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自下而上"公众参与设计途径下的城乡发展方式,可以为设计师主导下"自上而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共生聚落"台北市宝藏岩历史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图解分析、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形态中街巷、公共节点空间、建筑的特点。归纳总结出宝藏岩聚落空间形态在"自下而上"发展中具有的特点:分类整合破碎化聚落空间,多样群体下的公共空间呈现多样性特征,艺术创造统领聚落风貌。希望通过研究以逆向设计途径完成聚落重构问题,为同类型具有文化价值的聚落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筑聚落形态是许多建造行为在时间上的"拼贴"而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从水街、水上广场和楼阁三方面阐述了分析了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滨水建筑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的是殖民地背景、流动性语境、空间视域下华侨聚落社群重构的空间内隐性及空间形态:第一部分在空间视阈下对英属海峡殖民地华侨聚落社群重构进行解读;第二部分通过对空间组织方式、形成原因及功能特点的解读来讨论华侨聚落社群重构的空间内隐性;第三部分梳理出华侨聚落社群重构的空间形态。本文在华人华侨史研究中加入了对聚落、社群重构、空间内隐性、空间形态的讨论,为理解殖民城市聚落的空间营造及其社会与文化系统组构与定型、聚落与建筑演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四川藏区是一个由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区域,有着独特的聚落形态。而康定作为康巴地区贸易枢纽交通重镇,是汉藏文化的交汇点,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区位造成康定聚落形态的独特性和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该文以"聚落—街巷—建筑"的脉络结构,对康定县炉城镇传统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探讨聚落的街巷空间形态的同时,总结了聚落以藏族建筑为主的多种建筑类型并存和不同建筑文化兼容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川藏区是一个由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区域,有着独特的聚落形态.而德格作为康巴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心,其建筑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四川藏区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在探讨德格县更庆镇藏族聚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态的同时,总结了四川藏区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较为全面的对更庆镇藏族传统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村地关系、空间形态展开调查和研究,从人地互动角度分析了乡村聚落在形成、发展、停滞和转型的各个过程中空间形态的演变,并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各自特点,研究相关发展策略,为建立符合新一阶段人地互动的乡村聚落提供新参考。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主要为团块状"地围村"型、散列状"村含地"型和条带状"村围地"型这三种典型类型,人地互动是促进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侗族聚落的内部空间是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本文以具有"侗寨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湖南省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到局部、由面至点,对芋头侗寨的内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依次分析芋头侗寨的空间形态成因、街巷空间、水空间及公共空间,梳理其形制和特点,以期发掘芋头侗寨内部空间内在规律性及其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10.
黄凌江  刘超群 《华中建筑》2010,28(5):134-137
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是西藏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物质空间与宗教文化结合的范例。通过对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实证与西藏宗教文化的分析,运用"意"与"象"的概念,详述了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中心性,转及内部空间的宗教象征意义与内涵,并探讨了风格与非宗教含义在建筑上的融合。指出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与西藏宗教文化具有同构性质,并归纳了宗教含义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方式,揭示了西藏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底蕴,以期对地域建筑创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琳  陆琦 《风景园林》2020,27(4):81-86
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具有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识,传统营建策略得不到借鉴和完善,既有资源被严重浪费,导致了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对粤西地区乡村空间环境一体化特征分析入手,对乡村空间形态构成进行解读和分析,对规划尺度的聚落模型进行环境模拟,关注聚落整体的互动功能,从聚落地块形态、建筑单体形态、聚落道路形态、村域边界形态等方面挖掘聚落尺度的整体气候适应性智慧,从中找到关联机制和既有空间形态可持续经验转化的途径,回应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贵州传统聚落中核心的公共空间"场坝"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场坝"为起点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场坝"边界节点空间的三维构型。选取不同形态的贵州传统聚落,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以"场坝"为连接或辐射的二维空间结构。利用完形理论以及空间体积方程的计算方法量化"场坝"和与下一级空间连接处节点的三维空间构型,从而得到一定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平面组织的规律和垂直空间组织规律,对贵州地区的建筑群体地域性重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凯 《南方建筑》2013,(6):23-26
民族地区的民众观念通过日常生活在聚落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来。在甘孜县老城区的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中,民众观念表达的方式颇具典型性,藉此扩展,我们发现丰富的地方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在建筑空间中探究民众观念的别样路径。本文将通过对甘孜县城老城区的檐廊空间的研究,揭示民众观念在聚落空间的日常存续肌理。在老城区不同的檐廊空间中,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上层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融汇,以及建筑形态中地方生活的烙印,这些方式一起构成了民众观念在传统聚落空间中的存续形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紫阳的聚落形态、民居建筑的平面型制、空间形态以及结构技术和装饰艺术,揭示了紫阳聚落形态及民居建筑的特点,拓展了民居建筑研究的范畴,为小流域的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宁德市霍童文化旅游古镇(概念)规划设计详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璞 《福建建筑》2013,(4):115-117
本文详细描述了宁德市霍童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从聚落形态和当地民居特色出发,本着保护现有聚落空间形态的原则,从"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和"规划设计新样式"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独具地域性的旅游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聚落与场地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结合具体案例,主要对华北传统聚落中场地空间的平面形态及立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场地空间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场地空间的深层建筑意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屯堡第一村"——九溪的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屯堡中最富特色的聚落之一——九溪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的发展历程、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解析。九溪的三个片区在产业、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社区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又呈现出典型的屯堡聚落风貌。这种"三村合一"的独特形态是由贵州屯堡聚落形成及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造就的,也与九溪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