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通过黑土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种植玉米和未种植条件下乙草胺在玉米生长苗期的残留变化规律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特征。研究表明:乙草胺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土壤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其降解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施用化肥极大地刺激了微生物活性,因而,乙草胺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并不显著。然而,玉米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乙草胺残留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种植玉米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增加,同时,土壤中乙草胺残留量降低,说明种植玉米有助于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和乙草胺生物毒害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恒温(25℃)避光培养试验,研究了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将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常规、灭菌、选择性抑菌剂加入等处理后培养并测定土壤乙草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较未灭菌土壤显著增加,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与微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微生物活性是影响乙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适当的水分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加入青链霉素后乙草胺残留鼍远大于放线菌酮和常规培养,表明细菌比真菌具有更强的降解乙草胺的能力.随着乙草胺的施药量增加,初期微生物量显著降低,是导致乙草胺总降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铅污染对辣椒幼苗生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铅毒害可明显降低辣椒种子萌发率、株高和根长,即抑制幼苗生长.铅对SOD活性有抑制作用,其敏感浓度范围是40~80mg@L-1.铅对POD活性也有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抗性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的计算机应用程序[1],模拟计算吉林省榆树和德惠两市黄土质黑土坡耕地在不同管理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强度。结果表明,黑土种植玉米降雨流失量在4~45 t/hm2·a之间。种植大豆流失量高出玉米一倍。流失量随耕地坡度加大和A层变薄而增加。吉林黑土A层厚度正在逐渐下降,下降幅度因土种和管理方式而异,范围在0.5~4.5mm/a。种植玉米,吉林省黑土每年会流失830×104t表土,相当于流失近20×104t有机物质。种植大豆会使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加倍。与传统的耕作方式模拟对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降低吉林黑土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根系双向切片法,研究了潮土与砂姜黑土两种土壤类型玉米根系干重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两种土壤类型对玉米根系干重及其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砂姜黑土玉米单株根系干重较大,且增加与减少时间较早,下扎速度快,深层根量多;而潮土玉米单株根系干重较小,且增加与减少时间较迟,下扎速度慢,整个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基后得到的一种氨基多糖。用16mg·L(-1)的壳聚糖溶液浸种,可提高玉米幼苗根系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和多酚氧化酶(PPO)3种防御酶的活性。抗病杂交种冀丰58号的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杂交种掖单13号。壳聚糖浸种后再接种肿囊腐霉,3种防御酶的活性增强较单独壳聚糖浸种或单独接种肿囊腐霉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有机碳的数量、组成、结合形态的变化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垦后黑土 0~2 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数量不断下降 ,年有机碳矿化速率为 1 72 % ,达到平衡后有机碳数量为 7 2 7g/kg ,土壤有机碳的H/F比升高 ,氧化稳定性增强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升高 ,土壤有机碳松紧比下降。 2 0~ 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在垦后 2 2年内升高 ,以后又下降 ,土壤H/F比无显著变化规律 ,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提高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度下降 ,土壤松紧比下降 相似文献
10.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田间小区及大区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40%乙草胺(Acetochlor) 扑草净(Prometryne)EC,对玉米田多种杂草,如稗草、马唐、狗尾草、鸭跖草、藜、铁苋菜等均有特效,防除效果稳定在90%以上。在杂草基数低于200株·m-2的地块,用药量为3000mL·hm-2,超过200株·m-2的地块,用药量为3750~4500mL·hm-2,施药时期为播种后5~9d。该除草剂对玉米安全、无药害,且不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管理调控措施包括灌溉、施肥、化学改良剂对作物生长(产量、株高、生物量等)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施肥、灌水极显著地增加了作物的有效分蘖数、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改良剂、肥×水、肥×改良剂的交互作用也极显著地影响作物的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黑土团聚化作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团聚体分级结果表明,小团聚体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土壤重量的48.86%~60.24%。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而化肥的施用则增加了土壤中微团聚体和粉 黏粒的含量,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而化肥只有与有机肥配施时才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有机肥的施用能够降低土壤C/N,表明有机肥的施用更有利于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选用抗旱性较弱的丹玉13号和抗旱性较强的掖单13号玉米品种幼苗为试村,研究了玉米叶片蛋白质的变化规律和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水分胁迫加强而下降。水分胁迫可引起蛋白质合成的变化并产生干早诱导蛋白,抗旱性弱的品种诱导蛋白产生早于抗旱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