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取农田、居民点园地和“三北”防护林等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典型农业生境研究样地,于2003年7月和9月分别进行土壤螨类野外采样,共捕获土壤螨类64属、8930只。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农业活动生境土壤螨群落优势类群组成和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活动促使螨向土壤下层移动,其中7月类群数下移最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螨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玉米田和居民点园地农业活动减少了螨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苯磺隆除草剂的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031个,隶属3门、5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苯磺隆除草剂处理浓度的提高,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农药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3.
用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967个,隶属3门,6纲,10目。其中弹尾目、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清除草剂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取决于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的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并且随着百草清溶液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但上、下层动物随染毒历时递减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7个森林群落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三个功能类群,无论个体数量还是生物量,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都最大,而植食性和捕食件动物所占比例较小.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在组成、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等方面均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条件优越的群落,腐食性动物的个体数量及生物量所占比例相应较大.与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相比,大兴安岭地区腐食性动物所占比例减小.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各地区的共有类群反映了大环境的相似程度,而特有类群则反映出各自局地环境的特殊性,它们对生态系统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关中地区12个土壤剖面的15个理化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土壤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41%,取阈值T=4.0,供试12个剖面划分为3类,不同类群之间土壤特性差异明显,类群内部土壤特性相似。数值分类结果与系统分类结果比较,虽然个别土壤的类别出现较大差异,但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数值分类应用于关中地区土壤分类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土壤生物是土壤圈的核心组分,对土壤的矿质营养循环起推动作用。土壤中食物资源的质量状况影响着各生物类群的数量动态和分布,归根结底是由田间管理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结构、营养和生物条件引起的。反过来,生物类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以及分布特点又可以反映土壤的状况及可持续性。本文逐次对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及小型节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作了概述,并分析比较了各生物类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境由多个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决定,传统由设计师经验主导的植物选择与植物群落构建方式,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与设计依据。文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制约植物生长的光照、土壤、水分以及土壤酸碱度等重要生态因子进行分析,对多个生态因子分析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叠加,生成现状场地的种植生境图谱。基于植物生境图谱开发了植物智能配置与检索平台,实现了植物配置由人工经验向智能精准配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和石灰土等六种主要土壤的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研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各土壤剖面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了分类检索,得出了这六种典型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所属的分类单元,并与现有发生学分类进行了参比。典型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分别被划归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粘磐湿润淋溶土土类、简育水耕人为土土类、淡色潮湿雏形土土类、简育潮湿变性土土类、钙质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9.
对天津滨海盐碱土地区城市绿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不同绿地植物配置模式下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防护林>灌 草>乔木>乔 草>草坪>滨海盐土,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是20cm~40cm的3~4倍。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滨海盐土微生物的季节变化不大,防护林土壤中微生物总数最多时出现在秋季,乔木、乔 草、灌 草、草坪绿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时出现在夏季或秋季。细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细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养分相关不显著.芽孢杆菌的11个种在不同土壤条件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生态分布是不同的,最常见的是蜡质芽孢杆菌、拟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蜂房芽孢杆菌,放线菌主要是链霉属,包括链霉菌属的10大类群,分布最广的类群是灰褐类群、金色类群和青色类群,真菌分布有11个属。在不同植物配置下芽孢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组成、优势种的组合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国内外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ASDFR便携式光谱仪对132个风干土壤样品的光谱反射率进行了实验室测定。根据土样光谱反射率变化,获得了褐潮土土壤剖面的不同诊断层反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在400~1200nm范围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光谱反射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导数光谱方法建立了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程,提出了预测北京地区褐潮土有机质光谱的最佳波段。在波长447nm处采用反射率和A值(反射率倒数的对数)所建立的预测方程的预测精度较高。采用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建立的预测方程的最佳波段在516nm处。而A值一阶微分光谱在615nm处相关性最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用光谱分析法评价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期对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或肥力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湿度是气象学、气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环境因子和过程参数。AMSR-E可提供全球范围的较长时序的卫星反演土壤湿度产品,将ECWMF和NECP再分析资料与AMSR-E土壤湿度产品进行时空比较,在评价三者一致性的同时对AMSR-E土壤湿度进行检验,并进一步使用站点观测资料(土壤湿度、降水量)对中国区域的AMSR-E、ECWMF以及NECP土壤湿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全球及中国区域AMSR-E、ECWMF与NECP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性较好,但与ECWMF、NCEP相比AMSR-E土壤湿度在数值上明显偏小,尤其当AMSR-E土壤湿度数值较小时,与另两者的差距较大;三者土壤湿度均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比较而言,ECWMF和NECP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更好;与站点土壤湿度相比,ECWMF和NECP土壤湿度偏大,AMSR-E土壤湿度偏小,全国范围内2009年159个站点统计结果显示:ECWMF、NECP与站点的均方根误差(0.107、0.124)小于AMSR-E的均方根误差(0.127)。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沈抚灌区土壤及水稻的采样分析,同时结合水稻盆栽试验,分析测定了污灌区土壤中石油烃的残留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同污灌年限、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土壤质地等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中石油烃含量越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土壤的年龄     
通过文物考证,地质历史及14C测定的资料对多种土壤推断,大部分土壤形成的年龄约在二千年前到一万年之间,提出土壤来之不易,要爱惜土壤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利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榨菜叶还田对土壤养分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榨菜叶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变化较小,水稻生长后期土壤速效N、P、K含量都高于化肥处理;而化肥处理氮磷钾含量变化较大,说明榨菜叶养分供应能够与作物的吸收相互协调,养分供应持续稳定,能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NPK养分的需要,是一种天然的缓释肥料。在水稻生长期,榨菜叶还田能明显的提高土壤肥力,与对照相比,水稻收获后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均有所上升,以榨菜叶及其配施化肥处理上升的幅度较大,培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河北省土壤与地形体数据库基础上,计算了该省不同土壤组合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密度,应用GIS技术分析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83kgm-3,平均氮密度为1070.96gm-3,C/N比为9.99;该省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同类型土壤组合的有机碳和氮密度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且其分布受气候、土壤特性、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特性以及人类干扰程度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soil background on vegetation discrimination in four-band reflectance space was examined. Dry and wet reflectance data were obtained for 20 soils covering a wide range in spectral properties with a hand-held radiometer.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spectra in 4-space and to define a mean soil line. Soil-specific background lines were similarly derived and used to examine the overall cloud of soil spectra in individual soil form. Reflectance data from a full-canopy wheat plot were used to compute unit vector coefficients in the greenness direction from the mean soil line and from the individual soil lines. Analysis of the mean soil line showed that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bare soil from low vegetation densities. Greenness measurements were shown to be sensitive to both soil type and soil moisture condition. In contrast, the use of individual soil lines as a base to measure greenness minimized soil background influence and improved vegetation assessment, particularly at low green plant canopy covers.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