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转杯色纺纱的纺纱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原料选配与染色、混色方法的采用、并条工艺和转杯纺纱等方面,探讨了纯棉色纺纱的转杯纺技术,并与环锭色纺、转杯本色纺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研究新型色纺精细混棉工艺流程。介绍了传统色纺混色工艺两种方法(条混法和全混法)的混色效果及其优缺点。开发出了新型色纺精细混棉机及新型色纺精细混棉工艺流程,该流程具有流程短、混色均匀度高、柔性化生产模式、清洁维护简单方便等优势。生产实践证明,使用该流程后混和均匀度平均误差率可达到0.96%,色纺产品色差均在客户允许范围内。认为:该新型色纺工艺流程能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色纺原料混纺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纯棉色纺针织纱生产中的有关工艺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介绍了纯棉色纺针织纱的生产工艺,并就有关工艺问题进行了分析。纯棉色纺针织纱原棉染色质量以及染色后回潮率的控制,对生产状态和成纱质量影响较大,生产中必须引起重视;随着色纤维的混纺比例不同,采用的混和方法不同;原棉染色后棉结增加,并且回潮率难以控制,随着色纤维混纺比例的增加,成纱棉结越难控制。  相似文献   

4.
控制低比例纯涤纶色纺纱外观质量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英 《棉纺织技术》2003,31(12):30-32
色纺纱织物具有色泽自然,层次清晰的特殊风格,但色纺纱在纺制过程中容易出现色差、色条等外观疵点,为提高色纺纱外观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合理选配工艺流程,加强色纤维管理,合理使用回花并控制短片段色比不匀,在络筒工序采用上蜡处理的方法改善成纱毛羽,加强操作管理及现场检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效改善了色纺纱的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5.
色纺纱线在棉针织行业的需求正逐年上升,发展前景看好。文章分析了国内色纺纱线的生产现状与主要色纺纱系列产品的特点和用途,探讨了色纺纱的生产技术难点和技术要求,指出了我国色纺纱的生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捻度的色纺纱线颜色变化规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色纺纱捻度变化、纤维颜色的亮度深浅将按建立的回归曲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色纺纱新产品。改变传统色纺纱仅仅依靠颜色、原料变化,更多的是色纺纱纱线结构变化、组合。文章分析了色纺AB纱、色纺ab纱、紧密赛络纺技术生产色纺纱、色纺竹节纱、粉尘纱、点子纱、色纺段彩纺、色纺隆纹纱等8种纱生产的原理、纱线风格及应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对色、质量控制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色纺纱配色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色纺产品非常热销,色纺纱供不应求。色纺纱以其自然的色彩效果、简便的后道加工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色纺品种一般都是批量小、品种多、要货急、色泽准确性要求高,因此,要能满足客户的要求,配色是第一道难关。我厂从事色纺生产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先后开发生产了纯棉麻灰、纯棉彩色、T/C麻灰、T/R麻灰、毛涤粘三合一等系列一百多个品种的色纺纱线,摸索出一些适合我厂实际情况的快速实用的配色方法,现简述如下。1 按色卡配色法对于色纺纱的生产,经验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已生产过的品种,各种色的配比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我们根…  相似文献   

9.
王佳宁 《纺织器材》2002,29(4):42-44
通过国产胶辊与进口胶辊在不同色纺纱上的对比试验,说明国产WRC-965表面不处理胶辊具有成纱质量稳定、适纺范围广、回磨周期长而且价格低等优点;也指出了产品存在的不足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色纺专利混棉机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析了一种色纺专利混和技术:一种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的混棉机器,实现了平铺直取、换向混和等多种混和原理的集成.以此取代色纺生产中传统的手工预混,改善了工作环境,简化了操作管理,色纺混和质量显著提升,资源消耗大幅下降.实践证明,色纺生产运用这一技术能带来显著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竹炭改性涤纶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竹炭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根据竹炭纤维的性能特点和纺纱实践,分析了影响竹炭纤维成纱的主要因素。针对竹炭纤维纺纱静电现象严重的问题,对各工序的工艺配置进行了优化,优选了纺纱配件,采取严格控制相对湿度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研制原棉(96.5%)与黑色涤纶短纤维(3.5%)混记精梳针织用纱的有关原料选配、各工序工艺原则、主要工艺参数、质量控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关键性议题。  相似文献   

13.
对纺制纯棉精梳细特纱时,长绒棉的主要性能对成纱强度的影响作了分析,并用微机编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认为长绒棉单纤维强力比纤维细度对细特纱的强度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完成军服调整改革中面料的创新研制任务,采用防透纤维、复合弹性纤维、高强维纶、原液着色仿毛涤纶长丝等新型纤维材料,进行多组分混纺、高导湿异形截面芯丝的环锭包芯纱等纱线结构优化,并采用粗纱号低密度透气抗皱的织物结构设计和数码迷彩设计等方法,研制了军官礼服、春秋常服、内穿和外穿衬衣、夏裤面料、士兵春秋常服和冬常服面料以及新型作训服面料。其中采用包芯纱结构的衬衣面料具有全棉手感,克服了棉织品易皱的问题;采用高强维纶纤维混纺的新型作训服面料,耐用性显著提高,其耐平磨次数与原标准相比提高了5倍。  相似文献   

15.
棉与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纤维径向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并利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的方法分析了四种棉与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棉纤维在混纺纱中优先向内转移,大豆蛋白纤维优先向外转移,这样的分布能较好地体现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优良特性,而混纺比对转移指数的影响不大,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进一步研究纺纱工艺以提高混纺纱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条干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纱线条干和毛羽的影响规律,测试分析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和毛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为30/70时,混纺纱的条干明显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选用这一临界混纺比;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在55/45~70/30之间时对纱线条干较有利;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例为55/45时,混纺纱的毛羽指数较低;综合考虑,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在混纺比为55/45时成纱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7.
超早熟短季棉纺制转杯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超早熟短季棉纺制转杯纱的生产工艺。在相同的纺纱工艺条件下,纺制超早熟短季棉与细绒棉低捻转杯纱,对比了两种纱线的成纱质量指标。对超早熟短季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落白、成纱重量不匀、粗节、断头、接头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指出:纺制超早熟短季棉转杯纱,应加强梳理、多除杂质以保证成纱质量;所纺转杯纱条干均匀度和强力较低,而加捻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竹纤维素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竹节纱的开发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介绍了竹纤维素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竹节纱的生产工艺配置。在竹纤维素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竹节纱的生产过程中,竹节工艺参数的设计极为重要,竹节工艺参数包括竹节纱周期长度、捻度、竹节长度、粗度和竹节密度。竹节工艺参数的大小与织物的用途密切相关,若设计不合理就会产生纬向有规律的竹节布而成为疵布,因此竹节工艺参数是极为重要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9.
对棉纤无捻纱的强力与退维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得到最佳的退维时间,进而发现了维纶溶解过程对纱线强力和手感的影响规律.得出结论:在退维初期,维纶大分子对棉纤维有粘连作用,使纱线的强力高于棉纤维单纱的强力,利用此特点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机织类无捻纱产品;在退维时,应及时调整纱线的退维张力,并密切注意水中维纶溶解的浓度,及时排出废水,输入新的热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圣麻棉混纺细号纱的成纱质量,根据圣麻纤维的性能特点,以SM/CJ 65/35 7.35 tex混纺纱及股线为例,分析了纺纱工艺配置情况,介绍了生产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实践表明:圣麻纤维与棉纤维采用条混工艺,圣麻纤维强力较低,清梳工序要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注意纤维缠绕,合理设计粗纱和细纱捻系数及股线与单纱的捻比,可以使圣麻棉混纺细号纱质量指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