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967个,隶属3门,6纲,10目。其中弹尾目、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清除草剂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取决于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的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并且随着百草清溶液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但上、下层动物随染毒历时递减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选取农田、居民点园地和“三北”防护林等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典型农业生境研究样地,于2003年7月和9月分别进行土壤螨类野外采样,共捕获土壤螨类64属、8930只。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农业活动生境土壤螨群落优势类群组成和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活动促使螨向土壤下层移动,其中7月类群数下移最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螨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玉米田和居民点园地农业活动减少了螨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外源添加铜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添加Cu浓度分别为50 mg kg-1,100 mg kg-1,200 mg kg-1,400 mg kg-1干土和不施加污染物的对照处理,在小麦的生长关键期取样.试验结果表明:线虫不同营养类群对铜污染物的响应在小麦拔节期比较明显,拔节期捕食/杂食线虫的数量在外源添加400 mg kg-1Cu处理中显著低于对照,而不同浓度铜对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线虫的生态指数对不同浓度铜污染物反映比较敏感,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铜处理中线虫多样性降低,而优势度增加;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对不同浓度铜反映相对滞后,只在小麦成熟期表现出差异,即高浓度铜处理中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豆生长期内单一与复合施用乙草胺和呋喃丹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和呋喃丹单一与复合处理中土壤线虫的数量在各采样时期之间、处理之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之间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在大豆生长的不同时期,线虫各营养类群的数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对线虫生态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乙草胺单一处理对线虫的丰富度表现出促进效应,而呋喃丹单一处理和二者复合处理对线虫丰富度表现出抑制效应;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线虫的总成熟度指数(∑MI),表明线虫群落受到扰动,食物网受到胁迫.  相似文献   

6.
土壤生物是土壤圈的核心组分,对土壤的矿质营养循环起推动作用。土壤中食物资源的质量状况影响着各生物类群的数量动态和分布,归根结底是由田间管理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结构、营养和生物条件引起的。反过来,生物类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以及分布特点又可以反映土壤的状况及可持续性。本文逐次对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及小型节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作了概述,并分析比较了各生物类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颗粒有机碳和碳黑是土壤中两类性质不同的碳库,它们的数量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省红壤和黄壤中这两类碳库有很大的变化,并与土地利用方式存在联系。颗粒有机碳的数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林地>茶园>旱地;而碳黑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一般是:旱地、茶园>次生林地>原生林地。颗粒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易变组分,易受利用方式改变而变化,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增加。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碳黑数量与粘粒呈正比。土壤中>1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与颗粒有机碳含量相关,而土壤<0.25 mm团聚体与碳黑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北京翠湖表流和潜流湿地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翠湖湿地污水塘、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3个单元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其水质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培养法分别测定微生物细胞总数目和可培养细菌的菌落数目,并采用PCR-DGGE和16S rDNA文库技术对样品的细菌多样性和优势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翠湖表流和潜流湿地处理对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2.33%、 52.92%和 41.4%;随湿地的逐级处理,总的微生物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可培养的细菌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污水塘的水流经表流湿地后,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由3.081 9提高到3.285 0,随潜流湿地的进一步处理又降为3.0181;污水塘细菌的主要类群为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分别占38%、 18%和18%;表流和潜流湿地处理后最主要的细菌类群变为β-Proteobacteria,分别占32%和44%,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CFB)类群也明显增加,达24%.因此,北京翠湖表流和潜流湿地在去除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时,微生物数量、细菌多样性及优势群落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水质可能造成危害的某些类群如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比例减少,而β-Proteobacteria和CFB类群的细菌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苯磺隆除草剂的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031个,隶属3门、5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苯磺隆除草剂处理浓度的提高,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农药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而土地污染是影响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对土地质量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提出了土壤动物指标可以作为土地污染的一个间接指标。文章认为土壤动物与土地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表现在土壤动物各个生物组织层次中:在土壤动物体内累积污染物,在个体层次上表现为毒理学影响,在种群和群落层次上表现为生态学影响。通过对比被污染土地中土壤动物各项指数与未污染土地中土壤动物各项指数,综合得出土壤动物指标,并以此指标作为土地污染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