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田土壤的N2O排放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的。土壤中多变的理化性质影响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因而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N2O的途径也不同,尤其以硝化过程的研究进展最快。影响N2O的生成和排放有:土壤含水量、温度、O2以及土壤结构和质地等物理因素,pH和氮肥等其它因素。本文详细地阐述旱地和水田土壤中这些影响因子与N2O的作用机理的差异,及农田土壤中的N2O排放估计的方法。区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中生成N2O的贡献可用15N标记法和不同浓度的乙炔抑制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成都平原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季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油菜地N2O排放通量在0.018 mg m-2h-1~0.521 mg m-2h-1之间波动,其平均通量为0.168 mg m-2h-。在油菜整个生长周期内,地下5?土壤温度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湿度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呈负相关。油菜地土壤N2O排放受温度、水分等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碳氮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的重要过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中氮含量增加,影响土壤和植物体中碳的积累与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的碳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氮输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提出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影响重大。冻土中的碳储量占据全球陆地碳储量的重要份额,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研究冻土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冻融对碳循环过程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冻融影响下碳循环模拟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冻融与碳循环研究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基于IPCC-LULUCF建议的温室气体计量方法、遥感数据和文献资料,利用RS和GIS分析了1991~2005年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4 a来,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尤其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减少457.18×104 t,是碳源。具体表现在:地上碳储量减少145.91×104 t,地下碳储量减少59.87×104 t,土壤碳储量减少251.40×104 t。无锡市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中,有林地的固碳潜力最大,为190.71 t/hm2,其次是草地,为121.186 t/hm2,农地最小,为92.6 t/hm2,有林地面积的减少,造成有林地中固定的碳大量释放,使无锡市陆地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明显碳源。  相似文献   

6.
CH4是大气中仅次于CO2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贡献已达15~20%。中国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对全球大气的CH4排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稻田CH4排放的研究进展。对稻田CH4的排放机理、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各种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控制稻田CH4排放的各种措施,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国稻田CH4排放研究应加强的几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底物性质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制约有机物分解的因素,包括有机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和通气状况、pH值、粘粒含量、激发效应等)和生物因素等。人为活动(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陆地碳循环变化。最后提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土壤微生物驱动相关联的研究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有助于探究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鉴于长时间序列的碳储量监测研究较少,文章借助江西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特征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985—2020年间江西省的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下降3.8×107 t。1990—2000年江西省碳储量变化明显的主要因素是林地的流入流出。南昌市城市建设对耕地的挤占明显,赣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量最大,碳储量减少4.29×106 t,鹰潭市碳储量减少,最少碳储量减少0.29×106 t。江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是造成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的管控效率,设计了一套无组织排放监控系统。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1:1比例的全厂三维模型,并将TSP监测站、空气治理微站、摄像头、清洁车等设备按真实位置部署在三维模型中。系统同时接入视频监控和生产设施、治理设施的启停信号与运行电流。通过对颗粒物监测数据、视频监控画面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精准定位无组织排放污染区域,并在系统中高亮显示形成异常记录,为无组织排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肖桦 《程序员》2006,(6):48-50
Java开源国度的十年成就,并不单纯以在SourceForge上的项目数量超越C/C 成为第一这样的数字来计算,而是以一个开源社区,一个生态系统的最终完备来衡量。每日生活其中的人们可能并不自觉,但如果爬到山顶回望一下,就  相似文献   

11.
Si2N2O/Si3N4 nano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liquid phase sintering of amorphous nano-sized silicon nitride powders.The intragranular microstructure was observed and researched.Intragranular microstructure's β-Si3N4 was formed in Si2N2O matrix at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1650°C.It was discovered that intragranular microstructure could also disappear by transformation during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Two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intragranular microstructure were given.The e...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隔式封闭箱法,测定盆栽大豆植株氧化亚氮(N2O)通量以及光照度、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同时,观测田间大豆—土壤系统在主要生长阶段N2O释放的变化。在温室里,大豆植株N2O释放在上午10:00时出现一个高峰;中午时N2O释放量较低,此时光照度和光合速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14:00时,N2O释放量达到低谷,光照度达到最大,但光合速率却处于很低的水平;在15:00时,植株N2O的释放达到第二个高峰,但光照度和光合速率却处于快速下降期。结果表明:植物N2O的释放不仅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关,而且也与暗反应有关。上午10:00以后植株N2O释放通量与气孔导度变化没有一致的关系。在大豆生长季,大豆—土壤系统N2O释放通量有两个高峰,第一个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出现在9月下旬。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长期不同养分配施(CK,NK,NP,PK和NPK)后的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CO2排放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共同影响,土壤CH4和N2O的时间变化在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和温度水分的关系不明显。平均排放通量的分析表明,长期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后形成的不同肥力的土壤以及作物生长的差异是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顺序依次为CK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了以钇稳定氧化锆固体电解质(YSZ)为固体电解质、NiO为敏感电极和Pt为参考电极的混合电位型NOx传感器,并在高温(450~750 ℃)含NO和O2气氛中测试其气敏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在450~500 ℃和550~750 ℃时分别表现为电势幅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正电势和负电势;同一NO浓度下,电势和半圆弧型阻抗谱只是随着O2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而分别增大和缩小.考虑到O2会把NO氧化成NO2,同时结合对传感器的理化性能、响应电势和阻抗谱及工作机理的的分析,研究了O2对NOx传感器气敏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制基于甲胎蛋白抗体(Ab-AFP)和巯基丁二酰胺铜(Ⅱ)(CuL)共固定修饰玻碳电极(GCE|Ab-AFP/TiO2/CuL)的免疫传感器,用于测定人血清中AFP抗原水平。该免疫传感器是利用溶胶-凝胶气相沉积技术,将AFP抗体分子固定在CuL修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而成。电极表面的CuL具有电活性,对H2O2有良好的电化学还原催化。当该免疫传感器在含AFP样品的溶液中于25℃温育30min后,AFP抗原与Ab-AFP抗体分子的免疫结合物导致CuL的电子传递被部分阻碍,使CuL对H2O2电催化还原的效率降低,电流值的下降量和AFP浓度成正比,可用于AFP定量测定。在pH=6的PBS中,25℃温育30min的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对AFP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5~3.9和3.9~100ng/mL,检出下限为0.081ng/mL(3σ)。该免疫传感器制备过程比基于酶标抗体修饰传感器简单,尤其是对H2O2催化响应迅速,稳定性好,可以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稳定存放15d。对于构建无试剂的免疫传感器和临床免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In(NO3)3、Nb2O5、氨水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不同Nb-In比的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通过不同温度(500℃-800℃)烧结得到了不同的Nb-In复合氧化物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估算粒径大小.利用这种材料制备管式厚膜气体传感器.研究表明,元件在温度为100℃时对50×10-6Cl2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7 900)和较好的选择性,元件对Cl2的检测下限为0.2×10-6,加热功率为130 mW.最后,对其敏感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直线型N_2O分子的最稳定构象为N-N-O结构,而非N-O-N结构。为了解释N-N-O这一特殊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本文利用分子点群的方法,构建了直线型N_2O的σ和π分子轨道:并依据分子轨道的电子划分规则得出直线型N_2O分子中两端位置电子分布多于中间位置。由于O的电负性大于N,所以O原子会优先占据分布较多电子的两端位置,因此,N-N-0结构比N-O-N结构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继电接触控制的镗床存在电路复杂、可靠性差、故障诊断与排除困难等缺点,提出了用可编程控制器对镗床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在金红石相掺钨二氧化钛(Ti0.7W0.3O2)表面组装了铁卟啉(FeTCPP)大环分子,合成了具有仿生功能的FeTCPP/Ti0.7W0.3O2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修饰于玻碳电极上,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酶H2O2传感器.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循环伏安(CV)法研究了传感器对H2O2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效果,在4.998×10-7~1.194×10-5 mol/L范围内H2O2的浓度与电流响应呈线性关系(R=0.997),检测限为1.105 ×l0-8mol/L(S/N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