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相控预测技术及其在QHD32-6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反演参数地质意义的多解性以及分辨率的限制给利用地震反演预测河流相储层单砂体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发现,地层的纵波速度、密度和波阻抗等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符合一定的数学规律,且这些规律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据此提出了针对砂体预测的"地震相控预测"技术,将地震反演结果转化为反映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的参数剖面,通过预测砂体发育的优势沉积微相实现对单砂体的预测,为地震反演资料能够应用于面向油藏开发的单砂体预测和沉积微相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该项技术在QHD32-6油田应用结果与井点符合率达到90%,预测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2.
从GFB三维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出发,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划分重点砂组的地震相,通过钻井资料、模型正演以及地震反演等资料共同完成地震相的标定,刻画出工区的地震微相;在地质微相和地震微相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点砂组地震地质复合相;根据不同成因砂体变化规律,利用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反演精细描述了重点砂组的砂体展布。通过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微相分析技术在大港滩海探区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大港滩海探区,依据复杂构造和复杂储集层分布区的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优化选取地震微相聚类分析、地震沿层相干分析、地震属性信息优化、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全三维储集层特征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地震微相分析和沉积微相划分,并结合构造背景资料,预测岩性圈闭可能发育的区带,获得了很好的钻探效果,证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以宏观沉积相模型为指导,应用多种地震微相分析技术进行砂体和岩性油藏分布的预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黄捍东  曹学虎  罗群 《石油学报》2011,32(4):629-636
为减少常规方法预测生物礁滩的多解性,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主体思路,在分析建南-龙驹坝地区生物礁滩岩相模式与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将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引入地震沉积学,利用反演结果,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进行地震沉积学解释。依据生物礁滩的岩相模式,利用典型井生物礁滩的地震相与反演剖面特征建立生物礁滩识别模式,进行生物礁滩全区追踪预测。钻井资料证实,预测结果较可靠。  相似文献   

5.
张辉  林春明  崔颖凯 《石油物探》2005,44(6):557-562
东委内瑞拉盆地卡拉高莱斯地区主要目的层为一套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相沉积,三角洲平原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决口扇构成区内主要沉积骨架砂体,各种微相砂体单层厚度薄,分布面积小,在地震剖面上无法直接识别.首先对该地区的主要目的层梅雷库莱组和奥菲西纳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该地区北部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以及钻井密度大等特点,采用了测井约束反演方法来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但该区的声波资料少,为此分析了各种测井曲线对储层响应的敏感性,选择了对薄砂层分辨能力较高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声波曲线重构.反演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区内的储层分布特点,对河道砂、决口扇等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部署的I-GV井在梅雷库莱组钻遇河道砂体5.2 m,测试产油82m^2/d.针对该地区中部和南部构造简单、断裂相对不发育且测井数量少等特点,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对三角洲各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边缘特征和调谐振幅特征很好地描述了河道、废弃河道等沉积微相体.经钻井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海某油田为例,探讨应用地震反演资料约束三维储层模型的几种方法。研究表明,综合应用包括地震信息在内的多学科信息进行沉积微相随机建模能有效弥补井间信息不足的缺陷,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储层微相三维展布特征,为油田生产提供地质依据,也为储层物性预测乃至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在沉积微相与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体的沉积结构和几何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波阻抗反演和层速度分析等可以有效地预测储层发育区。为此,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利用这一研究思路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储集性能评价。①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因素进行了分析;②利用去砂试验和合成记录进行了高精度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③利用正演模拟和地震反射结构分析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④利用波阻抗反演和速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储集体储集性能评价。在新沟嘴组下段发现了2个前积式反射结构和1个透镜状反射特征的分布区,分析认为,它们分别是水下分流河道侧向加积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的地震响应。分别在2个砂体上部署了探井,均在新沟嘴组发现了油层,并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相似文献   

8.
塔河地区中新生界岩性圈闭成因及其圈闭识别和油气富集规律不清,制约了油气的进一步勘探。从岩性圈闭的成因研究入手,在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中新生界岩性圈闭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喜山期构造反转形成上倾尖灭砂体圈闭,指出了3套岩性圈闭的有利储集相带及其发育的有利区带。研究形成了以基于地震沉积学的精细沉积微相刻画为主线,采用岩石物理分析确定区分砂泥岩的特征参数,利用分频反演技术将有利沉积微相平面范围投影到过井分频反演剖面中,在三维空间中确定有利储层展布形态,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相控储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在歧北凹陷沙二段滨4油组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针对研究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差异小以及自然伽马值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展相对波阻抗约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工作来获取岩性数据体。同时,结合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地层切片进行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研究区的复杂岩性,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生成的一系列地层切片识别出了滨4油组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中不同的沉积单元,准确反映了其物源方向、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史。  相似文献   

10.
在储集层预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是储集层预测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对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预测中,总结出结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预测储集层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已钻井的岩心和录井资料,划分典型井取心段沉积微相,确定研究区目的层沉积环境;然后,以取心段沉积相特征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测井信息,将研究区所有井目的层划分为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最后,运用沉积相研究结果,结合高精度井震标定技术,确定主力储集层段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地震相,同时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研究不同砂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期次,并寻找不同砂体的物源方向,对储集层进行综合预测。图6参11  相似文献   

11.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北缘松南三维台缘礁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在识别海平面变化控制下高频礁生长单元构成样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成礁模型,在此模型指导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在体系域内精细刻画台缘礁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结合速度模型约束下的储层孔隙度反演预测储层物性的分布格局。研究认为,研究区台缘礁的礁体生长具有典型的复杂镶边型特征,体系域约束下层间振幅属性能有效地反映小尺度等时单元内台缘礁生长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孔隙度预测中的地震低速异常区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开发区周边稀井区井控程度低,沉积刻画精度与已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分析不同沉积微相在砂岩厚度、地震波阻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统计开发区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参数,建立不同微相所对应的砂岩数据库;以地震属性预测的平面上扇体展布控制规模为基础,通过微相知识库分析地震反演所表征的稀井区沉积砂体发育特征,确定砂体的微相类型;从顺物源、垂直物源砂体延伸规模作为微相展布范围,实现稀井区沉积微相的定量刻画。研究表明:通过A区块密井网区辫状河三角洲微相的单砂体厚度、累积概率、反演的波阻抗值等参数可有效表征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发育特征,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在砂岩参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的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稀井区沉积微相刻画精度,符合率达到91%,稀井区有利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富集在A5和A02等井区。研究成果应用于A区块周边的稀井区滚动评价部署及方案部署,取得较好效果,累计建成产能2.35×104t,提交探明储量超过200×104t。研究成果可为老油田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段砂体识别及含气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段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预测方法效果差。为了进行研究区砂体识别及含气性预测,提出了一种综合叠前及叠后2类储层预测技术优势的联合预测方法。首先,应用叠后地震属性分析及岩性随机反演方法,进行了盒8段砂体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盒8段的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其次,借助地震子波吸收系数分析、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3种方法得到含气性分析成果,在剖面上进行了异常点段的含气性解释;最后,综合盒8期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剖面上的含气性分析成果,对研究区含气有利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际钻井结果表明:该联合预测方法较好地克服了单一常规预测方法的不足,有效地降低了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取得了较佳的预测效果,为进一步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三相”联合解释技术进行吐鲁番-哈密盆地胜北地区岩性油 气藏纵向有利勘探层系和平面有利勘探位置优选,其中用测井相与岩芯观察结合确定主要勘 探目的层井点处的沉积微相类型,用地震相分析确定目的层平面地震相变化特征,用单井等 建立的纵向沉积微相组合模式和平面沉积微相变化规律来全面确定目的层沉积微相变化特征 ,直接指导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层系和平面位置的选择。通过在胜北地区喀拉扎组的应用, 确定了胜北构造带及其南翼喀拉扎组冲积扇扇中辫流河道为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和层系 ,优选的目标胜北16井在实际勘探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评价出北部辫流河道东段和南部辫流 河道为下一步的有利勘探地区。认为“三相”联合解释技术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构造相对 简单且具备一定勘探程度的地区具有良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沉积微相研究尺度通常为三级层序,不适合储层级别的研究。 三相融合(古地貌、地震属性和砂地比)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可以刻画薄互层储层的分布情况。 首先,在单井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分频技术获得高频分频剖面;然后,在高频分频剖面上利用井-震结合追踪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并在古地貌控制下对地震属性进行优选和分析;最后,结合井点砂地比图编制沉积微相图。 沉积微相边界由优选的地震属性指示的边界控制,微相内部结构变化依据砂地比等值线勾画。 运用该方法得到的沉积微相图同时具备了外形和内部结构,比传统的沉积相模式图更精准,在指示有利储层可能发育部位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指示“甜点”区的位置。 这种半定量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提高了有利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北部黄龙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存在大型断背斜圈闭,其有利滩相储层发育特征研究是该段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在构造研究和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主要发育段(嘉二2亚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综合预测。利用地震属性与地震反演技术相结合预测出嘉二2亚段强振幅能量异常、低密度异常滩相储层平面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地带;多参数反演技术预测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地震相干体技术与频谱分析技术综合预测出储层的裂缝发育区,这是该区优质滩相储层地震预测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亚段最有利的滩相储层主要分布在HL2井东南高部位及其斜坡带以及HL5井的西部,应是研究区内嘉二段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前渤海湾盆地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藏模型、油水系统及面临的开发问题十分复杂,严重制约了油田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套基于地震反演和沉积微相约束的建模方法,结合渤海湾盆地SZ36-1油田地质资料,以地震合成记录为桥梁,构建了基于相控“硬约束”和地震反演“软约束”的孔隙度模型。可信度分析认为该方法优势体现在:①基于双控的地质模型消除了硬约束的“痕迹”,与岩相砂体发育趋势相吻合,且具有一定的井间预测功能,模型更符合地质认识;②模型具有较高精度的同时降低了地震约束建模的局限性。后验井平均符合率达92.51%,说明地震约束建模技术能够降低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可信度较高。基于地震约束地质模型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