>新城子区12.50%>于洪区10.00%>苏家屯区9.00%.  相似文献   

7.
硝化抑制剂不仅能够提高蔬菜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能改善蔬菜品质。本文对硝化抑制剂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控制效果、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预测等作一综述,并对硝化抑制剂在蔬菜生产上研究与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其体内硝酸盐的累积情况,探讨了影响其累积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硝酸盐累积的防治对策以及一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连续四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和无公害这两种生产模式在提高蔬菜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降低硝酸盐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生产模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无公害生产模式的蔬菜品质逐渐优于有机生产模式和常规生产模式,这可能与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氮素肥料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的污染状况及其对蔬菜硝酸盐的污染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氮素肥料合理调控的技术途径(包括利用根层土壤剖面硝态氮推荐施氮肥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研制适宜的控效肥和水土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现今出露于中国北方地表的红色土壤是在红色古土壤和红色古风化壳上发育的,而且大多经历了不连续的成土过程。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在分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土壤分类经历了由土壤发生学分类向土壤系统分类的重大转变,对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也进行了多次修订。虽然每次修订都有所改进,但直到目前关于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位置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今后需要对中国北方红色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性态特征和理化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北方红色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以明确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2.
首先提出了研究衡山土壤酸化较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然后选取衡山不同垂直带谱上5个代表性地点不同年代的土壤样品,实验分析土壤酸度和酸缓冲能力的时空变化,最后得出土壤酸化年限和土壤酸化特点。就Ah层来说,衡山5个代表性地点的土壤酸化年限分别为:上封寺土壤5.2a,南天门土壤5.5a,铁佛寺土壤>100a,半山亭土壤23.7a,玉板桥土壤19.2a。衡山土壤酸化有两个特点:①衡山高海拔和低海拔土壤酸化进程快于中海拔土壤,即"两头快,中间慢";②衡山土壤酸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太阳和月亮等天体引潮力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会产生周期性变化。作为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在引潮力作用下,不同土层含水量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干旱地区往往难以观测,在土壤相对湿润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高灵敏度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以捕捉到该现象。阐述潮汐现象的相关理论,建立土壤墒情潮汐模型,分析土壤墒情潮汐现象,利用频域反射原理传感器对土壤墒情进行多年监测实验,从大量的采集数据分析,发现疑似土壤墒情潮汐现象,为避免该现象对土壤墒情监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文中试验结果并不深入,方法、仪器、地点、环境都可能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及结合农户施肥调查,对菜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施肥水平差别较大,整体上施磷相对过多,施钾相对较少,土壤OM、NH4 -N、P、K、Ca、Mg和S的变异系数在28.4%~69.2%之间。土壤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构有较大区别,土壤OM及NH4 -N的变异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土壤P、K、Ca、Mg和S养分含量的变异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养分的等值线图显示,OM在空间的分布与土壤质地渐变规律相关,NH4 -N呈现南北向的带状分布,P、K、Ca、Mg和S趋于小块状分布。总的来说,施肥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壤矿质养分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林木根际土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研究方法、PH状况、养分状况及生物学活性等。指出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其他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林木根际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对其的研究需要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2006年1月期间利用Trime土壤水分速测系统,分18次测定了烟台农科院梨园0~180cm范围内的土壤水分。对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之间的转换关系,及梨树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转换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梨树生长旺盛期和休眠期两个阶段内,0~10cm和0~30cm土层对深层土壤水分的预测效果都较差,0~50cm对深层土壤水分的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结果中相对误差大于12%的分别占26.67%和20.00%,最大相对误差依次为21.07%和15.05%;经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偏高且各模型在生长旺盛期内的预测效果总体上较在生长休眠期内的预测效果差。因而本地区进行深层土壤水分估算的最佳表层深度为0~50cm土层,且以经验模型预测为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玉米为试材。在半干旱地区设置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覆膜栽培,在作物生长前期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裸地增加13.77%、6.67%和8%;在玉米拔节以后,覆膜土壤表现为深层含水量低于裸地,lm土层覆膜土壤储水量平均比裸地减少36.5mm,减少了水分“库存”。分析认为,覆膜栽培条件下的耕层土壤水分主要补充源是自然降水、上升毛管水和汽态水,而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旱地上汽态水似更为重要,地膜的保水作用,主要在于汽态水在土壤表层凝结、集聚,而使表层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土壤无机磷组分测定方法,在50d的培养过程中对滨海盐土的各无机磷组分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施入盐土中的无机磷在短期内主要增加土壤中的Ca2-P和Ca8-P的含量,而对A1-P、Fe-P和O-P的影响较小;施入盐土的无机磷首先转化成Ca2-P,然后再向Ca8-P、Ca10-P、Al-P、Fe-P和O-P转化;培养过程中,水分和温度的有利条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强了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固定。  相似文献   

19.
基质栽培是工厂化无土栽培的一个重要分支。结合牡丹品种胡红牡丹的生产实际,采用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14种栽培基质配方进行了优劣等级的划分。首先确立胡红牡丹的农艺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接着用聚类分析得出基质配方的优劣等级,最后就各优劣等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集二铁路路域范围内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对铁路建设给地表土壤粒度特征、含水量及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等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采用室外控制性试验的方法,对铁路用地范围内两种地表土壤的抗蚀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种土壤风蚀强度与近地表风速之间服从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