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反辐射弹(ARM)对雷达的威胁,文中对雷达有源诱偏系统对抗ARM的原理和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有源诱偏的两种基本形式——相干诱偏和非相干诱偏跟踪误差产生机理,利用跟踪角误差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诱偏效果,并进行了仿真;同时,验证了相干诱偏和非相干诱偏的分法只有理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反辐射导弹是现代战场上雷达的主要克星,而有源诱偏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攻击是一种相对方便和有效的方法.文中从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和诱饵的工作机理出发,基于开环仿真建立了诱饵的工作模型;然后,采用动态仿真的方法得出了不同模式和不同参数条件下诱饵与ARM的对抗结果;最后,给出了评估结论.该分析结果同时为工程上实现诱偏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肖涛  汤子跃  季金祥 《现代雷达》2007,29(3):9-11,27
随着反辐射导弹(ARM)技术的不断进步,抗ARM的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利用诱饵布阵抗ARM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介绍了基于多点相干有源诱饵布阵系统抗ARM的模型,推导了多点相干有源诱饵的诱偏公式,分析了该系统对ARM的诱偏过程,速行了仿真实验。文中根据仿真结果,依据ARM的杀伤半径、雷达和诱饵的安全工作半径,判断诱偏是否成功,提出了合理的布阵方案。  相似文献   

4.
有源诱饵抗反辐射导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彬  郭庆丰  吕善伟 《现代雷达》2006,28(10):12-15
反辐射导弹是现代战场上雷达的主要克星,而有源诱偏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攻击是一种相对方便和有效的方法。就有源诱饵对反辐射导弹进行诱偏及其各种相关技术问题,包括诱偏系统参数的设置、诱饵间距配置、诱饵数量选取、诱偏系统作战布局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具有代表性的两点源诱偏效果给出了仿真分析,分析了反辐射导弹性能参数对两点源间距配置最佳间距和间距的上下限取值的影响。为工程上实现诱偏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有源诱偏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抗反辐射武器系统的诱饵布站配置,推导了诱饵布站配置间距的公式,并提出了实用的布站方案。根据反辐射武器在多诱饵情况下的诱偏效果定量表示式,通过仿真验证了此布站方案诱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和部署有源诱饵抗反辐射武器诱偏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反辐射无人机抗前沿闪烁诱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鑫  朱学平  彭杰 《电讯技术》2011,51(7):73-76
有源诱饵是雷达对抗反辐射武器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反辐射武器的作战效能,前沿闪烁诱饵是其典型形式之一.分析了前沿闪烁诱饵诱偏反辐射无人机的效果,针对无人机对抗前沿闪烁诱饵的机动性需求以及面对称布局无人机侧向机动能力差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变阈值的倾斜转弯/侧滑转弯(BTT/STT)组合控制抗诱偏措施.仿真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诱饵系统的诱偏效果受到系统布局和ARM性能两方面的影响。针对诱饵布局和ARM性能对系统诱偏效果影响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以三点源诱偏系统为应用实例,建立了诱饵布局模型和ARM性能影响模型,分别就系统布局和ARM性能对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诱偏成功率与雷达到诱饵中心位置的距离有关,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取值区间使系统的诱偏效果达到最优。结果同时给出了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的诱偏效果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诱饵对抗ARM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晓杰  骆鲁秦  占望宝 《电子科技》2012,25(5):62-63,69
拖曳式雷达诱饵是一种作战飞机应对末制导导弹行之有效的对抗措施,分析了拖曳式雷达诱饵对末制导导弹的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的角度欺骗模型及导引头的干信比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诱偏能力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导引头角度越大诱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雷达抗反辐射导弹诱饵布阵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建立一套坐标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测向系统在雷达和诱饵合成场中的导引信号形成模型.引入了反辐射导弹运动模型,确立了雷达诱饵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获得了解决相应物理问题的基本公式.文中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雷达和诱饵布阵对诱偏效果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通过诱饵布阵可以有效地对抗反辐射导弹.  相似文献   

10.
反辐射导弹是现代战场上雷达的主要克星,而有源诱偏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攻击是一种相对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对两点源诱偏效果给出了仿真分析,分析了反辐射导弹性能参数对两点源间距配置最佳间距的影响。为工程上实现诱偏系统的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诱饵系统的诱偏效果除了受到系统自身布局外,还与ARM的性能有关。针对ARM性能对诱饵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以三点源诱偏系统为应用实例,建立了ARM性能影响模型,针对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给出了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的诱偏效果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诱饵对抗ARM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诱饵系统的诱偏效果除了受到系统自身布局外,还与ARM的性能有关。针对ARM性能对诱饵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以三点源诱偏系统为应用实例,建立了ARM性能影响模型,针对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诱偏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给出了ARM的临界分辨角和侧向过载系数对系统的诱偏效果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诱饵对抗ARM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有源诱偏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抗反辐射无人机系统的诱饵布站配置。推导了在多点源干扰情况下,诱偏反辐射无人机布站间距的公式,并提出了实用的布站方案。根据反辐射无人机在多诱饵情况下的诱偏效果定量表示式,通过仿真验证了此布站方案诱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和部署有源诱偏反辐射无人机布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反辐射无人机(ARUAV)常用的时间鉴别技术——脉冲前沿跟踪技术对抗多点源诱偏(诱饵+雷达)系统的可用性。以正三角形布阵的三点源诱偏系统为例,分析了空间各点雷达与诱饵信号到达无人机被动导引头(PRS)的时序关系,证明了无论被动雷达导引头位于空间中的任何位置,两个诱饵信号中至少有一个诱饵信号是可能提前到达该被动雷达导引头的。进而分别建模仿真,讨论了时域鉴别法在Δτ=d/c、Δτ≠d/c以及无人机处于不同高度时完成任务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无人机的被动雷达导引头可以在很大的空域内及时发现先到达的诱饵信号,测量其信号源的方向,进行逐一跟踪和攻击,实现突防压制和通道清理等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电子对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抗反辐射导弹(ARM)的有源诱偏技术关注度不断提高,利用有源诱饵抗ARM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中推导了非相参有源诱偏抗ARM的数学模型公式,根据ARM雷达导引头到达空间分离点前后提出了有源诱偏模型,并进一步对非相参两点源、三点源、四点源诱偏在不考虑空间分离点和考虑空间分离点两种情况下的诱偏效果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分离点时,诱偏效果更好,而且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反辐射导弹(ARM)导引头的信号检测、预分选、分选原理,提出了一种针对新型雷达抗ARM的诱偏源诱骗方法,分析了时序设计原理,论证了其有效性、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给出了动态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用传统测向方法的被动雷达导引头(PRS)对抗多点源诱偏系统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鉴别技术和小波分析的前沿判别法。由PRS使用固定波门对辐射源脉冲前沿进行采样,对所得信号作小波分析和特征提取,当判定采样信号内为单辐射源信号时对其进行测频、测向、跟踪和打击。以正三角形布阵的三点源诱偏系统为例,仿真分析了该方法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空域中,PRS总能跟踪提前到达的诱饵信号,从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对抗三点源诱偏系统。  相似文献   

18.
反辐射武器是现代战场上雷达的主要克星,多点源抗反辐射攻击诱饵是保护雷达免受被动微波寻的反辐射导弹攻击,提高雷达战场生存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反辐射攻击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反辐射武器在制导和攻击过程中的缺陷。计算得出一个即能有效诱偏ARM又能保护雷达和诱饵安全的最佳间距和阵型,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三诱饵系统在阵型不规则和高程差不同等条件下的雷达保护概率,对研究多点源诱偏系统对抗ARM的作战效能和作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考虑4臂平面等角螺旋天线双通道幅相组合测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立了测向系统在雷达诱饵合成场中导引信号形成模型,给出了一种简化的反辐射导弹运动模型,获得了分析诱偏效果的计算公式、动态仿真方法及模拟结果。数值计算表明,对于雷达诱饵之间距离为250 m到300 m的情况,通过合理设置诱饵电平可以使雷达及诱饵获得较高的生存概率,而诱饵辐射场初始相位对雷达诱饵生存概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李进华  秦为 《现代导航》2013,4(2):129-133
本文通过对雷达抗反辐射导弹(ARM)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的分析,从雷达工作频段的选择、雷达信号的低截获概率(LPI)设计、ARM的探测与告警技术、诱偏技术和其他抗ARM技术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雷达抗ARM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