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教育建筑的设计方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涓 《安徽建筑》2002,9(1):17-18
针对21世纪教育建筑的发展趋势,从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校园建筑的环境创造、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建筑的文化职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教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并结合工程实例谈教育建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建筑理论和传统建筑理论内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体验问题在建筑理论思维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建筑学领域,体验与形式分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由此展开的传统建筑理论教育,将会产生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青  刘虹 《福建建筑》2006,(2):15-17
建筑创作思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过程,它常常具有猜测性和探索性。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结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和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实践,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从而发挥创作的主体能动性,提高思维想象能力,达到建筑作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建筑教育中艺术系统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科学的艺术系统教育模式,21世纪建筑教育应重视综合能力及艺术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徐一大 《新建筑》2000,(6):37-38
从思维方式到建筑实践对西方文明史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观照我国的建筑史及其思维方式,指出中国建筑师需要一次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方能适当国际竞争的形势;继而指出中国建筑教育需要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我国建筑走向自由创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云南建筑:中国自古以来是没有建筑学的。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留学生毕业归国,引入西方建筑教育,才逐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基础。但是这样一种西方的教育模式或者说西化的思维方式如何与中国东方的思维模式相衔接,作为一名教育者。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是构建基础教学培养的教育体系。文章结合当前建筑类专业初步教育阶段的特点,阐述建筑类基础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强调了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一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充分了解社会用人标准,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素质、自我提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建筑类创新型专业人才,并以中韩高校的比较与借鉴为基础,提出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近几年我国建筑教育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何谓“创造性思维”?如果空泛地就概念论概念,也许不大容易说清楚,但如何把它与建筑设计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能避开广泛的概念讨论而抓住问题的实质。 建筑设计(建筑创作),贵在创新。创新是任何优秀建筑作品必须具备的。我们注重对在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  相似文献   

9.
徐一大 《新建筑》2000,(6):37-38
从思维方式到建筑实践对西方文明史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观照我国的建筑史及其思维方式,指出中国建筑师需要一次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方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继而指出中国建筑教育需要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我国建筑师走向自由创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2)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建筑师》2014,(7):56-60
论文以天津大学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提出建筑基础教学应实现从“知识累加” 到“思维建构”的方法转变,注重专业思维素养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训练与应用,并提 出在建筑基础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感知力、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想象力、表达力等六 个方面专业思维素养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筑教育的目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建筑人才。而这种创造力往往体现在理性逻辑和感性直觉之间的和谐平衡。环顾古今中外的建筑大师,无不在这方面具有突出造诣。然而,在以往我国建筑教育中,对后者,即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还应指出的是,从人类认识史来看,人类思维发展已走上了否定之否定的阶段。这就是说,古人常用的经验直觉思维,在经历近代人注重实验的理性思维之后,今天已上升为理性直觉思维,重又被人们得心应手地采用。  相似文献   

13.
杨安 《南方建筑》2006,110(6):86-88
过程化、个性化的建筑教育,强调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它对建筑人才的培养是“全过程”的动态积成与“尊重个性”的异步生成,是“进行式”与“多元化”的多层面推进。过程化、个性化的建筑教育对学生的训练及评价是基于过程的引导和考察,有利于确立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为造就更高质量的建筑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黄珂 《华中建筑》2002,20(1):93-95
在乡土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建筑设计与建筑教育加以反思,从设计的角度探索建筑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寻求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的契机;同时又从教育的角度对课题设置、教学程序、设计方法等进行研讨,尝试如何将建筑史学与建筑理论直接、具体地运用于指导建筑设计。提倡历史、理论、设计三位一体教学观念,并力图创立一种综合的、开放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建筑信息模型(BIM)促使建筑教育朝着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建筑工作坊中BIM的学习氛围改变了师生之间以及设计沟通上的交流方式。因此BIM代表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当代建筑的大量片段式教育提出了质疑。数字化进程的结果和在建筑教育中引发的思考是深刻的,并促进全新交互模式的产生。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社会智力和社会参与,与学习和知识的建构无缝对接,这近似于BIM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该文针对当前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的现状展开论述,指出中国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风格化倾向和非现实性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正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不完美,形成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建筑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建筑学教育到行业现状出发,主要针对基于建筑理念的结构设计思维,从工程项目的地理环境、地块的城市设计、活动场所创造三方面,探讨通过结构设计来解决建筑设计中发现的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所完成的建筑作品来说,无论从对应外部环境的策略、建筑功能的配置还是建筑结构本身,都能够很好地保证其优良的性能.该文旨在为建筑师于建筑实践中提供结构设计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与建筑设计紧密互动来推进建筑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以非线性科学为指导,建立建筑新思维模式,运用当代科学系统理论,阐述系统内思维整体性与开放性特征,并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贯性思维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性研究,确立非线性建筑思维一般性与特殊性原则。在当代科学内涵转译的过程中,构建非线性有机建筑思维框架,建立整体、开放、动态、复杂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9.
长沙自古就具备很高的文化教育水准,至近代更是人才辈出.本文选择岳麓书院和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群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在中国传统语境和中国传统复兴语境下介绍建筑的沿革、特征与价值,包括教育理念.在进行建筑比较时,将它们置于"思维—语言—建筑语言"的逻辑链下,从"关系"思维的维度研究建筑空间表达上的不同.为此将中介空间从"...  相似文献   

20.
李华 《新建筑》2013,(5):29-31
从建筑学的知识与建筑职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建筑教育的目标和建筑理论的普遍性意义,指出在中国现行的本科职业教育中,培养目标的分化决定了建筑理论课存在的意义、针对的问题、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构架,即它是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以及不同建筑媒介在其中所担负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