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2011年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IFLAISCCL)启动了"全球乡村景观倡议"(WRLI),旨在为乡村地区制定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倡议"推出后,委员会在乡村景观研究方法、保护知识、管理和操作路径等多维度,以及国际文件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的欠缺。2017年,"倡议"的成果之一《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文件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采纳。介绍了《准则》的文化语境、产生的前提以及主要概念,包含"乡村景观"和"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工具的探索;阐释了准则文本制定中的核心思想内涵,以及与国际动态发展语境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使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成为该区域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体系组织的最佳模式。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自然人文背景分析,在吴良镛"京津冀文化网络"基础上结合"遗产景观""线性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构建出一个更加具体的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并以太行东麓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为例,展示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构建方法,并进一步对其发展与利用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文化开发与保护是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民宿发展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宿景观的关系,提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宿景观设计要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景观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人们重新认识节气文化的契机,也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起点。文章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二十四节气"的源起和文化内涵后,厘清了"二十四节气"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并阐述了多种"二十四节气"的景观表达方式,以期能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泰山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基于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调研的结果 ,分析泰山在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并从风景资源的角度 ,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西江苗岭"景观的评价、规划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红  李杰  王旻昱 《建筑学报》2004,(12):60-62
文章介绍了中国最大苗寨--"西江苗岭"的原生性、奇特性和风水性,分析苗族山地建筑景观特点,并提出有关景观评价和规划设计的意见如下1.保持历史乡土风貌、民族建筑特别是吊脚楼的原生性;2.保持原民族建筑的自由平面布局方式及其依山就势、融入自然景观的特点;3.积极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尊重传统的苗风水学;4.在旅游设计中考虑景观视点的变化以及建筑与自然景观构成的序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特色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即从城市景观特色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景观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提下,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和保护战略,进而以南京云锦为对象分析了文化元素落实到空间场所的实现途径,试图探索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色塑造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赵龙  张雪涛 《建筑师》2020,(2):96-105
当今,许多国家都有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宪章和准则用以支撑保护工作,重要国际间、跨区域保护组织所颁布的宪章、公约、建议和决议对各国国内保护宪章和准则的制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回顾过去,历史城镇景观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保护理念中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遗产保护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针对历史城镇景观相关国际规制的解读是不足的,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历史建筑保存、维护、保护、修复等方面。本文献综述以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与管理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顺序,将早期建筑遗产保护组织、ICOMOS、UNESCO以及区域间保护组织颁布的一系列国际规制进行解读,从适应性与针对性、文脉与地方精神、完整性与原真性、保护性利用四个主题进行回顾与评述。通过综述,厘清国际规制中涉及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与管理的部分,为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国际规制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与规划层面的探讨则较允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为研究对象.在对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景观与非物质文化融合的交叉点。通过对中华织锦园景观规划的尝试.试图探索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再生的模式。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并就其景观保护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城镇景观是2011年正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地铁规划建设与历史性城镇景观保护的互动影响分析,对我国刚开始起步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太行八陉是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线路与线性文化遗产的 典型代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陉道沿线设置关隘驿 站、营建聚落、发展农业,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工营建高度融 合的传统景观体系。通过梳理太行八陉的历史脉络、空间落位 和景观价值,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2个维度系统性探究陉道沿 线的传统景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太行八陉沿线的传统景 观体系,明确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影响、耦合协调的陉 道沿线传统景观营建逻辑与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期从新的视 角为陉道沿线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转译复写和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性地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管理遗产景观是当代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市系统应用了"城市历史景观"方法指导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具有创新性。从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中2个代表性项目——"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网"和"巴拉瑞特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其数字化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四大创新思路:突破遗产固有价值,坚持以地方群体价值为本;以遗产知识传播为目标,强调建档过程开放化;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数据采集范围拓展到遗产景观之外。最后总结了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镇化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阶段,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加剧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因此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概念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新方法。通过乡村景观基因概念理解,结合乡村景观基因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特性,识别文化景观基因在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中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划分及景观控制实现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继承历史地域乡村景观基因的方法。区域划分强调的是“区域性”“文化重要性”及“相互关联性”,通过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进行综合评价及考虑。景观控制强调针对乡村景观基因识别的不同层面形态,即传统聚落景观层面、农业生产景观层面、土地利用景观层面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来控制有机更新过程中的传统乡村景观基因的变化。从乡村景观基因角度出发,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景观环境尺度直接影响人们的景观感受,鼓浪屿以其特殊的景观尺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结合《鼓浪屿发展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以鼓浪屿街道景观环境为主线,提出了景观环境尺度的五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视觉景观空间与时间四维尺度和第五维听觉景观尺度作用影响,针对鼓浪屿现状问题和发展需要,阐述了鼓浪屿五维景观的保护与拓展的规划设计方案、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滨谊  马玥 《中国园林》2004,20(1):42-44
景观环境尺度直接影响人们的景观感受,鼓浪屿以其特殊的景观尺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结合<鼓浪屿发展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项目实践,以鼓浪屿街道景观环境为主线,提出了景观环境尺度的五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视觉景观空间与时间四维尺度和第五维听觉景观尺度作用影响,针对鼓浪屿现状问题和发展需要,阐述了鼓浪屿五维景观的保护与拓展的规划设计方案、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景峰 《中国园林》2008,24(3):77-81
在全球范围下的城市中,许多城市的历史景观遭受高层建筑开发项目的破坏。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一直在讨论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制定相应的国际准则,以更好地保护历史的城市景观。2005年10月,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07年10月,教科文组织大会听取了世界遗产中心关于制定《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的进展情况。大会决定将最新情况于2009年春季报告给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最终修订稿将提交第36届大会(2011年)讨论通过。新的建议书不仅要补充和更新现有的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准则文件,其侧重点在于考虑将当代建筑融入城市历史景观中的需要。同时,新的准则不局限于世界遗产城市,而是要涵盖全球所有历史城市。旨在介绍国际学术研究新动向,希望能对业内人士.尤其是决策者、风景园林师和规划师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城市,华人、印度人以及马来人族群秉持各自的宗教及民间信仰,对遗产地空间植物种类的选择和信仰空间的景观营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分析了寺庙、神龛、墓地等宗教和信仰空间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利用形式,并解读各族群对不同植物文化内涵的理解,以期丰富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最后,试图为在文化遗产地保护和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7,(5)
依据《都柏林原则》与《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两份国际文件,阐述《下塔吉尔宪章》之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在定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方法上的进展,着重分析了《台北宣言》与《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项目评定标准存在的关联性,以及三份国际文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重要和典型实例、一般工业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环境采取的保护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国际视野下中国工业遗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米歇尔·戴维涅是国际知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他将植物地理学的背景融合到风景园林学科中,强调区域、地理、农业、管理和基于时间的发展,提出了"中间景观"的理念,涉及场地易读性、过程、城市发展框架、农业景观、植物等方面;他的实践对于自然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的融合、风景园林与城市化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