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资源丰富,CO2成因类型主要属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和火山幔源型,这些不同成因CO2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及控制因素.由于盆地所处地质背景、地质属性和结构类型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油气、CO2运聚规律与形成的地质条件及主控因素均明显不同.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CO2富集于西北边缘莺歌海走滑伸展型盆地,受控于海相含钙砂泥岩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火山幔源型CO2则主要展布于东北边缘琼东南及珠江口断陷裂谷盆地,其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作用的配置,控制了这种类型CO2的运聚乃至富集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都经历了早第三纪裂谷断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裂后沉降阶段,但各盆地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成拉分型和伸展型两大类,其中伸展型又可分成断陷型和断坳叠加型两亚类。烃源岩主要有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储集层包括海相砂岩、生物礁和陆相砂岩。该区生储盖组合主要包括陆生海储型、陆生陆储型和海生海储型。二级构造带包括隆(凸)起带披覆构造、凹陷陡坡断裂构造带、凹内断裂构造带、凹内底辟构造带、缓坡带以及隆起带生物礁等,各个盆地优势油气二级构造带各具特色。勘探领域包括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精细勘探、新区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南海北部地区油气分布受富生烃凹(洼)陷控制,已证实的富烃凹陷仍有很大潜力,是近期勘探的重点;高温高压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深水区勘探是下一步储量增长的接替区。积极开辟和探索新区、新领域是中国南海地区勘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储层的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低阻油层和非烃气的识别,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处理是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库车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32  
库车前陆盆地在古生代被动陆缘和中生代陆内坳陷基础上发育,属于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内部发育多条东西向断裂带,最重要的构造样式是背斜和断层相关背斜,白垩纪末形成构造雏形,库车期-西域期定型.库车含油气系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优越的成藏条件,已发现克拉2特大型气田等8个油气田,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成藏机制和成藏模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勘探策略.克拉苏构造带深、浅构造垂向变异显著,必须加强深层天然气藏的勘探,可以兼探浅层;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之依南地区勘探的重点应是寻找凝析气和湿气等天然气藏;依奇克里克背斜带应主要寻找背斜和断背斜型凝析油、黑油油藏;塔北轮台断隆带主要应寻找断背斜型凝析油气藏.图7参7(田作基摘)  相似文献   

4.
南海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充分了解万安盆地基底地质结构和地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盆地的成因机制和地质构造演化史,探讨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初步确定了盆地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早日在六盘山盆地获得工业性油流, 基于野外露头、最新地震、钻井资料以及前人认识, 系统分析了六盘山盆地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平面展布及其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 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能作为区域性储层, 含石膏层清水营组泥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 乃家河-马东山组低成熟度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 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具有良好对应关系, 在埋深较大的构造圈闭区域有可能发现油气藏, 罗川1、黑城和九彩1 是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油气成藏条件早期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浅水陆架区一样,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区域地质特征,盆地结构与中国东部裂谷断陷盆地类似,属双层或三层结构类型。该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且发育4套烃源岩和3套储盖组合类型,使深水油气运聚成藏有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并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重点对深水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进行了早期预测与综合评价,旨在加快和推进深水油气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主要成因类型及运聚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在欧亚、印—澳及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区域地质背景特殊,第三系沉积发育,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油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油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热成因正常成熟油气和高熟—过熟油气等3大类7亚类,CO2等非烃气可划分为3型4类,其中成熟陆源石蜡型油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珠江口盆地,成熟—高熟煤成凝析油气主要分布于琼东南盆地西部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煤成气及CO2等非烃气则主要运聚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8.
2004年,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老堡南1井奥陶系潜山测试获日产700m3高产油流,南堡油田被发现。综合岩心、钻井、地震及测井等多种资料,分析探区油气地质特征,对影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总结。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有利储层的发育是受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岩溶作用控制的断裂裂缝-岩溶复合储集体,储集空间主要是断裂裂缝、溶蚀孔洞及溶洞充填沉积的溶积砂岩、砂砾岩原生孔隙;②沙三段发育优质烃源岩,是油气的主要来源;③油气藏分布受优势储层控制,由断裂和不整合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状输导体系为油气纵向和横向运移创造条件,有效烃源岩与潜山有利圈闭空间良好配置是油气能否运聚成藏的关键,潜山高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潜山低部位只要储层发育也可聚集油气;④储层是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为重要的要素,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主攻方向是多旋回构造-岩溶作用形成的断裂裂缝-岩溶复合储集体。 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且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盆地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及勘探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北萨哈林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弧后盆地,发育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页岩、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和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含煤层系3套烃源岩。主力产层为中、下中新统的达吉组砂岩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圈闭类型为背斜、复杂断背斜和断块。统计分析表明,平面上油气主要聚集在盆地东北萨哈林次盆,并且海上油气储量、油气田规模均大于陆上;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储层两方面因素的控制:上新世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上新世晚期—全新世萨哈林褶皱幕对早期形成的圈闭起调整或破坏作用;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纵横向分布。油气勘探结果表明,东北萨哈林次盆陆上部分勘探程度较高,海上是近几年的储量增长区,也是今后最具勘探潜力的地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努托瓦组和达吉组,勘探目标主要为构造—地层型圈闭和地层型圈闭。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将其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断陷形成亚阶段、早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早期断陷扩展亚阶段、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萎缩衰亡亚阶段,指出第二阶段对油气形成起重要作用。分析认为烃源岩条件、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断层的封堵性及优势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有两次重要的油气运移和成藏时期。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湾盆地属裂谷与被动大陆边缘叠加的复合型盆地,盆地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在研究墨西哥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上,分析油气分布规律。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期,盆地内共有5套成藏组合,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并存,其中常规油气主要有3个成藏组合,具有由陆向海依次为侏罗—白垩系成藏组合、古近系成藏组合、新近系成藏组合;其成藏主控因素为进积、盐和砂体。非常规油气目前发现2套成藏组合:Eagle ford和Haynesvil-bossier页岩油气带,均位于陆上;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有机质丰度和热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东印度尼西亚鸟头岛地区,为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盆地地震、测井资料及盆地油气田等数据,对萨拉瓦提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萨拉瓦提盆地大致经历了早期裂谷、中期挤压沉降和晚期挤压褶皱、局部逆冲几个演化阶段;萨拉瓦提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Klasafet组的海相页岩,主要储层为中新统Kais组碳酸盐岩礁体;Kais组沉积经历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沉积的台地碳酸盐岩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萨拉瓦提盆地发育3个有利的油气富集带;油气差异聚集控制盆地油气田的分布,平面上具有"内气外油"的特征;盆地发育的向西北生烃凹陷倾没的近NW—SE向构造鼻是控制盆地成藏的关键因素,盆地未来主要勘探方向为位于构造鼻上的KOI地区。  相似文献   

14.
断陷盆地斜坡带紧邻深凹带生烃中心,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由于斜坡带断裂系统及沉积体系发育的不均一性,油气成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与规模不同。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斜坡带阜宁组二段油气聚集表现为“南富北贫”的特征,油气成藏差异性受多因素控制。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及测井资料解释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较北部烃源条件优越;纵向上发育下生中储型、自生自储型、上生下储型3种源储配置类型,以上生下储型最为发育,油气最为富集;平面上发育源储叠置型、源储紧邻型、源储分离型3种源储配置类型。北部以源储分离型为主,南部以源储叠置、源储紧邻型为主;南部断裂系统发育、物源丰富、砂体发育,北部远离物源、砂体欠发育。优越的烃源条件、合适的源储配置与良好的输导体系是断陷盆地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非生物CO2资源丰富,成因类型有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其中高含量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成因CO2不仅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坳陷泥底辟带浅层,而且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分期运聚充注的复杂规律。根据勘探及研究程度,预测其CO2资源量超过万亿立方米,勘探及钻探证实的CO2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我国探明CO2地质储量之首,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和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南海南部边缘曾母和万安盆地油气勘探中亦发现部分CO2气藏和含CO2油气藏,其成因类型多为非生物火山幔源型,且受控于火山幔源活动与深大断裂的输导作用,但该区目前勘探与研究程度甚低。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充注驱油的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的成因及充注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可划分为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成因4种成因类型;其中,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局部上侵活动与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CO2成藏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展布;CO2运聚成藏中,其充注驱油过程主要受运聚输导条件及气源供给等诸多地质关键因素的制约和控制.由于CO2充注驱替往往导致油气藏中油气再分配或重新组合,并引起原来的油气产出及产状特征发生变化,故容易形成新的油藏或气藏.因此,可以将CO2充注驱油特征作为判识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示踪标志,用于预测油气运聚状态,追踪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资源化利用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资源丰富,CO2成因类型多,依据CO2通常的成因判识与划分参数及标准(δ13Cco2值和3Hc/4He值),可将其划分为壳源型(有机和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等3型4类.该区CO2运聚规律复杂,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及壳幔混合型成因CO2资源丰富、储量规模大,主要富集于西北部走滑伸展型边缘的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多期运聚成藏的规律,且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火山幔源型成因CO2在该区资源规模相对较小,多分布在北部边缘的东区,即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和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发育区,且主要受控于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的CO2气源供给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作用的有效配置.根据迄今油气勘探程度,南海北部CO2资源规模已逾万亿立方米,居国内之首,故颇具勘探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潜力巨大的CO2,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和加快其资源化利用的进程和步伐,这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所面临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北前陆盆地生烃演化与油气运移特征,大巴山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分析,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指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藏为成岩后期油藏,即成岩压实作用之后烃源岩才大量生烃,聚集成藏,表现为储层成岩演化与生烃演化的不协调性,导致研究区含油气层系多、发育不规则、油气分布分散而又不均匀,且油气层只产油气、不产水。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北部盆地受控于周边多个造山带的多期活动,区内多组构造叠加与复合,纵向上发育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输导体系可以分为断层型、储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面型4种。针对四川盆地北部川西北和川东北地区地质特点及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分析影响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为:首先是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分布,其次是隐伏断裂在纵向上的沟通为油气的输导提供了条件,再次之是前陆盆地中油气的分布受储层发育的控制,最后是晚期构造的叠加使得油气进行二次调整成藏。  相似文献   

20.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