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慧 《中外建筑》2015,(1):110-112
客家土楼聚落是客家人在特定时期、特定自然环境下创造出的独特聚落形态。客家家族内部形态结构与居住行为的特征及其变化也影响着这个家族的聚落形态和建筑居住形态。本文主要从客家家族社会结构与客家居住行为的角度来阐述其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居住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特色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贺州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是广西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贺州客家围屋是客家人聚居的场所, 围屋聚落展现了客家在适应环境,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从选址、规划、营造技术、装修、审美等各个物质环境空间方面的素养;同时,亦容纳包含了贺州客家人的哲学世界观,贺州围屋聚落可以说是贺州客家的精神庇所。了解和揭示贺州客家围屋聚落的外在形制和内在成因能对广西客家建筑文化形成有效补充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藏区是一个由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区域,有着独特的聚落形态.而德格作为康巴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心,其建筑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四川藏区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在探讨德格县更庆镇藏族聚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态的同时,总结了四川藏区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较为全面的对更庆镇藏族传统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洛带镇是客家移民的“净土”。在那里比较顽强地显露出移民独特的“个性”:其物质形态反映在居住建筑上,完全大异于其他地区的模式;精神形态则主要表现在会馆建筑上。“会馆建筑”作为各省移民同乡聚会之所,是洛带移民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见证,也是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在新环境中的精神认同和归依。  相似文献   

5.
客家建筑文化核心区,与客家建筑文化亚区 [1]的客家民居已得到深入充分的研究。对同一民系不同区域间的建筑进行比较,已逐渐成为推进民居研究的主题之一,促使受客家文化辐射的区域,如粤东的惠州、河源,四川成都、广西贺州、柳州、博白等地 [2]渐次开展地域比较下的客家民居研究。客家民居因具有强烈的防御性,使其民系能较好地融入迁居地的生活,有效推进了地方聚落形态的演进与发展。其中,清柳州客家民居隆胜庄,在建设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流变中,积极改变原有的防御空间布局与装饰题材,适应当地营建技术,传承兴梅客家民居传统的同时,显示了其与核心客家聚居区民居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强烈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客家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色,凝聚了客家人的营建智慧。文章基于对梅州客家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总结出梅州地区的传统客家建筑的特征,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发展与历史文脉,提炼相关元素应用与现代建筑设计中。文章以梅州市林风眠小学设计实践为案例,从设计思路与设计策略的层面对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现代演绎的实践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杨莽华 《古建园林技术》2022,(157):55-58转64
客家民系是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互动,至南宋初步形成的;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以及族群性格,至明、清两代充分发展定型,梅州、赣南、闽西三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近年相继设立。本文通过对闽粤赣边际地区客家聚落及传统建筑形态的调查,探寻与起源、分布、区域、空间结构和内在机制规律相关的问题,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客家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进行梳理和澄清。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系是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互动,至南宋初步形成的;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以及族群性格,至明、清两代充分发展定型,梅州、赣南、闽西三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近年相继设立.本文通过对闽粤赣边际地区客家聚落及传统建筑形态的调查,探寻与起源、分布、区域、空间结构和内在机制规律相关的问题,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客家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进行梳理和澄清.  相似文献   

10.
杨莽华 《古建园林技术》2021,(157):55-58转64
客家民系是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互动,至南宋初步形成的;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以及族群性格,至明、清两代充分发展定型,梅州、赣南、闽西三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近年相继设立。本文通过对闽粤赣边际地区客家聚落及传统建筑形态的调查,探寻与起源、分布、区域、空间结构和内在机制规律相关的问题,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客家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进行梳理和澄清。  相似文献   

11.
殷晓君  刘颖 《山西建筑》2009,35(36):40-41
指出客家集中式住宅现今遗存数量众多,是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对其历史意义和现状矛盾进行了论证,展开了使其适应现今时代发展需要的探讨和研究,从而为保护客家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杨星星  赖旻 《华中建筑》2012,(1):159-164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铭国 《华中建筑》2014,(7):138-142
该文探讨闽、粤、台客家建筑中半月池的形式及其隐含的意义。分布于闽、粤、台等地的客家族群聚落中均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半月池。传统客家宗祠通常在最前方配置半月池,其后依次为禾庭、学堂、宗祠,后方则为化胎及围屋,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通常人们只知道这是客家先民传承下来的建筑形式与元素,并不了解其真正功能与意义。本研究以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探讨客家建筑元素中半月池的形式及其内涵。宗祠前设置的学堂,是供塾师教授家族子弟读书识字。而在学堂前方配置的禾庭与半月池,则是仿效各郡县于泮宫前设置的泮池。但后世已将其内化为空间结构的一部分,而丧失其原有设置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昕 《城市建筑》2013,(10):20-21
本文介绍了"三明城市文化广场"项目的工程概况、设计理念。以"山环水绕、客家摇篮"为主题的"三明城市文化广场"建筑群由会议中心、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单体组成。"文化广场"集中展现了三明作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发祥地的城市历史文化,运用"壳"形大跨度体系表现并传承了当地"土楼文化"、"客家文化"及"梯田"、"丹霞地貌"等肌理形态和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上杭县现存之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厅"、"井"有机结合的合院平面布局形式,客家人常称之为"九厅十八井"。本文首先从整体平面布局、细部做法与装饰两方面对此类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简要介绍;而后以笔者测绘之"藻亭别墅"一例为典型,对上杭县"九厅十八井"传统民居建筑做以具体分析,试图辨明其特色,认知其所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具有鲜明的"潮"、"客"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当前却面临城镇主要街道景观地域文化丧失的困境。本文探讨了运用类型学方法和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在留隍镇沿街建筑风貌整治设计中顺应地域文化特点、提炼潮客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强调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历史记忆的延续性,力图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务于未来留隍旅游业的民俗商业街。  相似文献   

17.
荣琪 《城市建筑》2014,(33):193-193
为了对客家民居有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成都龙泉驿柏合镇的钟家大瓦房的实地测绘,了解了其历史渊源以及建筑布局结构,并且希望通过这一实例,唤起民众对此类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于其它汉族特色鲜明的民系,形成于中原汉人向南方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宋代,客家话脱离中原语言融合南方少数民族语汇形成独立的方言,客家人也在迁入地占据人口优势并形成共同的经济模式和心理素质,客家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分布于闽、粤、赣地区的独立民系。客家人一般分布于交通闭塞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为适应环境、集约利用资源,并出于防卫和礼制传承的需要,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以大屋为主,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9.
卢倚天 《华中建筑》2009,27(8):192-195
该文选取了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中规模相当的燕翼围和怀远楼,作为赣南与闽西的众多围楼防御性建筑的代表,对这两支客家民居中的奇葩进行了防御空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