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筑》2018,(6)
地区性建筑文化一直是建筑历史方向的研究热点,但既有研究仍然存在根源挖掘尚不深入、当代转译方法尚欠成熟的问题。五当召佛教建筑是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典例,通过对其原型特征的研究,从场所与空间的解析、建筑原型的提取以及当代转译的方向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与思考,进而提出转译策略及空间操作方法,探讨地区性传统建筑的当代启示,希冀为其当代转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同庆楠 《华中建筑》2022,40(1):32-36
当下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主客体结合的概念,而现代建筑空间的核心理论透明性是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浅空间"转译到建筑中的空间理论,但立体主义绘画的"浅空间"从本质上来看是与人脱离的客观空间,这决定了透明性的局限性.中国山水画中的"远"是一种主客体结合的空间思想,同时又包含有"形式的远"与"氛围的远"具体的空间方法,这决定了将其转译为建筑空间理论的问题针对性与当代性.该文梳理了中国山水画中"远"的空间思想和空间方法,并将其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中的"远"和建筑中的"空间纵深感"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空间深度在绘画和建筑中的不同表达,初步探讨"远"作为一种当代建筑空间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地域性建筑设计专题——山西建筑艺术展示中心课程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以"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适应性"为思考点,提出"选取空间原型-解构分析特征-转译空间设计"的传统建筑空间现代转译的设计方法,选取王家大院和太原永祚寺为空间原型,对其构图原则、空间营造、对景关系、立面元素四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现代建筑的语汇进行建筑空间的组织和塑造,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提供方法论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瑞士建筑师瓦莱瑞欧·奥加提设计作品的解析,论证原型作为其设计生成的重要依据。研究阐述奥加提以原型为设计出发点的思想形成历程,通过图解分析、比较分析,分别论述东方寺庙"中心柱空间原型"与西方城堡"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原型"对瑞士弗利姆斯黄房子和国家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生成逻辑的影响,并揭示了古典空间原型的转译应用所蕴含的情感、氛围等深层内涵。最后,归纳了原型作为建筑语法、逻辑系统参照的转译策略及其之于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期推介     
《新建筑》2019,(4)
<正>60辛善超曹峻川孔宇航瓦莱瑞欧·奥加提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原型解析——以瑞士弗利姆斯黄房子和国家公园游客中心为例文章通过对瑞士建筑师瓦莱瑞欧·奥加提设计作品的解析,论证原型作为其设计生成的重要依据。研究阐述奥加提以原型为设计出发点的思想形成历程,通过图解分析、比较分析,分别论述东方寺庙"中心柱空间原型"与西方城堡"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原型"对瑞士弗利姆斯黄房子和国家公园游客中心设计生成逻辑的影响,并揭示了古典空间原型的转译应用所蕴含的情感、氛围等深层内涵。最后,归纳了原型作为建筑语法、逻辑系统参照的转译策略及其之于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车冉  王绍森 《当代建筑》2021,(11):128-131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主义建筑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性能和效率导致建筑与环境、历史、当代文化的割裂.而游牧空间能协调并重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差异性元素,为环境叙事提供整合差异性的空间基础,并赋予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创造性的增值.本文以宁波宁亿生活美学馆概念设计为例,尝试将环境叙事下的游牧空间描述性的定义转译为具有开放、多元、流动、生成等特征的适应建筑与空间环境关系发展需求的"游牧空间".  相似文献   

7.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木心美术馆的空间类型,在两个层面上探讨建筑对江南水乡传统空间类型的继承与变异。该设计通过对江南水乡整体空间类型的转译,回应水乡基地环境;并通过对江南水乡民居空间类型的转译,组织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迟敏  高旭  齐卓彦 《世界建筑》2023,(12):106-113
针对当下藏传佛教建筑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内涵、历史演进与形式特征,对物质空间的内在属性及体验感受分析尚不深入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建筑实体测绘与史料分析,借助Isovist视域分析方法,对藏传佛教建筑转经道空间原型进行提取与视域量化分析,进一步阐明其物质空间特征与人的视觉体验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地域性建筑分析与当代转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魏文莉 《砖瓦》2022,(8):89-91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使用,从建筑遗产和文化复兴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价值,以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立面空间转译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材料;立面形式及组成构件包括屋顶、墙身、台阶;立面与室内外空间关系来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立面转译方法和形体比例,设计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画论视野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当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思路的比较分析,力图将中国画论中的创作逻辑进行转译,从画论角度解读当代建筑的创作思路,旨在探索关于建筑设计的新评价视野和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宁波慈城抱珠楼改造设计为出发点,探讨王灏及佚人营造事务所近年来对新木构的探索与研究。在项目背后,是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木构与空间遗产的当代转译,通过对历史性、乡土性建筑及结构的设计实践,建立空间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何涛  卢亚娟  高超 《城市住宅》2021,28(4):104-107
基于当代牧民的住居现状,依托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通过转译蒙古包的材料、构件、结构、建造技艺等方面,使传统蒙古包转译成便于拆装的木框架蒙古包,改善蒙古包的住居环境,为有序传承蒙古包文化扫清障碍.为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解决能源的间断供应问题,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给方式,为建筑不间断地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描写褶子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和在西方当代建筑上的展现,揭示了褶子理论如何在当代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下,在差异性、社会化、新的建筑功能生产、新的空间认识等方面为西方当代建筑做出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建筑空间原型是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承托当地居民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建筑空间原型的解读,探讨了地域建筑空间原型的当代转译原则,并在分析陕西地区地域建筑的基础上提炼了拱形空间、双坡型空间、单坡型空间、矩形空间4种不同的空间原型;通过西安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提出了6大类18条主被动技术措施;最后以西建大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设计为例,探讨了建筑空间原型组合方式、建筑空间原型与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检验了该设计模式的能耗状态,以期对将来的文化融合绿色的地域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20,(3)
日本当代建筑实践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形成鲜明的民族趣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以日本传统屋顶为切入点,首先归纳其意匠特点;继而从"屋顶与空间关联性""传统屋架结构的传承与转换""结构创新回应传统屋顶意向"三方面剖析了当代日本建筑师对传统屋顶的转译方式,揭示出其对传统建筑意匠的传承与再创造的深层驱动;最后,为现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以何种形式和姿态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我国当下本土建筑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物气候界面等4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变。"原型-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设计的角度梳理和提炼出岭南传统建筑的若干特征,然后通过"文化愿景"、"山水装置"、"现代转译"和"工法探索"四个关键词叙述了南海会馆项目的设计思考,指出一种从愿景意象贯通到达细部构造,通过塑造经典建筑带动丰盛事件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丰富和拓展当代文化公共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陈瑾羲 《建筑师》2018,(1):47-57
本文以阿尔多·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的教学为线索,分析了1970年代以来与罗西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研究,与当代瑞士城市建筑实践的传承和发展关系。瑞士当代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图景得以解析。当代瑞士城市建筑,可被视为罗西的"类比""氛围""现实主义"等思想在瑞士本土语境转译中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当代中国科技为先,倡导创造、创新的背景出发,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创客"工作与生活方式的特征,探讨吸引创客流动与聚集的人文环境与场域的空间逻辑。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136#地块的"湖境云庐"项目,针对当代创意阶层的文化底色与生活方式,从空间营造、视线组织、色彩转译、构件凝练与材料更新五个方面,尝试以传统建筑的"文法",利用当代科技将东方的江南特质落地,为传统文化与创意生活方式的结合探讨一种理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