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苏里格气田低渗透气藏有节流器气井井筒内临界携液参数取值认识不清的问题,建立了有节流器气井气液两相流动压力分布模型,分析了4种临界携液模型的适用性,总结了该区块有节流器气井的临界携液参数沿井深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Turner、Coleman、Peng Zhaomin模型适合判定苏里格气田气井是否积液;有节流器气井临界携液流速随井深增加而持续减小,在节流器位置突降,井底处最小;临界携液流量在节流器上方随井深增加持续降低,在节流器下方持续增高,其最大值位于井口;建议以临界携液流量沿井深分布的积分与井深的比值做为临界携液流量的最终值。该研究对提高临界携液模型应用效果及气井稳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气井井筒携液临界流速和流量的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有水气田的开发,产水气井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准确预测气井的携液临界流量和流速对于气井配产及积液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寻找适合本气田的预测模型外,还要考虑最大携液临界流量在井筒中出现的位置。为此,通过对携液临界流量和携液临界流速沿井筒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携液临界流量与沿井筒分布气井的产液量有关,其变化直接改变了井筒温度和压力分布。产液量较小时,井筒的温度损失较大,压力损失较小,温度变化对携液临界流量的分布起主导因素,而随着产液量的增加,温度损失逐渐减小,而压力损失逐渐增加,压力变化逐渐成为影响携液临界流量分布的主导因素;携液临界流量沿井筒分布曲线出现的拐点,就是压力变化起主导因素到温度变化起主导因素的转折点;产液量较大时,最大携液临界流量往往出现在井底。研究表明,在计算气井携液临界流量时要算出沿井筒每个位置的携液临界流量值,并以较大值作为气井的携液临界流量。  相似文献   

3.
气井开始积液时,井筒内气体的最低流速称为气井携液临界流速,对应的流量称为气井携液临界流量.曳力系数是推导临界流速公式的重要参数,本文引用西南石油学院彭朝阳推导出的临界流速公式进行计算,经过实验验证,此公式更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气井积液情况.根据所引用的临界流速公式,对某气井进行分析表明:在不改变气液的表面张力和天然气相对密度,并同时增大温度和压力的情况下,天然气的压缩系数及气体的密度会发生变化,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气体的临界流速增大,而临界流量随之减小.为了保证该气井能够连续携液生产,将井底的积液完全排出井口,气井在生产过程中的产气量应大于井口的临界流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倾斜气井气液两相分层流假设,考虑润湿性和表面张力对液膜沿井筒内壁周向分布的影响,通过考察气液相界面形状变化对单位管长气液两相系统势能、动能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利用能量最小原理建立了临界条件下的气液相分布计算模型;考虑倾角的影响,建立了相界面摩擦因子计算模型并最终闭合控制方程。研究表明:低持液率流动条件下,相界面形状更容易受到壁面润湿性和表面张力的影响呈现弯曲,管径越小、持液率越小、井斜角越小、气体流速越大、气相密度越大时,相界面弯曲越明显;气井临界携液流速随井斜角的增加呈现非线性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临界携液流速对应的井斜角随井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受气液两相物性的影响。该模型预测临界携液流速与临界压力梯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9%和3.02%,现场倾斜气井积液误判率2.38%,可对倾斜气井积液进行有效判断。图10表3参17  相似文献   

5.
气井积液是产水气藏开发设计和气井生产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对气井流动机理与携液预测还存在争议。从气液两相流的基本流动机理出发,建立了考虑液滴变形和井斜影响下气井井筒的流型、温度、压力与携液综合预测模型,并用实际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直井、斜井和水平井的产水气井井筒温度压力预测,预测误差小于5%;在环雾状流动情况下,井筒内液体以液滴和液膜的形式被完全带出井口,不会出现井筒积液;对常规垂直气井,利用井口数据便能判断气井积液情况,Turner模型计算气井携液临界值较实际值偏大,李闽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偏小,建议采用彭朝阳模型计算气井携液临界值;对斜井和水平井,则需要同时考虑液滴变形和井斜的影响,水平井近水平段携液临界流速和流量明显较垂直井段小,而造斜井段携液临界流速和临界流量随井斜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井斜角为30°~60°之间达到最大值,因此造斜井段是气井积液判断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6.
以Turner模型为代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在预测积液位置和表面张力方面均存在不足,导致积液预测结果与凝析气井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为提高积液预测精度,考虑临界携液流量和表面张力沿井筒的差异分布,取井筒中临界携液流量的最大值作为积液判断标准,并根据不同温度、压力条件计算对应的表面张力。同时,考虑井筒中存在气体、凝析油和地层水三相,建立凝析气井井筒温压耦合计算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改进后的4种临界携液流量模型与原始模型相比,均提高了积液预测精度,其中改进的李闽模型预测精度提高幅度最大,预测精度最高,适合于雅克拉-大涝坝深层凝析气井的积液预测。对现场开展积液判断和排液工艺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井下涡流排液采气是一项新技术,目前缺乏对井筒涡流场临界携液流量的理论研究。根据两相流体动力学理论,对井筒涡流场中的液滴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液滴沿轴向和径向的运动方程,然后通过量级比较,忽略虚拟质量力和Basset力,建立简化的液滴垂向受力平衡方程,推导出涡流场临界携液流速与流量公式。现场实例分析表明:理论计算的涡流场临界携液流量比常规流场的临界携液流量平均降低26.4%;随着螺旋角增大,临界携液流量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使临界携液流量最小的螺旋角。井下涡流排液技术可使临界携液流量大幅降低,有效提高气井携液能力,排除井筒积液。  相似文献   

8.
考虑液滴夹带的气井连续携液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水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气藏压力的降低和含水量的增加,井筒内的气相能量不足以将水携带到地面,导致井底积液,从而影响气井产量,严重时甚至压死气井,造成停产。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流速对判断气井是否积液和优化气井配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液膜携液假设,通过气液两相流受力平衡分析,建立了考虑液滴夹带影响的气井连续携液预测模型。模型引入了基于临界液膜流量和临界气相流速的液滴夹带判据,并采用了考虑液膜雾化与液滴沉积动态过程影响的液滴夹带率计算公式。结合实际气井生产数据,所建立模型与现有的液膜临界流速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气井实际状况更加吻合,可用于气井积液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井筒连续携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己开发的气田中,大多数气藏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水气藏。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出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严重时造成水淹停产。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如何配产以连续携液是十分重要的。以往有学者认为产水气井只要井底不积液则气井就具有能连续携液的能力。本文利用相应的模型公式进行理论计算得到温度、压力对气井连续携液影响规律。同时,对川西气田7口井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天然气井连续携液的规律性认识,即:在产液量较小时,井筒中的压力损失较小,而温度损失较大,温度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口附近;随着产液量的增加,温度损失较小,压力损失较大,压力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底附近。这也说明低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底,而高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口附近。  相似文献   

10.
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向井井筒结构复杂,井筒内气流携液困难。利用定向井模拟实验装置对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进行测试,将实验结果与液滴模型、Belfroid携液模型、液膜模型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携液临界流量值比实验测试值大,Belfroid携液模型计算的携液临界流量值随井筒倾角变化趋势与实验测试结果一致。结合实验测试数据,对Belfroid携液模型中的携液临界流速公式系数进行修正,得到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修正模型。利用修正模型诊断的气藏定向井积液情况,其诊断结果与采取回声仪诊断液面的结果一致,证明定向井携液临界流量修正模型能较好的预测井底积液情况。  相似文献   

11.
气体低速非线性渗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设计的实验方法,测定了气体通过一定束缚水饱和度下的多孔介质中的真实启动压力梯度值,并测定了一系列压力梯度下对应的流量.借助于视渗透率和真实启动压力梯度,来描述气体通过多孔介质时的综合阻力系数,结合雷诺数和综合阻力系数的半对数图的渗流曲线形态和渗流机理,把渗流过程划分为3个渗流阶段,即线性渗流区、过渡区及低速非达西流区,由此得出气体由线性流到过渡流区的临界雷诺数值,得出气体临界雷诺数为1×10-5.为了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绘制了便于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渗透率与临界流速的图版.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地层水平井的产能公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等值渗流阻力法研究了低渗透油藏含启动压力梯度时的普通直井和水平井的产量公式,将水平井三维流场近似分解为近井区域的垂向平面径向流动和远井区域的水平平面径向流动两个部分。计算时引入无量纲启动压力梯度Gr,将渗流阻力归结在一起对公式进行了简化处理,得到一个较简单的产量公式。同时,确定了水驱见效时直井和水平井的技术极限井距的确定方法,分析了水平井段长度、泄油半径和生产压差在不同启动压力梯度下的影响,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预交联凝胶封堵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性研究了预交联凝胶颗粒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封堵性能.通过裂缝岩心流动实验,明确了颗粒的强度、韧性、颗粒粒径与裂缝宽度的匹配关系、颗粒的悬浮性、粘弹性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封堵效率的影响,提出运移临界压力梯度和破裂临界压力梯度的大小是颗粒使深部液流转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提高薄互层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胜利油田纯41块沙河街组沙四段薄互层低渗透油藏为例,从低渗透油田渗流机理出发,分析了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井距偏大、井网与裂缝匹配不佳、没能适时转注、油藏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应用渗流机理、地应力场研究成果,提出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井距确定、井网形式优化、适时增压注水、加强油藏保护等配套开发技术。实施后日产油量、采油速度、日注水量明显提高,含水率、注入压力下降,预测采收率可提高523%。因此,该项配套技术对改善该类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广泛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泡状流向段塞流转化的临界气体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应用奥齐思泽斯基方法和克雷洛夫-路塔斯金方法,分别就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计算,并结合我国油田实际状况给出了克雷洛夫-路塔斯金临界气体流量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16.
介绍音速喷嘴在气体流量计量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实现三相流模拟井气体流量采集与控制的方法.气路控制软件采用VC 6编程实现,运行于Windows9x操作系统下.设计方案已投入使用,运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7.
子洲气田于2007年8月投产,目前主力区块储量已全部动用,未动用区块以富水区为主.为保证气田的长期稳产,进一步扩大储量动用程度,通过气井临界流量评价、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富水区开发技术对策研究,为气田富水区的有效动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限流射孔技术可以改善油井吸汽剖面,最终达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及油井产量的目的。针对配汽嘴内汽液两相流动特点,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对高温、高压下饱和蒸汽汽液两相临界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编制了与已有配汽软件相配套的计算程序,通过实例计算阐述了配汽嘴的工况设计步骤,所提出的配汽嘴的设计方法已成功地应用到河南油田的单井分层配汽工艺中。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井筒中气液同时向上流动时的压力梯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将多相管流分为4个流区,计算每一流区下的压力梯度。用吐哈、江汉等5个油田114口井的实测数据对新方法及其他8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油气比较小的情况下,Beggs-Brill修正法、Mukherjee-Brill法,Orkiszewski法、Hagedorn-Brown法,Aziz法等常  相似文献   

20.
非线性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线性渗流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对于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为了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并且能够为以后的启动压力梯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国内外非线性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其中,分别以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拟启动压力梯度这两种不同定义下的启动压力梯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其确定方法,包括室内的物理模拟直接测量与建立数学模型间接求解等。这为以后研究非常规油藏渗流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为提高油藏采收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