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2002-2007年北京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活动消耗的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02-2007年生态足迹远远大于其生态容量,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北京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必须调整北京城市发展策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02—2007年北京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活动消耗的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02—2007年生态足迹远远大于其生态容量,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北京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程度。因此,必须调整北京城市发展策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8.
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0年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对生态足迹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计算分析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得出结论:林芝地区2006—2010年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其生态承载力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9.392-129.764 hm2到2010年的8.841-907 575 hm2,下降率为5.9%;虽然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也呈下降的趋势,但与中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接近3hm2的生态足迹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总体盈余也在波动下降,林芝地区的生态状况应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始终占70%以上,煤炭开采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主要的能源,另一方面又给生态带来巨大压力.采用生态足迹与生态包袱相结合的方法对某煤矿露天矿的生态压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露天矿的生态足迹是化石能源地和林地,主要生态足迹是化石能源地,其恢复生态承载的最佳途径以植树造林为主.注重采矿环节,改进技术以降低剥离和掘进量,例如通过优化设计,尽可能增大露天矿最终帮坡角,降低剥采比.降低电耗和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清洁能源和生物能源等措施以降低露天矿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1.
大柳塔煤矿地面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大柳塔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指出截止2005年7月,大柳塔煤矿区累积形成采空区面积42.69km2,地表塌陷影响面积48.23~54.64km2,长臂式综采技术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地貌与原始波状地貌不易区分,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对地表水水域面积、地下水水位影响最为显著,成为采煤塌陷区最大环境负效应.但由于各种原因采煤塌陷区没有出现土地沙漠化加剧的景观.妥善安置塌陷区较为稀少村民、确保重要水源地不被破坏和塌陷区土地沙漠化不恶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开采煤炭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认为煤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旨在解决煤炭产业固有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面临枯竭、行业转型迫在眉睫等问题。对比煤炭产业、煤炭富集区、煤炭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结合主体功能区这一战略手段的基本主旨和原则,本文界定了煤炭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和范畴,并分析得出,除煤炭行业赋予的特征之外,煤炭主体功能区还具有典型的层级特征和点—线—面结合的区域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将来一段时间也将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煤炭的生产、运输与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与破坏。本文首先就煤炭开发利用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近年采煤沉陷区土地被广泛用作建设用地,建筑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决定沉陷区新建建筑物的可行性,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选取是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一环。为筛选出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最优方法,以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沉陷区新建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分析问题,探讨了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地基稳定的评价标准,分别使用概率积分法、力学解析法和经验公式法对研究区地基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综合分析过程中的工作量、准确性、适用条件和模型构建因素对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最适方法。研究表明:经验公式法在实际的地基稳定性分析中工作量小、准确性高、适用性强,模型可调性高,更适用于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实际工程应用,力学解析法其次,概率积分法再次;概率积分法、力学解析法和经验公式法对研究区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基本一致,研究区地基处于稳定状态;概率积分法实现了研究区未来十年的地表残余变形预计,今后研究区仍处于缓慢移动的状态,最大残余下沉量441 mm,最大残余倾斜1.6 mm/m,最大残余曲率0.02 mm/m2,...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吸纳可以追溯到所需要的土地面积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可以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占用,结合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建立了由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综合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消费生态足迹、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生态足迹和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生态足迹等概念体系,并列出了相应清单。在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山西省2000~2005年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占用。计算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生态足迹最大,其次是资源消耗的消费生态足迹。 相似文献
18.
黄陵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北部,主要开采2#煤层,矿井生产中对各含水层特征认识不一,严重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针对此问题,收集整理黄陵矿区历年来的勘查数据,对各地层含水性特征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并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详细论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矿区煤层采掘的主要含水层为白垩系下统洛河组含水层和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含水层,其中,洛河组含水层对矿井采掘的影响较为突出。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属于弱-中等,弱富水性区域位于矿区的东部,中等富水性区域位于矿区的中西部。今后矿井防治水工作中需高度重视矿区中西部洛河组含水层对煤矿采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