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到中侏罗世末期,属大陆裂谷玄武岩,反映了贺兰山地区当时处于裂谷的沉积环境.贺兰山地区中生代早中期的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相一致;贺兰山盆地沉积物源、古水流资料及其西麓小松山滑覆构造特征均显示贺兰山盆地是一个更靠近北部边缘、由西向东地势平缓降低的更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现今的银川地堑当时也并不是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割.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早中期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ESR测年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ESR测年的依据为石英形成后所吸附的天然核辐射总剂量与周围物质中由K,Th,U含量计算的年辐射剂量之间的比值。石英虽是一种广布的造岩矿物,较为容易采集,但在采集时必须确定石英的产状和成因特征。不同成因特征的石英ESR年龄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意义,如次生石英的ESR年龄代表着裂隙充填年龄;重结晶石英的ESR年龄代表着与构造应力作用期次相当的石英重结晶年龄。在实际研究中,石英ESR年龄主要应用于裂隙和溶蚀期次的划分和定年;构造作用期次划分与定年。结合石英结晶形态、颜色、包裹体及其他共生矿物的研究,ESR测年还可用来判别油气藏演化各阶段的地质特征,研究裂缝和溶蚀作用的发展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主的四个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圈闭类型多样,具有油气并举、深浅层并举、地层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并举的有利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可能的大场面。主要勘探领域有三个:一是主滑脱面以上,各逆冲大断裂之间成排成带的中生界、上古生界构造群;二是主滑脱面以下在下古生界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三是逆冲断裂带前缘带及前缘外带。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为构造隆升带,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长7油层组沉积期,"古脊梁"构成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且为盆地西部沉积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尚不明确。选取研究区内5口典型井8块下古生界储层碳酸盐岩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典型井埋藏史—热史恢复,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2期:第Ⅰ期包裹体主要以液态烃类包裹体及其伴生的大量盐水包裹体为主,荧光显示为黄色,主要呈串珠状分布在溶孔填充方解石和早期裂缝填充方解石中,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峰值介于120~130℃之间;第Ⅱ期包裹体主要发育气态烃类包裹体及其伴生的大量盐水包裹体和少量沥青包裹体,呈带状分布在晚期裂缝填充方解石中,无明显荧光显示,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峰值介于150~170℃之间。研究区下古生界奥陶系储层经历了2期烃类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为大量油气充注时期;第二期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中期,为大量天然气充注时期。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并将大别—胶南造山带左行错开。该断裂带的平移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的走滑盆地,其中沉积了朱巷组地层。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内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了一套最大累计厚度达600m的暗色泥岩,属于腐殖型的较差烃源岩。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伸展运动,在合肥盆地东部控制形成了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分别沉积了上白垩统响导铺组、张桥组和下第三系定远组。响导铺组和定远组中形成的烃源岩最大累计厚度不超过200m。新第三纪以来,随着中国东部受压、郯庐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合肥盆地随之消亡。合肥盆地最有前景的勘探目的层应为石炭—二叠系含岩系。今后应加强对这套地层的构造、沉积相、煤生烃、二次生烃潜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断层多期活动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等具有深远影响,方解石脉体作为断层活动最直接的流体矿物,较为完整地记录断层、节理(裂缝)的发育史,对其测年能够直接揭示断层活动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断层发育且具有多期活动性,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之一,影响着油气的运移成藏及产能.方解石脉激光原位U-Pb定年在研究断裂活动时期具有测定时期老...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伊利石测年法、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120~80Ma,油气成藏时期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也是海拉尔盆地一次重要的油气成藏期;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第二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对海拉尔盆地油气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晚期的16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的130 Ma。其中,下二叠统油气成藏期以较宽的时域分布(178~110 Ma),中、上二叠统则相对较晚地分布在(160~108 Ma),且上二叠统的起止时限主要集中在(160~125 Ma);二叠系样品年龄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自南(178~122 Ma)向北(131~108 Ma)年龄逐渐减小的渐次运聚成藏特点。因此,包括上二叠统在内的二叠系不同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气藏现今显示的次生成藏特点很可能是在原生油气成藏基础上后期叠加改造或次生成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表现为在走滑背景下的伸展运动和挤压运动的交替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其内部的潍北盆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现今潍北盆地的构造面貌。通过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潍北盆地NS向剖面,进行构造演化过程的恢复。分析表明,潍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孔三段沉积期,盆地雏形发育阶段;孔二段沙四段沉积期,盆地断陷下沉阶段;新近纪整体坳陷下沉阶段。在新生代古近纪,潍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新近纪以来,潍北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进入整体坳陷阶段。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的地质构造位置、产状特征、岩石组构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将其划归为大陆裂谷玄武岩系列,它代表了典型的陆内拉张环境。野外调研发现它整合覆盖于上三叠统之上.其上中侏罗统与之呈微角度不整合,结合同位素测年及裂变径迹测试等资料,认为其年龄值为229~193Ma,反映晚三叠世末期到早侏罗世末期,贺兰山地区处于拉张区的沉积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火焰山断裂带夹持于西部弧形带和生烃凹陷胜北次凹之间,油气怎样由胜北次凹向西运移值得研究。对火焰山断裂带演化历史和西部弧形带成藏期进行了分析,认为火焰山断裂带在早、中侏罗世表现为沿煤层滑脱的正断层,在侏罗纪末期发生轻微反转,强烈逆冲并定型于第四纪,油气藏形成主要有两期:白垩纪末期一早第三纪和早第三纪末一第四纪早期,油气的充注发生在火焰山断裂带形成之前。火焰山断裂对第四纪以前的油气运移并没有影响,但终止了第四纪以来油气向西运移,决定了油气藏以煤系油为主、规模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ESR测年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ESR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孔店组至东营组(早始新世-渐新世)作了石英ESR测年研究。建立了ESR线性回归方程和测年序列;给出了中-下始新统、上-下渐新统等几条重要界线年龄;分析了物源和退火对ESR测年的影响;完善了ESR地质测年模式。  相似文献   

14.
麻黄山西区块二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圈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维地震资料,采用正反雷克子波对工区内14口井的侏罗系直罗组底(T4)等3个标志层进行了精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构造解释,明确了研究区断裂及构造特征。西部断裂带逆断层发育,4条主断层由北向南延伸,中部被2条近东西向的调节断层剪切,主要圈闭类型为断背斜、断鼻、断块圈闭;东部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圈闭。针对复杂地表条件,通过精细速度场的分析和建立,提高了T4,T5,T6构造图的精度,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的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盐水包裹体、含烃盐水包裹体、液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根据油气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的形成时间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认为,长7储层主要有2期包裹体。第一期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内侧及未切及加大边的裂隙中,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第二期包裹体均沿切穿石英(或长石颗粒)的晚期微裂隙成线/带状分布,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90~110℃。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史分析认为,长7致密油藏主要经历了2次流体充注,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即在早白垩世末盆地开始大范围抬升以前油藏就已形成。  相似文献   

16.
皮羌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北缘柯坪隆起上北西方向的走滑断裂。该断裂在卫星图片上整体表现出以左行走滑为主,南段则为局部右行走滑的特征。位于盆地周缘隆起的皮羌断裂与盆地内巴楚隆起色力布亚断裂具有良好空间对接关系,因此皮羌断裂活动的年代学证据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晚期构造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野外调查表明皮羌断裂将柯坪隆起古生界错断,并通过拖曳作用牵引至地表。该地区古生界奥陶系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地层内部经断裂错断以及后期流体结晶充填等综合作用,发育大型的方解石脉体。通过断裂带内方解石脉体的ESR电子自旋共振年龄的测定,发现皮羌断裂在晚期可记录的年龄为(6.2~6.6)×104 a,而中段可记录的年龄为(358.3±35.0)×104 a,南、北段相近的年代学数据说明在晚期皮羌断裂具有同步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皮羌断裂方解石脉年代差异的成因分析,认为柯坪隆起在南西向推覆作用之后,仍存在有原地体垂向隆升的可能,而这种隆升作用也是皮羌断裂南、北两端差异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柯东构造带地处西昆仑造山带前缘,构造演化受到西昆仑山隆升的重要影响,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地震资料显示,该区深部变形以逆冲叠瓦断层的发育为特点,浅部为一套北倾新生界地层为主的单斜层。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柯东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演化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柯东构造带变形主要受由南往北的区域挤压、剥蚀作用、同构造沉积作用等因素影响。古近系膏岩层和侏罗系煤系地层组成的区域上的复合滑脱层,控制了该区深浅构造脱耦与差异性演化。  相似文献   

18.
柴西阿尔金山南缘中生界古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的阿尔金山南缘自三叠系到白垩系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岩,厚度可达3~4km,露头条件非常好.其中,中、上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的陆源碎屑岩中发育了一些指示古流的沉积构造,主要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爬升层理、槽模、炭化植物茎干及砾石.这些沉积构造指示柴西中生代古流格局比较复杂:在月牙山一带,中生代古流自北东流向南西,表明其物源区在北东方向,极有可能是以阿拉巴斯套为主体的古阿尔金山;在犬牙沟与采石岭一带,中生代的古流主要来自于南东方向和北东方向.前者可能与昆仑山和芒崖坳陷腹地的古隆起有关;后者可能与中部的砾石梁一带在中生代某些时期隆升形成“陆桥”而接通了来自北东方向阿拉巴斯套的水系有关.在砾石梁一带,中生代的古流格局则非常紊乱,表明其可能具有多个物源区.在阿拉巴斯套与昆仑山之间中生代发育了一个大的沉积坳陷(古泛芒崖坳陷),这个坳陷呈近东西向,坳陷中心在砾石梁与月牙山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19.
页岩气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新领域,资源丰富,属于“持续式”聚集的非常规天然气。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开展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对雪峰山西侧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质页岩的厚度、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矿物组成、深度及烃源岩生烃强度等页岩气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陡山沱组地层对比以及岩相古地理特征,利用页岩气“甜点”的评价体系,指出雪峰山西侧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为桑植—石门复向斜及宜都鹤峰背斜区,可以作为雪峰山西侧地区页岩气的战略突破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