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纳米压痕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加入氧化石墨烯再生混凝土新砂浆和骨料(XJ-G)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平均增加18.54%,通过纳米压痕理论计算的高密度水化硅酸钙(HD C-S-H)相体积平均增加17.8%,孔隙体积平均降低9.1%;加入氧化石墨烯再生混凝土新旧砂浆 (XJ-JJ)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平均增加16.25%,HD C-S-H相体积平均增加16.25%,孔隙体积平均降低6.4%;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加入氧化石墨烯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其晶体呈片状,晶体排布更趋于无序化,削弱了氢氧化钙(CH)晶体的取向性,微观结构更加密实;根据弹性模量变化定义了界面过渡区的宽度,氧化石墨烯能使XJ-G界面过渡区宽度减少25%,XJ-JJ界面过渡区宽度减少37.5%;氧化石墨烯使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更加稳定,其弹性模量均值基本趋于一致;由再生混凝土微观力学性能与宏观力学性能的联系,得到氧化石墨烯可以增强和改善再生混凝土新旧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而提高和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郝晓玉  王卓 《混凝土》2021,(12):94-96
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再生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和不同粉煤灰掺量下再生混凝土在硫酸盐腐蚀环境中的抗压强度降低情况,并利用SEM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出发,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界面过渡区强度的诸因素和过渡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过渡区结构和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混凝土韧性与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定量关系并实现混凝土韧性的界面调控,首先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计算了混凝土断裂能及延性系数随着界面过渡区厚度的数值规律,发现混凝土韧性在界面厚度为80~150μm时最优。然后提出了混凝土界面区域采用减水技术来实现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调控,并以微观试验证实了界面区域减水调控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宏观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混凝土界面过渡厚度可改善混凝土的韧性,并与计算机模拟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变化,测试了材料配比对混凝土抗压耐蚀系数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得到合理的材料组成,并通过SEM观察再生混凝土中老骨料-新浆体、老浆体-新浆体和老骨料-老浆体三种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解释了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改善机理。结果显示,增大水胶比和再生骨料替代率都会削弱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而粉煤灰的掺入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最终确定的水胶比为0.55,再生骨料替代率和粉煤灰掺量分别为50%和30%。老骨料-新浆体界面和老骨料-老浆体界面是粉煤灰再生混凝土中的双重薄弱面,在制备时需重点处理。  相似文献   

6.
张海成 《城市建筑》2013,(14):230-230
在干燥的环境中,混凝土的调配以及湿度的配比,对于混凝土的弹性以及抗压强度都有非常重要作用。如果混凝土内部所存在的水分过度地蒸发,水泥中所存在的水分就会因为散得很快,而影响其强度。本文主要研究粗骨料体积分数对早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和轴心抗压强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掺合料裹骨料工艺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霆  孔德玉  郑建军 《混凝土》2007,(12):38-41
采用一种掺合料裹骨料搅拌工艺,在水泥裹骨料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再生骨料-水泥石界面过渡区,提高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了搅拌工艺、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掺合料品种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掺合料裹骨料工艺,可在水泥裹骨料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早龄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对后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也有提高,但幅度较小;提高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有助于提高强度,但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略有影响,采用掺合料裹骨料工艺可减小坍落度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矿渣掺合料更有助于提高再生混凝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力和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风险和界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石子混凝土(NSC)和再生砂浆骨料混凝土(RMC)的毛细管负压力曲线相似,骨料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无明显吸释水;与干燥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D-RBC)相比,饱水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S-RBC)的毛细管负压增大,毛细管负压力变化平缓,水泥水化充分,开裂时间推迟;D-RBC的ITZ硬度和弹性模量比S-RBC略有下降,在实际配制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时,可对砖块进行饱水处理,其早期开裂风险最低,且力学性能降低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制与界面特性.总结分析了骨料、胶凝材料、掺合料、外加剂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并针对当前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给出了笔者的看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骨料裹浆厚度对混凝土性质的影响,并验证富勒致密配比法之可行性,采用富勒致密配比法设计了3种水胶比(mw/mb=0.28,0.32,0.40)与不同裹浆厚度(t=10,20,30 μm),共计9组混凝土配比.结果显示:利用富勒曲线为理论基础设计之骨料架构及表面积理论估算浆量方式可应用于一般混凝土设计,并可进一步符合自密实混凝土高流动性之要求;而骨料裹浆厚度愈大者,表示浆量愈多,虽然混凝土早期强度较高,但在龄期达56 d后却是骨料裹浆厚度越小,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越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面剪切的试验方式研究不同界面形式对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与既有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单层纤维编织网、预制形式的TRC加固层,随着TRC加固层与既有混凝土黏结长度的增加,界面的最大剪切荷载有所提高,但是极限抗剪强度有下降的趋势,且其有效加固长度应在200~300 mm;当既有混凝土强度处于C20~C40时,既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TRC与既有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影响不大;与预制加固形式相比,现浇TRC加固形式对TRC与既有混凝土界面性能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纳米增强骨料裹浆技术制备了纳米SiO2增强骨料裹浆混凝土,并测试了其浆体流变性、抗压强度、质量损失和动弹性模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压汞仪(MIP)研究了纳米SiO2增强骨料裹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浆体孔结构.结果表明:纳米SiO2显著增加了浆体黏度,增强了骨料裹浆能力;纳米SiO2增强骨料裹浆混...  相似文献   

13.
从改善界面结构和强化界面粘结出发,本文研究了具有显著增强效果的净浆裹石工艺。文章认为,净浆裹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大幅度提高和其它力学性能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净浆裹石工艺使混凝土界面孔的分布、界面过渡层水泥水化产物的形貌与分布得到了改善,并且提高了粗集料界面过渡层的密实度,同时还使硬化混凝土内部应力状态也有了改善。  相似文献   

14.
对建筑垃圾中的碎砖和废弃混凝土进行处理,生成再生骨料。分别对再生碎砖骨料和再生废混凝土骨料基本性质进行试验,然后根据两种骨料的不同掺配比例替代天然粗骨料进行再生混凝土的配制,并检验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中碎砖和废混凝土所占的比例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很大。再生碎砖骨料的含量越大,混凝土的工作性越差,力学强度越低。而随着再生废弃混凝土骨料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工作性良好,力学指标提高。  相似文献   

15.
把拆迁小区混凝土楼板破碎加工成再生骨料(RA)并筛分取得再生粗骨料(RCA)。采用水泥浆强化RCA得到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CRA),并测定天然粗骨料NCA、RCA和CRA的物理指标和力学性能。分别制备RCA和CRA两类再生骨料混凝土,测定其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强化后,表观密度下降,吸水率增加,压碎指标降低。由CRA配制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高于RCA再生混凝土。当掺量小于70%,CRCA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高于RCA再生混凝土,当掺量大于70%时,CRCA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低于RCA再生混凝土。  相似文献   

16.
薛建阳  张新  任瑞 《建筑结构学报》2020,41(12):122-132
为研究往复荷载作用下型钢再生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性能,设计了14个型钢再生混凝土试件并对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型钢再生混凝土的黏结破坏过程,研究了其界面黏结应力分布,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设计参数对型钢再生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作用下型钢再生混凝土界面的黏结破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微滑移阶段、滑移发展阶段、黏结力陡降阶段和残余阶段),对应4个受力特征点(微滑移点、黏结荷载极限点、残余点和破坏点);与单向推出荷载作用相比,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的极限黏结强度最大降低40%左右;加载初期,在正向卸载和正向加载时,黏结应力峰值在固定端附近,且随型钢埋置长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负向加载和负向卸载时,加载端附近黏结应力逐渐变大,试件由两端向中间逐渐破坏;型钢再生混凝土的特征黏结强度随着再生混凝土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型钢保护层厚度、体积配箍率和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提高。最后建立了型钢再生混凝土的特征黏结强度计算式,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寿命较低,耐久性不良的现状,通过对普通混凝土细观层次上(50~100 μm)的浆-骨界面过渡区进行优化或改善,以耐久性设计为主要目标,设计制备出内部细观界面大幅度优化的高致密保护层混凝土(High dense concrete cover,简称HDC),并针对其抗渗性、抗钢筋锈蚀、抗酸性气体腐蚀以及抗冻性等耐久性能展开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DC抗渗性优良,评价结果为渗透性“非常低”;HDC抗钢筋锈蚀性能相比普通混凝土保护层得到大幅度增强;在CO2、S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无机矿物聚合物与石材间的黏结强度来衡量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并利用微观手段观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探索影响无机矿物聚合物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无机矿物聚合物混凝土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无机矿物聚合物与大理石的界面黏结强度高于花岗岩的界面黏结强度,其28 d界面黏结强度最高可达到7.9 MPa.随着无机矿物聚合物中n(SiO2)/n(Al2O3)比值在2.6~2.9的范嗣内不断增加,无机矿物聚合物与大理石和花岗岩的界面黏结强度也在不断提高,最高可分别达到7.9 MPa和4.3 MPa.而随着n(SiO2)/n((Na2O)比值的不断增加,无机矿物聚合物与石材间的界面黏结强度则不断降低.无机矿物聚合物与石材间的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受石材的种类和无机矿物聚合物自身的氧化物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1前言混凝土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已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强度转化为注重高效能,高效能混凝土更强调耐久性。在评价混凝土耐久性方面,混凝土物质渗透性(透水性、透气性或氯离子扩散性)是一项十分重要指标,渗透性大的混凝土客易使主要劣化因子的水、C02气体及氯离子渗...  相似文献   

20.
向江洪 《中国建材》2002,(12):36-37
水泥裹砂工艺 传统的混凝土混合料制备工艺是:将石、砂、粉煤灰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搅拌10~20秒后加入全部水,继续搅拌120秒,再放人减水剂搅拌60~90秒。此种方法用来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混合料,易造成混凝士混合料的分层离析,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差,影响混凝土的泵送。 水泥裹砂工艺(SEC)是由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和利布昆尼阿林库株式会社研制的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它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混合料的分层离析现象,防止混合料泌水,增加集料与水泥浆相互间的粘结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其工艺流程如图1。 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