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神话溯源:取火者与祖先曾有学者说过,“跟神话发生关联最早、时间最久又最密切的就是宗教。”的确,神话与原始宗教在一定阶段内相伴地发生和发展,当神话开始以自然神、图腾为主人公时,宗教也以自然神、图腾为崇拜对象;当神话转而以祖先神为主要的主人公时,宗教也转而以祖先神为主要的崇拜对象。神话在今天看来既是一种较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远古先民们的意识形态的表征。所以,通过神话我们得以窥视先民们的思想意识、心理活动,而这对于研究“叠合”现象,找出“叠合”现象得以存在的心理因素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先看一则哈尼族的取火神话———《阿扎》。阿扎的阿爸向魔怪取火,被魔怪化成了石头。于是阿扎决心为阿爸完成取火的使命,阿妈为了让阿扎不要牵挂安心取火,吞下了毒药。于是阿扎带着一个宝葫芦和竹片刀踏上征途。火是魔鬼头上的眉心灯,除非摘取时拔下魔鬼头上的金鸡毛,否则就会被追杀。阿扎在其死去父亲的神助下,拿下眉心灯上的火珠,却没有来得及拔下金鸡毛,情急之中吞下火珠。魔鬼把阿扎心中火珠变成一团燃烧的烈火,一路追赶。最后阿扎虽然把火带回家中,自己却被火烧死。从此哈尼族人就把火叫“阿扎”。于是“阿扎”这个原来祖先的名号就被赋予了火神灵。在震...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现在被认为是由古代氐羌民族发展而来的民族有14个,他们分别是: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景颇族、独龙族、阿昌族、土家族和普米族。在这14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今天大多还能找到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相“叠合”的信仰习俗。根据这些民族的民族志记载以及田野调查的一些资料,如果能将“叠合”现象作一些分类、归纳、整理与剖析,进而展示出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的整体面貌,对研究“叠合”现象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叠合”出现的场景根据民族志记载和调查报告显示,可以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相“叠合”的场景分为4类:家中火塘、丧葬(火葬)仪式、节日盛会、人生礼仪。比如摩梭人家祭祖又叫祭锅庄,摩梭语为“括鲁”。有的人家以祭3枚长条石代表祖先神位,有的则祭灶上的铁三脚架,平时祭祖就是祭锅庄,而祭锅庄又是祭火塘神,火塘神与祖先神的化身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这表现了以家中火塘为场景的祭祖与祭火相“叠合”的状况。另外在一些重要的婚庆场景中也可以看到“叠合”的现象。“普米族有祭锅庄石的风俗,且在结婚时显得尤为突出。在宁蒗,普米人订婚时,女方若同意订婚则要用酒肉在锅庄(宗巴拉)上祭一下再吃掉...  相似文献   

3.
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往往同时并存的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居台湾的学者李宗侗先生就通过对古希腊、罗马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比较中,认识到了火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相关性,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中单列一章来探讨这一问题。李先生指出“在上古社会,圣火就等于图腾、等于祖先。在罗马、意大利古代民族对于圣火的祭祀也不过是一种祭祖先的形态,祖先只是图腾的演变,人们要通过圣火上达祖先。”他认为在古代罗马,最早的维持圣火不灭的人就是“火巫”,而最早的“火巫”是由王女来担任,“火巫”最早供奉的火也仅为罗马主所有。在中国汉书地理志中也曾有记载说,齐国有习俗,每家长女不嫁,号称“巫儿”,嫁则于家不利,这也许就是古代中国也曾有“火巫”的间接证据。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李先生发现了不少可以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着火崇拜与祖先崇拜“叠合”现象的证据,如对“室”字的新解,认为古籍当中所说的“太室”、“世室”就是古代祭火的地方,“至”字就是安静的火,下半部就是祭火的台基等等。在不太长的篇幅里,李先生对中国“木主”观念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主”(即木制的祖先牌位)是出于祀火,并推测其俗大约起于夏代。因为在《论语》和《淮南子》当...  相似文献   

4.
火,是人类的基本工具之一,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征服了一个极其强大的自然力和获得了一种征服自然的能力,使人类开始迈上通向文明的阶梯。 然而,在原始社会中各民族对火的获得却远非易事,不是擦根火柴或按一下打火机便能解决的,火的最早来源是雷电,这种靠偶然的机会点燃的火种,作为唯一的火源保留下来,传之后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直到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学会用钻、锯、竹、木及其他器械摩擦引火,如擦竹引火,或者用火石敲击黄铁矿等安全生火技术。即使在那时;保存一个火种使它长久不灭,也比重新点火更容易得到,而这留之易、取之不尽的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又是如此重要和不可缺少,它给人们以温暖,用之加工而成的食物极  相似文献   

5.
陈蔚  戴月  郭宏楠  刘晨 《建筑技艺》2022,(10):26-31
原型是建筑研究的基础话题之一。借助荣格“集体无(潜)意识”文化原型生产理论,对影响藏彝走廊地区住屋主室空间结构深层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本结构和象征寓意非常稳固的“中柱-火塘”结构的共享内核。  相似文献   

6.
火化是文化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火的崇拜和禁忌构成了火文化的主题.火文化中的崇拜与禁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火崇拜是火禁忌的基础,火禁忌是火崇拜的升华,二者同源而异流.火的崇拜最早源于太阳崇拜而后转型于火的功利性的感恩.火,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共同组成了万物之素,火的灵性造福于天地,火的光芒拯救了万物.火,伴随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人类的演变和进步.“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传说以及彝族、克木人、景颇  相似文献   

7.
苗族史诗《铸日造月》中讲到:远古时候,天空落下5把火,从此大地才有了火。彝族史诗《查姆》中说:“独眼睛这代人,用火来御寒,用火来作伴侣,用火来烧东西……生吃树果有生味,热吃树果味道美。人类从此冷暖能分辨,从此生熟能分清。”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火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建立中国农学体系的著名学者王祯,在他的巨著《农书·杂录》中刊发了《法制长生屋》《法制灰泥附》两篇消防技术专论,对天火与人火有了区别于古人的全新认识。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自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县尹6年,后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县尹。他在任职期间,捐俸办学、修桥、补路,教民农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  相似文献   

9.
苗族史诗《铸日造月》中讲到:远古时候,天空落下五把火,从此大地才有了火。彝族史诗《查姆》中说:“独眼睛这代人,用火来御寒,用火来作伴侣,用火来烧东西……生吃树果有生味,热吃树果味道美。人类从此冷暖能分辨,从此生熟能分清。”傈僳族至今盛传:安置火塘时若位置不合会发出。吱吱”的叫声,据说,还有不少人听到过这种叫声;当人们把它移到另一个合适的位置时,这种叫声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0.
所谓科技治火,是把现代高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效、优质、新型的消防产品,并运用到防火和灭火的工作实践中,预防火灾的发生,有效地扑救火灾,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消防工作的整体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彻底根治火患,及时扑灭火灾,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必须依靠高科技成果在消防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消防法律、法规、规章是指:《消防法》和其他法律中涉及消防工作的有关内容;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消防工作的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会市、自治区首府、经济特区所在地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消防工作的地方法规;公安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消防工作的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14.
火在我国自古以来就被奉为神明之源。远古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低下,人类的祖先还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们把因雷电袭击原始森林而引起的火灾,视为“神之物”,顶礼膜拜,以致至今还有许多民族还保留对火神爷的崇拜仪式。如果发生火灾,人们便把它视为火神灵发威造成的。在北方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由于地处寒冷地带对火神更为敬重,把它描绘成蓬发垢脸的老太,谁要得罪了她,谁的家庭就失去了火种,就要受寒冷的惩罚,直到被冻死为止。鄂温克人认为,火的起源来自于神,每户的火种就是他们的祖先。各家各户必须谨慎地保存好火种,即使搬…  相似文献   

15.
火,在我国自古以来就被奉为神明之源.远古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低下,人类的祖先们还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们把因雷电袭击原始森林而引起的火灾,视为“神之物”顶礼膜拜,以致至今有许多民族还保留对火神爷的崇拜仪式.如果发生了火灾,人们便把它归为火神显灵发威所造成.在北方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由于地处寒冷地带,对火神更为敬重,把它描绘成蓬发垢脸的老太,谁要得罪了她,谁的家庭就失去火种,就要受寒冷的惩罚,直到被冻死为止.鄂温克人认为火的起源来自于神,每户的火种就是他们的祖先.各家各户必须谨慎地保存好火种,即使搬迁时也要随身把火种带到新居.否则火种一灭就预示着这一家要断子绝孙,被看作是不吉利.江浙等地至今还保留乔迁新居时用煤炉带火种到新屋(城市亦然)的习俗.汉族在民间祭祀时或者红白喜事,要点着长明灯或长燃蜡烛,这与原始社会不断火种的习俗有关联.鄂温克人每年秋季一到,就要搞祭火活动,家庭主妇担任主祭.祈求火神饶恕自己在过去的一年由于自己不慎所犯下的罪孽或者因为疏忽大意造成失礼之处.祭火仪式  相似文献   

16.
越南中部地区最近发生“土地自燃”现象。专家认为,这一现象是由越战时期美国飞机投掷的磷弹引起的。据此间新闻媒介报道,去年9月底至10月初,越南义安省南坛县南上乡两片面积约100O平方米的土地起火燃烧,烟雾弥漫。当地群众发现,那里的土块被烧得通红。有人把土块冷却后洗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知道,液化石油气灶具的正确点火方法是:划着火柴,将旋钮向里推进,随即旋转到旋钮呈水平状态时开关即全部开足。点火时开关应开至最大,点燃后再根据用火的需要进行调节,调整好火焰大小。这就是“火等气”的点火方法。 有些人不以为然,有时先开开关再点火,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开关打开后。液化气迅速逸出。当它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一遇到明火,就会引起燃烧。下面这个事例足以为戒。有个12岁的女孩,中午自己热饭吃,先打开了开关,第一根火柴没划  相似文献   

18.
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于人最重要的物质,莫过于“水”与“火”缘水而居。水,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催放诗歌之花的甘醇。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到了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揭开《诗经》的封.面,“关关眼鸠,在河之洲”,仍可见远古时代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晰人,不可饮无水,如果有朝一口粮未尽而水已绝,人人都会成为涸辙之鱼;人,也不可居无火,相传隧人氏先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如果不是他老先生先知先觉,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我们今天可能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  相似文献   

19.
历史渊源流长,彝族人民早期就对火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金沙江畔的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地居住的彝族,由于天气寒冷,对火的依赖性地别明显,但对火又不能加以科学的解释,因而对火产生了种种神秘和恐惧的感情.至今,彝族对火塘、锅庄石有着许多忌讳和规矩,就正是这种感情的体现.在彝家山寨,人们围着火塘吃饭,议事、生活、,可以说,火塘是彝族家庭的中心.他们围绕火塘的划分是:一般以靠家堂的一方为上方,意味着祖先的神灵所在.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全都不能坐在火塘的上方,只能坐在火塘的两旁和下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佛塔为对象,从历史的角度.重点地对比分析了佛塔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地域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中原内地和云南本土的不同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从“柱”崇拜到“塔”崇拜的文化嬗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