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山西省1978—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计算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的3项指标进行了数量、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该时期的多年人均生态足迹2.075 hm2,超出了2.0 hm2的全球生态阈值;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0.877 hm2,远低于1.6 hm2全球生态标杆。多年平均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38倍,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有逐步扩大的态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持续减少、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开采,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足迹量大幅增加;二是山西省耕地整体质量差、生态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地面积过大,使土地生态承载力低下。因此,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大以荒山荒坡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是提高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间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32 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644 hm2。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hm^2降至2004年的0.2736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hm^2下降到2004年的0.1165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hm^2变为2004年的0.1571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也有一定变化,其中1992年的最大,为2.41,1993年的最小,为1.98。但在研究时段内的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处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模型在用来标度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区域发展的公平性方面是卓有成效和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用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生状况时却不完全适宜。针对这一局限,本文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并分析典型煤粮复合主产区--济宁市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消费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济宁市区域发展不可持续,原因主要在于过多地输出了生态足迹而不仅仅是区域自身消费的生态占用。从这一角度看,矿、农产品输入区域应为济宁市等类似区域环境修复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5.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业城市生态可持续状况是对其产业结构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程度的反映。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武安市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约是其的11倍,得出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武安市的资源特殊性,就如何增加生态承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各地市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和分析2009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各地市都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资源生产效率从南到北呈明显梯度变化。具体表现为:1)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都表现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2)各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都小于01,其区域差异为南北两端好于中部,南部的镇江市、苏州市最好,苏中的扬州市、南通市较差;3)苏南地区资源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又明显高于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