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turesque"强调视觉艺术形式引发的想象之愉悦;揭示两种"如画"观念对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仍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军 《建筑与文化》2022,(10):270-271
<正>图像与文字,是历史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早在西晋时期,陆机(公元261—303年)就提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以园林名胜为主题的版画和水墨图像。这些图像作为历史园林的记录,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图景,反映了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景观特征与社会功能,其中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文化意义,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与光芒。图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图像对历史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3.
杜沛文  苏欣 《中外建筑》2022,(12):127-130
中国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相较于西方建筑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在古代并未被归类于艺术门类之中。在讨论当前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同时,通过比较建筑在艺术领域中的中西差异,讨论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特殊性以及影响中国艺术美学理论成形的因素,得出中国建筑美学研究应从古代工程数理等方面入手,还原中国历史语境之下的建筑美学,以期形成对中国建筑美学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黑格尔《美学》中译本正文与朱光潜先生所作注释中,均可看出黑格尔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18-19世纪欧洲园林评价不高,并且其中可能存在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价值的误读与遮蔽。作为传统园林代表的明清江南私园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特征,与黑格尔《美学》体系有相恰之处,也有超越之处。黑格尔哲学与美学体系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借鉴其角度来看江南私园空间,可以为对后者的普适性解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利于东西方园林美学的沟通,并为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运用提供参考原则。  相似文献   

5.
徐永利 《古建园林技术》2019,(143):59-62转下期
从黑格尔《美学》中译本正文与朱光潜先生所作注释中,均可看出黑格尔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 18-19 世纪欧洲园林评价不高,并且其中可能存在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价值的误读与遮蔽。作为传统园林代表的明清江南私园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特征,与黑格尔《美学》体系有相恰之处,也有超越之处。黑格尔哲学与美学体系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借鉴其角度来看江南私园空间,可以为对后者的普适性解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利于东西方园林美学的沟通,并为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运用提供参考原则。  相似文献   

6.
徐永利 《古建园林技术》2019,(144):53-55转74
从黑格尔《美学》中译本正文与朱光潜先生所作注释中,均可看出黑格尔对受中国元素影响的 18-19 世纪欧洲园林评价不高,并且其中可能存在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价值的误读与遮蔽。作为传统园林代表的明清江南私园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特征,与黑格尔《美学》体系有相恰之处,也有超越之处。黑格尔哲学与美学体系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借鉴其角度来看江南私园空间,可以为对后者的普适性解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利于东西方园林美学的沟通,并为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运用提供参考原则。  相似文献   

7.
宋人造园往往从山水画中汲取造园要素和意境,前人多从意境内容方面来阐述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而鲜有将具体绘画手法与造园手法相比较。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点景这个绘画与造园相通的手法,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两宋这个时代下,分别从宋代山水画和园林中总结以亭点景手法运用的特点,总结出五个以亭点景的空间模式,进一步类比,找到在以亭点景的手法运用上山水画与园林两者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2024,40(2):124-130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朱志荣  周礼 《建筑知识》2006,26(4):25-26
《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是曹林娣教授的又一部关于园林的力作。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性格多维地阐述中国的园林文化,透露出作者诗意的情怀。正如作者在书中绪论中所说,“地球上不同民族的原始先民都曾经做过类似的梦,那就  相似文献   

11.
<正>《乌有园》的方法追寻抛开出版定义不谈,我们很难界定金秋野与王欣所编这部《乌有园》的体裁。此书显非专著,是一本论文集,以园为题,所选的都是与中国园林有关的文章;但这又不仅是一本园文集萃,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辑·绘画与园林,意味着之后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以及关乎园林的各类话题;但这又不是一系杂志,它绝不杂,尽管文章出自众人之手,却不仅仅是同领域文章的简单集成,这些文章有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典建筑美学内涵丰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俨然构成了一部"美学进化史",通过探寻古典建筑美学依据及流变,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意义。王耘所著《中国建筑美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以古代时期为研究脉络、以建筑美学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古典建筑美学依据与流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中国建筑美学"意境"进行了诗意解读。现基于本书,对我国建筑美学史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国建筑美学史》一书共分5章内容。第1章,宇宙:先秦时期建筑美学的原型,阐明先秦时期是我国建筑观念的  相似文献   

13.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4):136-139
"别有洞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转"空间的特殊的造景主题之一。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别有洞天"的地宜条件的特殊利用,同时提出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如框景提示转折空间、加强空间对比等,也提出某些未以"别有洞天"为景名的景点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创造"别有洞天"的意境,如加强空间序列的收放对比、起伏对比、转折对比等,这些设计手法对现代风景园林中"转"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宪章确立的文物古迹的价值观及保护这种价值的方法论,一直为国际上公认为古迹保护的权威文献依据;宪章的理念也仍为人们普遍服膺,迄今不失其先进性和成熟性。  相似文献   

15.
江南古典园林与昆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因为发源地的时代精神和地方风俗,以及文人的参与和创造,形成固有的审美一致性和内在契合,这也使得当代的人们可以继续践行二者在现代传播中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2)
<正>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教育管理事业在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前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教育管理模式更是发生了大规模的革新,现代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方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的变革历程反映出我国人民思想的进步,体现的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2013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马宪平主编的《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三十年》一书立足于改革开放至今这30多年的教育管理发展历程,从教育管理学科论、教  相似文献   

17.
郭湘闽 《世界建筑》2005,(4):102-106
诺曼·福斯特一直被视为“高技派”造型风格的领军人物。但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关注却鲜为人知。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其处于历史文脉环境中的两件代表作——BBC广播中心方案与卡里艺术中心,探讨了在敏感的城市历史地段中,现代建筑设计如何通过关注城市——而不仅仅是关注建筑形式——来延续历史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王印策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5-后插6
建筑,一个形成发展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兼实用、崇拜、象征等社会功能,又渗融艺术、工艺、美学、文化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既是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又是全方位反映古代乃至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故仅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或者文化创新发展的视角解读建筑、梳理建筑历史、明确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需求或目的是不够的,而是应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社会历史发展的视野系统性、动态化地审视或观照古今中外建筑、世界建筑演变历程,应将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的需求、目的、要求,乃至实际行为投放于特定历史视野中、时代发展环境中,以便以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为建筑爱好者、研究者呈现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价值、古今中外建筑历史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建筑及其历史的保护与开发意义,以便为当代建筑研究者提供更具创新意义、多种维度的参考意见.而由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的《建筑历史》一书,便是基于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等多重视角形成的关于建筑的专著,对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回顾全书,其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印策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5-后插6
建筑,一个形成发展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兼实用、崇拜、象征等社会功能,又渗融艺术、工艺、美学、文化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既是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又是全方位反映古代乃至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故仅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或者文化创新发展的视角解读建筑、梳理建筑历史、明确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需求或目的是不够的,而是应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社会历史发展的视野系统性、动态化地审视或观照古今中外建筑、世界建筑演变历程,应将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的需求、目的、要求,乃至实际行为投放于特定历史视野中、时代发展环境中,以便以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为建筑爱好者、研究者呈现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价值、古今中外建筑历史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建筑及其历史的保护与开发意义,以便为当代建筑研究者提供更具创新意义、多种维度的参考意见.而由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的《建筑历史》一书,便是基于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等多重视角形成的关于建筑的专著,对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回顾全书,其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王印策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5-后插6
建筑,一个形成发展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兼实用、崇拜、象征等社会功能,又渗融艺术、工艺、美学、文化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既是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又是全方位反映古代乃至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故仅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或者文化创新发展的视角解读建筑、梳理建筑历史、明确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需求或目的是不够的,而是应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社会历史发展的视野系统性、动态化地审视或观照古今中外建筑、世界建筑演变历程,应将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的需求、目的、要求,乃至实际行为投放于特定历史视野中、时代发展环境中,以便以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为建筑爱好者、研究者呈现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价值、古今中外建筑历史发展历程、古今中外建筑及其历史的保护与开发意义,以便为当代建筑研究者提供更具创新意义、多种维度的参考意见.而由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的《建筑历史》一书,便是基于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等多重视角形成的关于建筑的专著,对建筑历史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回顾全书,其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