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香椿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情况,为香椿高品质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中总黄酮、总多酚、总生物碱、总皂苷、粗多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DPPH·清除活性、OH·清除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香椿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2个产地香椿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趋势基本一致,云南香椿含量均最高。香椿总皂苷含量与DPP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475、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与OH·清除率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和0.729,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是主要抗氧化活性基础物质。12个产地香椿中共检出2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贵州59种、云南80种、四川73种、广西41种、湖南84种、浙江73种、山西54种、安徽69种、湖北82种、河南55种、山东52种、河北53种。各产地检出的主体挥发性成分主要为2-己烯醛、反-2-,顺-6-壬二烯醛、己醛、β-紫罗兰酮和α-蒎烯等。各产地香椿样品中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其各自独特品质及风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肉桂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肉桂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4个产地肉桂的总离子流图整体上相似,12个批次的样本在聚类和主成分空间中聚集成为不同的类别,基本实现不同产地肉桂的鉴别,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样本分布疏密度反映样本的亲缘关系。结论:本实验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肉桂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鉴别不同产地肉桂,并且能反映不同产地肉桂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为肉桂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产地西瓜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西瓜酱、河南西瓜酱、安徽西瓜酱中共分离鉴定出7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24种烯烃类、9种醇类、5种醛类、20种酯类、3种酚类、3种酮类、3种醚类和7种其他类物质,3种西瓜酱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总质量浓度分别为9 648.74,8 560.10,4 976.02μg/g; 3种西瓜酱中气味活度值(OAV)大于1的风味物质分别有26,17,22种,其中苯乙醛是对三者贡献率最大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西瓜酱间挥发性风味物质区分明显。3种西瓜酱中共检出7种有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柠檬酸,仅在山东西瓜酱中检出醋酸,其含量为242.92 mg/100 g。 相似文献
4.
5.
会东县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块菌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品种块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6 种块菌共鉴定出24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烯类等,6 种块菌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和苯乙醛;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己醛;印度块菌和会东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凹陷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苯乙醛、反-2-辛烯醛、己醛和3-辛酮;波氏块菌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1-辛烯-3-醇、反-2-辛烯醛和3-辛酮。 相似文献
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并结合相关性与气味活度值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地绿茶饮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物质含量及构成差异。结果表明:低糖型绿茶饮料的香气总量要远高于无糖型,且不同产地绿茶饮料主要香气物质组成不同,主要共性成分是芳樟醇和柠檬烯;其中中国大陆饮料中含量较高的有酯类、酮类和烯类,日本饮料以醇类、烯类和醛类为主,中国台湾饮料中醇类、酯类的含量较高,而烯类含量很低。其中有10 个香气组分与香气评分相关性较高,主要是反-氧化芳樟醇(0.93**)与花香呈显著正相关,顺-3-己烯醇(0.90*)和β-环柠檬醛(0.92**)与清香呈显著正相关,β-紫罗酮(-0.92**)与果香呈显著负相关,β-大马烯酮(0.95**)与甜香呈显著正相关,1-乙基吡咯(0.87*)与烘焙香呈显著正相关;6 个气味活度值较高的组分分别是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芳樟醇、大马酮、癸醛和柠檬烯,它们对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气味活度值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树莓中典型性挥发性香气成分。方法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不同树莓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气味阈值评价16个不同品种树莓的气味活度值,并采用气味轮图法确定树莓的香气类型,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树莓中不同香气成分对整体香气的贡献。结果 Macblack和Bristol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香叶醇,总气味活度值均低于10,以玫瑰香、花香和香脂香为代表香型;其余14种树莓中Reveille总气味活度值最高,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芳樟醇、1-壬醛为关键性风味化合物,香气类型以紫罗兰香为主,以柑橘香和玫瑰花香为辅;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贡献率为53.98%,主成分2贡献率为46.01%,Bristol和Macblack与主成分2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14个品种与主成分1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芳樟醇、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1-壬醛对树莓香气的贡献最大,是树莓的典型性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8.
9.
该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并结合气味活度值(OAV)和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inent analysis)方法,对我国3个产地(浙江、湖北、湖南)、2个品种(宫川、尾张)的温州蜜柑香气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地和品种对温州蜜柑香气成分均有显著影响。其中,4-松油醇、硝基甲烷、醋酸乙酯、正壬醇、2-甲基呋喃、2-辛烯醛、(2S)-2-甲基-1-十二醇、5-甲基-3-庚炔、乙醛和异丁酸异丁酯为产地特异性成分;β-萜品烯、甲苯、3-己烯-1-醇和硅烷二醇二甲酯为品种特异性成分;样本在酯类、醚类和芳香族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存在产地和种类的规律性差异;选取以上特征成分做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能够很好地将样品区分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品种(系)马铃薯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蒸制35 min熟化的普通马铃薯品种(系)桂农薯1号、费乌瑞它、品系25号和46号以及特色品种桂彩薯1号5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萃取和分离鉴定,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风味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桂农薯1号和46号的检出物质种类最多,有32种,费乌瑞它27种,25号17种,均表现为醛类物质种类最多,占总检出物比例也最高,桂彩薯1号检出物质有21种,其中,烃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物质占总检出物比例最高,醛类其次;46号的关键性风味物质(ROAV≥1)种类最多,达18种,桂农薯1号和费乌瑞它有14种,桂彩薯1号和25号只有6种,5个马铃薯品种(系)共同的关键性香气物质有4种,为正辛醛、壬醛、正癸醛、2-戊基呋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评价体系可由两个主成分来表征,不同马铃薯品种风味品质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46号、桂农薯1号、费乌瑞它、桂彩薯1号和25号。综合分析认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体风味物质,5个马铃薯品种(系)中46号整体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发酵方式泡菜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发酵、老泡菜水发酵、肠膜明串珠菌发酵、植物乳杆菌发酵和短乳杆菌发酵5 种不同发酵方式的泡菜及泡菜原料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不同种类化合物共55 种。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了各类泡菜及原料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的种类。结果表明,不同泡菜中的主体风味成分种类差异较大,仅壬醛是各类泡菜的共有主体风味成分,对结球甘蓝泡菜风味影响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老泡菜水发酵、短乳杆菌发酵和甘蓝原料的风味在整体上明显不同,而肠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杆菌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在总体风味成分上较为接近,并与壬醛、异硫氰酸烯丙酯、右旋萜二烯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金银花露不同蒸馏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及主体香气的差异,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金银花露七个不同蒸馏段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2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醇、醛、萜、酮、酯类物质。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蒸馏进行,蒸馏液中的挥发性成分总量由214.49 μg/g逐渐下降到12.21 μg/g,第1蒸馏段中挥发性成分总量约是其他蒸馏段的4~17倍。此外,不同蒸馏段醇、醛、萜、酮、酯类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其中醇类占比38.78%逐渐下降至25%左右,而醛类占比32.60%逐渐上升至45%左右。β-紫罗兰酮、(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1-辛烯-3-醇、香叶醇、香茅醇、芳樟醇、(E)-2-己烯醛、香叶基丙酮、正己醛、苯乙醛、正辛醇在金银花露各蒸馏段中都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值(大于10),它们对金银花露的主体香气风格有重要贡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1、2、3蒸馏段各自成一类,第4~7蒸馏段可归为一类。综上,金银花露不同蒸馏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及主体香气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花露蒸馏工艺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黑龙江省宁安市和五常市两个产地的水稻代谢产物与代谢差异进行研究。使用SIMCA软件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地对稻花香水稻代谢物的数量、含量、种类及种类占比均具有影响,两产地水稻样本共定性到127个代谢物,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且发现产地对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最明显。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水稻代谢差异机制主要在于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亚油酸、棕榈酸和富马酸是三种关键代谢物。本研究从代谢产物组成方面对不同产地的稻花香水稻代谢差异进行分析,可为水稻产地区分及农产品溯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最佳的萃取条件为: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柱,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50 min,解析时间5 min,相比较传统手动水浴萃取法具有更高的总峰面积和主峰面积;采用该方法共鉴定和定量出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47种,其中醛类化合物是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得到压榨油茶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氢-3-羟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二羟基-2(3H)呋喃酮、2-甲基丙醛、苯乙醛、壬醛、正己醛、反-2-壬烯醛、癸醛、1-庚醇、3-乙基-3,5-二甲基-吡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