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水体分析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误区。传统上,对水体的认识仅局限于蓝色水体资源,而事实上占全球淡水资源2/3的绿色水体在人类可用水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讲,尤是如此。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绿色水体的蒸发和转化过程复杂,难以分析评估其具体流量。但是,随着卫星技术和气象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质学、气象学和水力学的信息被收集,这些信息的汇总促进了水体分析的飞速发展。同时,以此为基础,在升级的水体核算框架(WA+)上开发的水体计算程序,强调根据不同土地使用级别计算绿色水的消耗量,因此其在分析计算水资源空间分布上有更加实际的意义。降水量和蒸发量是WA+最主要的两个参数,根据两者之差可判断当地水资源和水能条件是否过剩或不足。由于蓝色水体流量接近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因此可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使用以卫星数据为参考的远程遥感法和以多重气候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水汽复合法得到降雨量与蒸发量差值表。同时,结合下垫面信息,得出:对于不同地形地貌下的水体系统,风险存在几率和实施应对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与上述计算结果是有密切关系的。鉴于黄河的水量供需严重失衡及其在中国水系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围绕黄河流域展开。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水体功能区划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对水资源量与质的需求 ,对黄河干流及重点支流水体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 ,介绍了黄河流域水体功能二级区划体系的划分标准、分类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滦河流域河流岸边带健康状况快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滦河流域为例,在流域生态分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岸边带功能的发挥,以岸边带内的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和堤防形式三方面因素开展不同生态区域的河流岸边带快速健康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生态区域内河流岸边带的健康状况。河流岸边带健康状况评价能够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快速、准确地反映岸边带的生态状态,针对区域特性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措施。总之,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滦河流域河流岸边带现状以及今后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流域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黄河山东河段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泺口和利津两断面水体及悬移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悬移质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黄河山东段水体中重金属基本无污染,悬移质中Hg、Cd、Pb、Cu、As含量均高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超出背景值最多。地累积指数法研究表明:黄河山东段重金属为无污染到重污染,单个污染物污染程度为HgCdPbCu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表明:泺口和利津两断面均具有很高潜在生态风险,单个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HgCdAsPbCu。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Hg是黄河山东段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分析了乌梁素重要的水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7.
《江苏水利》2010,(4):49-49
从平原感潮河网区水生态系统特点和河网水系特征入手,分析了河网结构功能退化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对河网区内的骨干河网结构进行优化布局、确定河道引排功能、沟通末级水系等措施来构建有效的水循环体系,再通过合理的工程调度,促进河网水流有序循环、流动,增加整个河网的水体自净能力,提高区域动态纳污能力,  相似文献   

8.
9.
文章对额济纳的河湖健康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健康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他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净化水体、美化水域景观、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黄河下游生态脆弱河岸带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河岸带生态可持续发展,采用野外调查、ArcGIS、InVEST模型、当量因子法等方法,通过分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和碳储量(Ct)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湿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水域,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草地面积占比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林地面积占比随河道距离变化不明显,2000—2010年湿地面积占比随河道距离减少,而2010—2020年远岸湿地增加,且主要位于距河道200~500 m区间。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ESV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水域对ESV的贡献率最大,湿地次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低,且不稳定。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碳储量逐渐提高,湿地碳储量逐渐上升,然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碳汇能力则先增加后降低。水沙状况、人类活动以及国家政策是影响黄河下游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为减缓黄河下游人为调水调沙引发的河岸带生态功能减退,亟待提升湿地质量,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水,以提高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碳储量。  相似文献   

12.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过滤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关键措施,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的现状,总结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主要功能、影响其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并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设计、管理和效益评估进行阐述,提出了我国在未来关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后续研究中仍需加强和关注的重要方向,为今后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水足迹视角,探讨了黄河流域九省(区)2011—2020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及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足迹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构成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出口虚拟水、进口虚拟水足迹和生态水足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存在波动变化且为补偿主体,2015年补偿标准最高,为3 415.42×108元,2020年最低,为12.75×108元,补偿金额年均值为1 772.51×108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为生态补偿的主体呈上升趋势,补偿金额年均值排名为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是处于较快上升趋势的生态补偿客体,受补偿金额年均值为3 060.09×108元;青海省为较慢上升趋势的生态补偿客体,补偿金额年均值为1 340.14×108元。甘肃省是由生态补偿主体逐渐转变为客体;内蒙古自治区仅在2013年为生态补偿客体,其他年份则为补偿主体;陕西省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身份不断发生变化。黄河流域应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创新节水技术和提高用水效率等方式缓解水资源需求压力。  相似文献   

14.
 湿地健康评价旨在判断湿地健康状况和趋势,以便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和修复措施。针对黄河口湿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口湿地进行了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992年到2008年黄河口湿地整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还对东营市1992-2008年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湿地健康有负面影响。影响黄河口湿地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来水来沙量减少、湿地恢复工程和东营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黄河滩地景观建设的生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滩地是重要的景观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蕴含在其中的多种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并详细论述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在黄河滩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了黄河滩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生态基础设施功能、生态“绿道”功能、“生物廊道”功能、遗产廊道功能和生态防灾功能。在对研究区进行了景观适宜性分析后进行了黄河滩地的景观规划,并详细论述了景观分区、景观结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湿地、生态教育、生态交通、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生态游憩等专项规划。最后,对黄河滩地的生态经济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了论述。从生态学途径出发构建了黄河滩地景观,有助于促进黄河滩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苇 《西北水电》2021,(1):18-21
文章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精神,即"一套理念、一个方法论、一个实践论",以此为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提出在顶层设计中应避免出现各部委"五龙治水"的割裂,并应重视以产业引领实现可持续的建议,同时阐述了黄河流域"三轴两圈"文化格局,对黄河文化精神进行了诠释,希望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包括生境多样性指标、河流水质指标、河口径流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地下水超采率和河流纵向连续性指标等河流生态功能指标进行分析,考虑各项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作用确定指标权重,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利用滦河流域有关成果调查和资料,对滦河河流生态功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介于一般与较差之间。该评价方法考虑了多项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因素,因此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河流生态功能,可为河流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及其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黄河口生态系统组成与各生态单元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口地区生态现状及黄河水资源支撑能力等因素,界定了黄河河口生态保护目标,分析了重要保护目标河口淡水湿地的合理保护规模,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耦合不同生态单元(对象)的生态流量得出利津断面不同时段最小、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黄河河口利津断面最小生态流量11月。翌年4月为75m^3/s,适宜生态流量为120m^3/s,5—6月最小应为150m^3/s,适宜生态流量为400m^3/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