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虽然他已经去世40多年了,但他的学识和风骨至今仍让人尊重与怀念。数月前我到重庆市档案馆查找资料,有幸检索到梁先生一份名为《重庆文庙修葺计划》的手稿和一通致许大纯的书信。回京以后,我首先查阅了十卷本的《梁思成全集》,发现该书并未收入这份文稿。查找期刊数据库和搜索互联网,也没有发现一条与《重庆文庙修葺计划》相关的信息。另外,在所见的十余种有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读到梁思成老师的《中国建筑史》是在1969年,那时,我还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这本书是梁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于四川宜宾李庄。1953年起,梁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史,只油印了50本作为教材。我在敦煌读到就是其中的一本,记得是得自一位同事。当时正是"文化大  相似文献   

3.
1919 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发现宋《营造法式》并刊印丁本《法式》,之后委托陶湘先生以《法式》诸版本勘核校对并出版陶本《营造法式》,接着朱先生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并延请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加盟,从此开启了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系统建构,与对宋《营造法式》这部古代建筑大书的深入探索。自梁思成于 1925 年由乃父处获得陶本《营造法式》 到其加入学社,开展紧锣密鼓的古代建筑考察与研究,直至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接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梁先生始终坚持以理解与研究宋《营造法式》为中心, 以建构中国建筑史与诠释中国古代营造制度为目标的艰难学术之旅。自 1919 年朱启钤先生发现《营造法式》至梁先生的学术大作《〈营造法式〉注释》全本以《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的形式于 2001 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间经历的大半个世纪,正是几代中国学人在探究中国古代建筑奥秘这一学术道路上筚路蓝缕的真实历程。  相似文献   

4.
王绰 《时代建筑》1992,(2):37-43
梁思成教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学家,他不但对中国古建筑的整理研究有着不朽的贡献,更揭开了中国民族形式的课题,为中国的近代建筑史写下了第一页。就笔者所知,至今尚未有人为梁先生写传,记述他不平凡的一生。因此利用余暇时间,收集各方资料,访问和梁先生有关的建筑学人,初步完成了梁思成的年谱大纲。本文是依年谱大纲加以润饰而成的梁思成小史。  相似文献   

5.
1951年在北京举办敦煌壁画展览,梁思成先生撰写了《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盛赞敦煌壁画“不唯是伟大的艺术遗产,而且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份无比珍贵、无比丰富的资料宝藏。”梁先生指出,“建筑的类型、布局、结构、雕饰、彩画方面,都可由敦煌石窟取得无限量的珍贵资料。”(见《梁思成文集》(一),第1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上调研报告和论文的学习,总结了梁先生开展实地调研及撰写调研科学论文的成就、方法、价值及其特色等,由此对以梁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第一代学者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开展科学调研的深远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追忆。  相似文献   

7.
邹永华 《华中建筑》2001,19(4):12-13
该文从建筑文化观建筑环境观,建筑教育观和全社会的建筑学等方面阐述了《北京宪章》的精神可追溯自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通过比较表明梁先生隽永卓越的远见。  相似文献   

8.
短讯     
《建筑创作》2006,(4):20-20
《建筑创作》杂志社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先遣小组一行四人3月2日自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出发.按《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所示的路线进行了先期考察及行程安排。先遣小组无论在李庄、峨嵋、乐山.所到之处均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9.
吴良镛 《城市规划》2001,25(5):41-44
世纪之交 ,祖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恰逢梁思成先生诞辰10 0周年 ,出版《梁思成全集》 ,意义深远。 本文为吴良镛先生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 10 0周年所出版的《梁思成全集》撰写的序言 ,2 0 0 1年 3月17日于北京清华大学完成初稿 ,3月 2 6日于英国剑桥大学完成第二稿。经吴良镛先生同意 ,在本刊发表。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历史上 ,中国建筑、村镇和城市在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在封建社会 ,匠人的社会地位很低 ,限于文化程度 ,难以将经验总结为可世代相传的文字 ,从而束缚了建筑的发展。差不多到了 2 0世纪初期 ,从思想…  相似文献   

10.
阿飞 《中州建设》2008,(17):80-80
1939年,梁思成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从1942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历时两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的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