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先生车库的大火是在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被发现的。住对面三楼的张大爷起来小解时,听楼下养的一只哈巴狗在狂吠,疑有小偷,便探头往窗外张望,见胡先生车库卷帘门四周冒出火光和浓烟,于是跌跌撞撞地叫起了儿子,报了“119”火警。消防车赶来时,卷帘门已烧得变了形,根本打不开。消防战士一边往门上喷水,一边用斧子劈开一道豁口,然后持水枪对准洞口往里喷,这才把火势压了下去。 相似文献
2.
兵的母亲拗不过他,就跟兵的父亲说,你去管管吧。兵的父亲反而安慰兵的母亲说,孩子长这么大,你又不是不知道他的脾气,我说了他就听?孩子大了,还是让他自己做主吧。兵的母亲急了,他才上了二年呀……兵的父亲说,现在不是可以保留学籍嘛…… 相似文献
3.
消防车在公路上急驰,警笛鸣叫声使车辆和行人都让出了一条路。车内,所有的消防队员都表情严肃,队长看着手表上的时针,时间在一分一分地过去。终于看见了浓浓的黑烟。 相似文献
4.
有人找你。大队参谋潘禹拍拍大队长郑海的肩膀,用下巴颏冲窗外点了点。 相似文献
5.
母亲当了大半辈子家属,从未出头露面断过一件大事。这次,我和母亲一起回趟老家,打算把爷爷给我们留下的房子卖了。 相似文献
6.
梅来到平原市消防支队三中队看坤,指导员说,你们俩看场电影吧,坤和梅高高兴兴地来到电影院.刚坐下不久,开演的电铃“叮铃铃’响起。只见坤腾地站起来.向外跑去。梅和不少理众都惊奇的看他,不知咋回事,等了一会儿,坤才回来。梅问他干啥去了,坤红着脸说.我把它当作警铃了,警铃一响,我得登车去教火啊!梅不满地说.你有神经病吧! 相似文献
7.
女老板叫夏菊花,是高万河老兄的娘儿们。他俩结婚不到三个月,就到平原市做生意去了。 相似文献
8.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在一座离家很远的兵营里当兵。我所在的部队是一支驻守偏远县城的基层消防中队,平时我就带着班里的那帮弟兄在高高的训练塔上无数次地攀登着、奔跑着;遇到火警时,我们便登上消防车呼啸着驰向火光冲天的火场,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惟一让我牵肠挂肚的是家乡那个叫晓的女孩儿。 相似文献
9.
马老师是张平的语老师,也是他的班主任。每当上课时,他一脸严肃,对同学们要求很严厉,一到课下,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和同学们一块打篮球、甩老K、下象棋。张平佩服他的另一个原因是,马老师才华横溢,经常发表章,是一个颇有名气的省作协会员。 相似文献
10.
一辆风驰电掣般的黑色奥迪车在公路上飞奔。车内的高市长紧皱眉头,焦急万分。尽管空调散发出嗖嗖的冷气,可他脸上的汗水不时冒出来。平时稳重老练的市长,此时一反常态,不时催促着司机赶路,司机熟练地握着方向盘,拼命地按着喇叭,车箭一般向前射去。 相似文献
11.
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吕忠,是个性急的人。说话像冲锋枪打连发,一张嘴就是嘟嘟嘟;走路,嚓嚓嚓,机关的同志一听脚步声,就知他来了;给首长写讲话,一接受任务就坐下来,刷刷刷时间不长一篇很像样的稿子就拿出来了,就连爱挑刺的王政委,也从来不动一个字。 相似文献
12.
这一阵子忙坏了二中队队长江南,按照总队建设正规化中队的标准,重新维修了营房,建了小作坊,整理了俱乐部,营房的墙裙贴了瓷砖,栽了树,中队营房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3.
“酒鬼”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可算个名人,出名是因为他的“鬼脸”,皮翻肉绽,没有眉毛,眼皮外翻、变形的嘴包不住一口黄牙,通常他的嘴里总是呼出一股酒气。他好喝酒、视酒如命,醉也不归,醉了就在大街上惨嚎,每当这时候,善良的人们总爱摇着头叹息:“唉,可怜啊,要不是那场火……” 相似文献
14.
多少时候,军娃窗前独坐,看日升日沉,看月盈月亏,一个影子总会悄悄爬上心头,许久许久竞挥之不去。这是在清晨、午间、黄昏,这是在他醒时、梦时、休息时…… 相似文献
15.
一入冬,小村家家户户都紧张起来:村西的麦秸垛是不是又要着火了。 相似文献
16.
十六岁那年,我结识了林木匠。林木匠五十开外,阔鼻大脸,身板硬朗,只是抽烟厉害,通常先用纸把烟丝卷成喇叭筒状,装满一个小铁匣子,一开始做功夫就嘴不离烟,边做边抽,边抽边咳,边咳边做。见他实在辛苦,相好的都劝他少抽几口,他却不以为然,他说:“逢人说烟鼓咙胡,一筒抵得酒一壶”。 相似文献
17.
平原市消防四中队战士杜小宝,家住在那个抬头是山、低头见山的山沟沟子里的一个小山村里,那儿没电、缺水、道不通,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0多年,但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的生活仍然是“涛声依旧”,穷得当当响。也正因为穷,本村的姑娘一到适龄年龄就急着往外嫁,外村的姑娘就甭提到该村了。这就使得这个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光棍村”。 相似文献
18.
九娘,即咱这片老城区居委会的治保主任张老太。别看她今年已65岁了,可人精神着呢!而这张老太人也怪着呢,每逢9号、19号、29号准到各家各户检查火烛。街坊四邻都叫她九娘。 相似文献
19.
上午9时许,接到三分厂电话:消防大队检查人员在第二生产车间检查时,发现车间内火灾隐患严重,必须立即整改! 相似文献
20.
《上海消防》专题报道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就是从偶然为之到经常为之到期期为之,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随着杂志主客观条件的进展而逐渐递增的,可以说,在2000年之前,也就是在上个世纪里,本刊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对于专题报道很少组织编写,非不为也,实难为也。那时的专题是以年为计的,一年中能搞一两个专题就很不错了.有好几年连一个专题也没有搞。并不是没有题目,而是人员不济和篇幅有限矣!这种局面只有到了本世纪大容量扩版之后才彻底改观。特别是近两年。每期都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专题报道,而这也成了《上海消防》独占全国消防报刊鳌头的最大特色。并且由此引出了一组组内容深刻、题材重大、影响广泛的灿烂篇章,在全国消防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要反响,这是本刊的骄傲,也是本刊应该坚持的方向。在此25周年纪念之际,谨向读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