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巴楚隆起井下寒武系发育齐全,划分为 3 统 7 段,自下而上为下统碎屑岩段、白云岩段、下含膏白云岩段,中统盐下碳酸盐岩段、膏盐岩段、上含膏白云岩段与上统纯白云岩段,各段之间电性特征明显。在碎屑岩段获丰富的小壳与藻类化石,详细地讨论了小壳化石的时空分布,确定巴楚隆起井下含小壳化石地层的时代为早寒武世早期,并与地表露头剖面进行了对比,认为碎屑岩段与玉尔吐斯组上部为同时异相关系,盐下碳酸盐岩段对应于沙依里克组,并作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地震层序地层可将寒武系划分为 3 个超层序,分别对应与 3 个统;钻井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 个半超层序、5 个层序。该区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为其它学科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寒武系地层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该文主要通过对岩石地层、测井地层、生物地层、地震地层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SSQ1对应下寒武统,SSQ2对应中寒武统,SSQ3对应上寒武统。其中,巴楚地区3个二级层序发育完整,塔中地区塔参1井为基底隆起高部位,只发育SSQ2和SSQ3。二级层序的形成受控于构造演化的周期性,反映了寒武系3次大的海进—海退,在沉积演化上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寒武世的潮坪—局限台地—蒸发台地、中寒武世的开阔台地—蒸发台地、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
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底部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D5-1井2 782~2 917 m井段确定为东一段地层,其顶界即为馆陶组的底界。通过对馆陶组底部界限的确定和区域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对该区馆陶组底部界限进行了重新厘定,以解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寒武系出露连续,层序界面清楚且沉积现象丰富,是进行华北地台寒武系层序划分的较为典型的剖面之一。在新的寒武系年代地层框架下,依据地层的叠置形式、纵向上的沉积相变化及其内部的旋回特征,将该剖面寒武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从馒头组、毛庄组的"TST+HST"沉积序列转变为"CS+HST"的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序列,反映出从混积潮坪沉积序列向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也意味着华北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台地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重大转变;该剖面芙蓉统内部的竹叶状灰岩与长山组顶部、凤山组第1个三级层序顶部发育的均一石生物丘代表了华北地台寒武系末期"贫乏骨骼的风暴海"以及"随着后生动物辐射,微生物碳酸盐岩也在增加"两大特殊沉积现象较为典型的沉积样式。基于层序地层框架内的沉积相叠加方式和地层记录中旋回特征的描述,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将为探索华北地台在太行山北缘广泛分布的寒武系提供参考实例,也为今后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比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科,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韩江组下段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划分为3个3级层序,即SQ1、SQ2、SQ3.通过井-震划分对比,建立了工区内韩江组下段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在等时格架建立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区发育的3种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受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初始海泛面控制.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震-测井层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一套黑色页岩沉积,是潜在的页岩气储层发育段。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根据自然伽马和声波测井曲线,结合地震资料,开展了该区龙马溪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预测有利页岩气储层发育段的分布。结果表明,龙马溪组可以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和22个测井层序。通过合成记录将测井层序划分结果与地震层序进行对比,并以地震层序框架为约束,开展井间测井层序对比分析,可在该区建立一个3层结构的层序模式,即2个低频超层序、5个中频地震层序和22个高频测井层序。综合分析每口井的伽马测井曲线特征,建立起了该区页岩气储层发育的层序地层模式:伽马曲线表现出升高和降低两种形态,分别解释为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或海退体系域,优质含气页岩主要发育于最大海泛面附近的凝缩层内。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该区有利的页岩气储层主要分布于龙马溪组底部,对应于超层序1或地震层序1的中下段以及测井层序2~5。该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勘探及其他地区页岩气储层的预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露头剖面实测分析为基础,结合岩石薄片、钻测井、全岩碳氧同位素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海相地层划分为6个区域上可对比的三级层序,建立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关系。层序CSQ1相当于下寒武统下部,由牛蹄塘组(或筇竹寺组)构成;层序CSQ2相当于下寒武统中部,由杷榔组(或沧浪铺组)构成;层序CSQ3相当于下寒武统上部,由清虚洞组(或龙王庙组)构成;层序CSQ4相当于中寒武统下部高台组;层序CSQ5相当于中寒武统上部—上寒武统下部,由孔王溪组和耗子沱群(或洗象池群)下部构成;层序CSQ6相当于上寒武统中—上部,由耗子沱群(或洗象池群)中—上部构成,6个三级层序纵向上叠置构成1个完整的寒武系二级层序。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类型,即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的Ⅱ型层序界面和暴露有关的Ⅰ型层序界面,区域上以Ⅱ型层序界面发育为主,仅层序CSQ1的底界面属典型的Ⅰ型层序界面。通过对比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碳酸盐岩全岩碳同位素旋回和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分析揭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三级层序CSQ1—层序CSQ4和层序CSQ6属于全球海平面层序,其可容空间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而层序CSQ5属于主要受控于扬子区西缘构造活动影响的构造层序。层序CSQ1发育于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灯影组剥蚀夷平面之上的碎屑陆棚环境,层序CSQ2—层序CSQ3演变为混积陆棚—碳酸盐岩缓坡环境;中—晚寒武世,受中—上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加积-进积作用的逐渐加强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陆源物质输入减少,层序CSQ4—层序CSQ6演变为典型的局限镶边台地环境。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地区新元古界属于扬子地台东南缘古被动大陆边缘稳定沉积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区新元古代地层(1000~570Ma)的层序地层学、采用廊带式剖面和综合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在稳定浅海相区通过精细的野外露头工作共划分出14个Ⅲ级层序,其中老山崖组(相当于板溪群)4个、渫水河组(相当于莲沱组)2个、东山峰组(相当于江口组)—湘锰组1个、南沱组1个、陡山沱组2个和灯影组4个.识别出7个Ⅰ型层序边界、7个Ⅱ型层序边界和1个淹没不整合面.通过全区(包括汀中洞口地区)的层序地层对比,在Ⅱ组层序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震旦系(800~570Ma)等时地展格架.总结了适合于本区的新元古代露头展序地层学工作方法,在层序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区地层的定位、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埋深大、钻井少的问题,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碳酸盐岩、红褐色泥岩互层发育的特殊岩性组合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该沉积体系中GR泥质含量高低不能反映相对海平面升降,精细沉积相划分是识别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关键。以此为依据,将寒武系划分为3个超层序,7个三级层序,其中中、下寒武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上寒武统发育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发育特征,建立寒武系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巴楚隆起中、下寒武统属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沉积体系,可识别出2种相、5种亚相、19种微相,其中下寒武统以发育局限台地相灰坪、灰云坪、膏云坪、云坪沉积为主,东西沉积存在差异,西部以膏云坪沉积为主,东部主要为云坪沉积,而中寒武统以发育蒸发台地相潮间坪和盐湖沉积为主,巴3井-巴1井一线以西为潮上坪沉积,以东主要为潮间坪和盐湖沉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层序地层理论及研究方法,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观察与测井、地震资料,对鄂西渝东区飞仙关组(T1f)地层开展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层序边界,建立地层格架。结果表明:鄂西渝东区T1f按岩性地层划分为4段,分别为飞一段(T1f1)~飞四段(T1f4),在T1f共识别出2个Ⅲ级层序(SQ1和SQ2)并进一步将飞三段(T1f3)~飞四段(T1f4)地层划分为3个Ⅳ级层序(Ssq1、Ssq2和Ssq3)。重点对飞仙关组Ⅳ级层序进行分析,认为建南地区T1f发生了3期相对海平面升降,形成了3期鲕粒滩,鲕粒滩存在自西向东迁移趋势,层位逐渐抬高,且主要位于高位体系域中的台地边缘相带。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量单井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研究,并在对比前人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及其邻区寒武系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了该层系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其自下而上四分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高台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并对其地层特征及展布进行了分析,指出下寒武统九老洞组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中寒武统高台组为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寒武系各组(群)地层西薄东厚、北薄南厚,整体呈西北薄、东南厚的展布形式。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层序延续时间分析、沉积相划分、地层叠置结构分析,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勾绘了其台地边缘相带的展布,明确了其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可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SQ1—SQ10,下寒武统SQ1—SQ2时期发育缓坡沉积,为Ⅰ型层序; SQ3—SQ5时期发育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均为Ⅱ型层序;中寒武统SQ6时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为Ⅱ型层序;中上寒武统SQ7—SQ10时期发育碳酸盐岩镶边台地,SQ7和SQ9为Ⅰ型层序,SQ8和SQ10为Ⅱ型层序。②研究区SQ3层序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范围广,在柯坪隆起—沙雅隆起一线呈近东西向展布,自沙雅隆起—顺托果勒近南北向展布; SQ4—SQ10台缘相带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台地边缘不断向斜坡—盆地推进,有明显的前积特征; SQ3—SQ10时期台缘高能礁滩相带展布较宽,台缘礁滩相储层面积大。③研究区塔深2井以东呈南北向延伸的台缘相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与寒武系主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覆盖区奥陶纪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缘并在覆盖区主要构造单元钻遇。覆盖区奥陶系包括台地相、斜坡相和槽盆相三大类型;含有冷水型和暖水型牙形石化石及珊瑚、笔石、三叶虫和几丁虫等化石,共划分出57个带或组合。根据多门类化石将盆地奥陶系诸多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界线进行标定;分别对各构造单元内部及全盆地奥陶系各地层单元进行对比;指出盆地内存在相带变化、奥陶系内部地层间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前人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地层、岩相及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等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众多进展。由于寒武系埋藏深度大,钻穿且揭示较完整寒武纪地层的深部钻井数量不超过10口,且这些井在整个盆地稀疏分布,加上三维地震资料数量、覆盖面积和品质的限制,一直以来限制了前人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礁滩体发育特征、礁滩体分布规律和有利储层发育位置等方面研究。以轮南低凸起中部轮深地区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已钻井及区域地层重新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轮深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层序地层关系密切,地层存在典型的台地边缘相进积型层序地层特征。在层序地层框架约束范围内,结合地震相分析,精细刻画了寒武系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区、台缘区和盆地区沉积地层特征,明确了台缘礁滩体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有利储层发育位置。该工作对认识塔里木盆地深层台缘礁滩体储层特征、优选轮深地区深层风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主要含气层位是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划分对比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河流沉积相变快、井网稀、工区大,使用单一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效果不好,研究之初现场存在多种认识方案.采用标志层法(引入煤层作为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厚度法(相邻井地层厚度相当)、层序地层学法、密井网解剖法(从密井网解剖入手,认识地层变化规律,进而推广到稀疏井网)4种方法相互结合、闭合对比,并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只针对砂组)和层面建模进行校验,形成了一套沉积环境复杂地区地层划分对比的综合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统一了地层认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subsurface geology pre-Miocene and Miocene rock units penetrated in the extremely northern offshore Gulf of Suez area. Throughout the pre-Miocene and Miocene, changes in the tectonic patter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 types indicate different magnitudes and tectonic instability. Based on the available seven dry subsurface composite well logs (GS 9-1, Darag 17-1, GS 24-1, X 80-1, GS 56-1, Fina Z 80-1A, and GS78-1 wells) besides dipmeter logs, 39 stratigraphic maps (isopach and facies maps) are constructed to show thickness variations, facies changes, and paleogeology of Jurassic (Massajid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Nubia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Raha, Abu Qada, Wata, Matulla, and Sudr formations), Lower Miocene (Nukhul, Rudeis, and Kareem formations), and Middle Miocene (Belayim, South Gharib, and Zeit formations) times. Moreover, two cross sections are constructed to show thickness and lateral variations in facies changes and tectonics affecting the area at that time. Despite this, the study area has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e seven wells drilled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sidered to be dry or nonproductive.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dry or not productive due to tilting of strata to the SW direction, absence of cap rocks (evaporites and salts) and shale in most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especially in the extremely northern parts), and affecting the area by a large numbers of normal faults due to active and continuous tectonic events on the Gulf of Suez area. These reasons may be aided to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the area to outside and to the adjacent oil fields.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目前对川北—川东地区茅口晚期地层划分及相关地质认识存在不足。基于120口井的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3条野外剖面的实测情况,重新识别了川北—川东地区茅口组与吴家坪组界面,进一步明确了茅口晚期沉积格局。取得以下3点认识:(1)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可以有效识别茅口组上部硅质沉积物和吴家坪组底部泥页岩,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茅口组LHST2段(茅二a亚段—茅三段)尖灭线向东大幅推移至开县附近。(2)构造沉降控制了茅口晚期地层向东减薄和沉积演化。(3)茅口晚期沉积相由碳酸盐岩均斜缓坡相逐渐变为远端变陡缓坡相,最终演化为弱镶边台地相;远端变陡缓坡相控制了茅口组白云岩和硅质沉积物形成,弱镶边台地相控制了茅口组川北台缘带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基准井勘探历程回顾及地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盆地实施的基准井钻探计划甚为成功,取得了6项显著成果:发现一个盐水温泉,发现中国第一个大气田,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产气层,第一次取得盆地基底信息,发现并证实了四川盆地内的第一个大型古隆起(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成功钻成当时中国最深的一口井。其地质效果可以归纳为:①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气找油”的石油“大会战”提供了战场选择的依据;②获得四川盆地内完整的地层剖面并在古生界发现4个产气层(二叠系、奥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为其后寻找大气田提供了方向;③获得的四川盆地基底资料,为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结论认为:一个盆地勘探之初,有计划地钻一些基准井并与地震剖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解释,是全面系统开展区域油气勘探的一套有效方法;20世纪50年代在川中“地台”实施的基准井计划,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战略转移的成功范例,为其后四川盆地近60年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