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以往多项量化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在街区和社区尺度下城市环境特征与步行出行选择的关系,明确了能够鼓励人们步行出行的城市环境特征。研究结果对建立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合寒地城市步行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施工技术不成熟、维护与管理方面欠缺;形式上单调且缺少设计;忽略人的参与性;缺乏考虑气候差异和地域性等问题进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在完善步行空间的技术与维护条件方面,提出了在材料、构造、施工上的注意事项;在满足步行空间形式要求的多样性方面,提出了在环境、空间、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满足步行空间的功能性方面,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加强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方面,提出了"多保留、少改造"的设计对策,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功能要求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城市历史中心区是记录历史、塑造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场所。比起新的建成区,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成熟城市中心区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复兴与发展。意大利历史城市发展中借由绿色通道的联系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建立步行空间以有效解决历史中心区交通拥挤、空间紧缺等问题,同时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场所空间。意大利安科纳历史中心区定形于16世纪教皇国时期,各时期城市肌理和骨架特征清晰可读。通过对安科纳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分析探讨,思考城市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特色营造,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历史中心区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缓解人 车冲突和构建宜步行空间备受关注。文章选 取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案例,通过小陆家嘴的 空间发展梳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现状调 研,指出中心区空间存在空间格局机动化,主 轴切割城市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节点与步行 系统脱离等问题。同时采用图解和空间句法 等方法,对比研究TOD模式、巴黎德方斯、 维也纳多瑙新城、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一组基 于公交化和步行化理念开发的城市中心区, 提出优化中心区步行空间的主要内容在于构 建宜步行的交通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对步行 者的支持和塑造能激发城市生活的公共空 间。基于此,提出包括立体化交通策略、站厅 核策略、可见即可达的步行空间主节点策略 等适用于当代城市中心区空间重塑的措施, 为后续中心区建设和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公众关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维持老龄人口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可步行性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促进健身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寒冷地区而言,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国关于老龄人口以及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仍比较低,寒地气候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对可步行性的诸多影响,进一步以东北地区典型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有健身习惯的城市老龄人口的健身行为特征以及健身出行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老龄人口冬季健身出行的视角出发,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渥太华等北美寒地城市的经验,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的特点,结合中国寒地城市的步行现状问题,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步行系统以及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慢生活"的追求,步行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与人类紧密相关的空间,而寒地城市的步行空间存在着如不成网络化、缺乏人性化、形态单一、规划管理不同步以及实施策略层面引导较少等不同程度的缺陷、问题。通过室内化步行空间的建设,以期达到方便寒地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提升城市的步行品质、凸显寒地城市特色以及提高冬季经济效益的效果,对于当前提升寒地城市的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并希望能够为我国寒地城市步行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为例,对冬季与普通季节居民的步行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寒地气候对空间步行可达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寒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模型。研究结果对寒冷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布局,冬季步行友好性、宜居性提升及寒地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区在各类发展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特定的空间形态。本文在对其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同心圆圈层分布规律、自组织竞争择优规律、依轴核延伸拓展规律以及空间不平衡发展规律等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对各个规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尝试探析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空间形态形成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寒地高校开始大量建设。步行作为高校学生校内主要出行方式,步行空间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出行体验。寒冷气候和机动车交通严重影响着高校步行空间的使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塑造高品质的步行空间,对现阶段提升寒地高校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步行者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步行安全性、空间适寒性、体验多元性的优化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手法,为我国寒地高校步行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通过彼此建立联系以提高使用效率,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中,不但需要顶层设计考虑系统的完整性,还要因掣肘于某一段连通工程实际施工难度,去更多地考虑协调产权、突破工程技术、消减施工社会影响等因素。因此,本文引入城市道路交通评价中的“连通度”指标。它既反映了整个地下步行系统的网络化程度,也能反映某一段连通工程在整个系统连通中的价值,去支撑高成本高难度的地下空间发展决策。探索地下步行系统中的连通度计算方法。文章通过收集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的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方案作为算例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城市地下步行系统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志敏 《山西建筑》2006,32(21):17-18
通过对大连市城市中心区的建筑设计思考,提出关于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的一种具体的设计方法,并阐明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为大连城市中心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分析、建议,以供决策。  相似文献   

12.
李忠雪  吕鑫 《建筑知识》2013,(11):149-149
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组织符合寒地居民心理需求的步行商业街空间环境,并探讨了怎样通过设计给消费者创造出更温和的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算南京等城市中心区发展过程,发现了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与用地强度指标增长的空间波动拓展现象。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波动拓展的深层次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区"规模-强度"交替拓展模型,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心区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其空间发展机制,使中心区交替处于外部扩张期与内部填充期,并表现为用地规模、用地强度两项指标的周期性交替增长。新街口中心区1978-2013年形态发展数据的量化实证研究证明,中心区空间规模的波动拓展与社会投资存在明显的互动规律。该拓展模型的运作可以解释为"溢出-回波"空间博弈、"收益-成本"经济博弈与"市场-政策"政策博弈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据此可为把握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化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罗小虹 《华中建筑》2014,(8):127-131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由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地面街道以及室内公共通道连接而成的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佳、步行环境差等问题,能够营造人性化的、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对于活化城市中心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对于高端人群的承载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建设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条件,未来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步行系统的方式逐步改善城市中心区发展面貌和发展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地下步行系统的开发背景,以及解读多个成功案例在城市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总结出地下步行系统的平面布局、公共空间设计和功能组织的规划要点,以期创造品质优良的地下步行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英国多个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演变及现状,发现其充分体现了步行优先的指导思想。第一,城市中心区内过去的主要车行道路如今多已演化成为步行道。第二,城市中心区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模较大的地面步行体系。第三,城市中心区形成了基于步行尺度的人车分流交通结构。第四,在道路细节设计中优先考虑步行。第五,在建筑设计中优先考虑中心区整体步行体系。第六,建设丰富详细的步行信息基础设施。相比之下,在我国,步行优先的理念尚未得到重视,以步行优先为理念的城市中心区建设也显不足。城市建设重点向存量优化的转型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实践步行优先建设理念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步行系统是城市中心区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 城市中心区人性化品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步行优 先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营造的重要价值观。为将步行优先的价值 观系统理性地落实到具体空间要求,明确指导城市中心区空间 设计实践,提出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法。价值特征是指 设计的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空间特征。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 法是指,明确设计的价值观,并建立基于价值观的价值特征体 系,进而落实到具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价值观、空间 特征”2个层次,实现价值观在空间设计中的落实。在步行优先 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包含“目标价值特征、本体价值特征、 支撑价值特征”的城市中心区步行系统价值特征体系,阐释其 具体价值特征内涵,提出多元价值特征耦合的设计框架,指导 步行优先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城市步行空间的线性、步行行为的认知过程、容纳公共生活等特质的分析,以展现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在城市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设人性化的城市步行空间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以南通市中心区变通研究为例,阐述如何将路网容量计算应用到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规划研究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机动车出行率的目标控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改善方法以及制定城市中心区变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深圳城市中心区作为研究个案,首先回顾了中心区空间形态演进过程,将其划分为罗湖中心区时期、蔡屋围金融区时期、工业区与仓储区转型时期以及福田中心区时期四个阶段,进而将推动中心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概括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弹性的空间结构和深港通道三个方面,最后根据城市发展的最新动向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