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岩性主要有砂岩,盐岩和泥岩,岩性复杂难以区分,砂层薄,纵横向变化大,而且渗透性砂岩的波阻抗与盐岩的波阻抗大体相当,储层与非储层波阻抗差异小,在砂体预测上存在困难,但是经细致分析研究后仍发现砂岩、盐岩和泥岩的波阻抗值的有细微差别。从潜江凹陷储层的岩石物理特性出发,采用岩性识别技术、地震储层预测,地质与地震相结合,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砂体进行预测研究,明确潜江凹陷潜江组以湖水相对淡化期的滨、浅湖相形成的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为主要储层,砂坝由中心向侧缘逐渐减薄为滩砂、席状砂等。潜江凹陷潜江组砂体分布广,多呈朵状展布。沉积相带和构造背景控制了砂体的类型和规模,地震反演方法是预测砂体展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 ,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 ,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 ,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 ,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 ,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根据潜江凹陷100个油藏和钻测井资料,利用油气藏油气充满度方法研究表明,潜江凹陷潜江组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3.1%至97.6%之间,大部分在50%以上,但总体偏低,平均为49.5%。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潜四段、三段地层中,其中潜四段岩性油藏充满度最高达70%;远离烃源岩层或生烃中心的油藏油气充满度低,低于49.5%。潜江组油藏受成藏动力、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及砂体储层物性等控制,造成油气充满度偏低。  相似文献   

4.
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盐湖体系潜34、潜40等油组在洼陷带发现多个岩性油藏,具备广阔的勘探潜力。分析了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地区的沉积背景和储层特性,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属性分析、正演模拟和地震反演描述总结了储层分布规律。利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进行储层精细标定和识别追踪,预测有利砂体展布区,半干旱期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和油源距离,预测结果与钻井和地质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5.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周返地区处于潜江组砂岩尖灭线附近,是岩性油藏形成的有利地区,是近期挖潜增产的重要目标区。通过综合评价,认为位于研究区东侧水下分流河道末端的指状砂岩体发育区是潜四段岩性油藏滚动勘探的有利区,返Ⅲ断层上升盘是潜三段断层-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精细小层对比和地震振幅属性储层预测是该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方法;水下分流河道末端的砂体物性差,干带范围较宽,在井位部署时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总体属于中孔-低渗或低孔-低渗性储层;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在成岩作用、生烃过程中发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裂缝、(裂缝)-溶蚀孔隙及次生晶间和粒间孔隙,构成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储层的主要油气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7.
潜江凹陷东部斜坡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及西北部,王场东、黄场地区潜江组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发育,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的油井产量较高,尤其是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储层中。经研究认为:东部斜坡仍存在较多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成因的含油砂体,对于井控程度差或尚未钻井的区块,有较大滚动扩边和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潜江凹陷潜江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声波时差法和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震剖面法相结合,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研究发现潜江凹陷剥蚀强度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中部的稳定剥蚀区和西南部的斜坡剥蚀区.  相似文献   

9.
将声波时差法和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震剖面法相结合,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研究发现潜江凹陷剥蚀强度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东北部的强剥蚀区、中部的稳定剥蚀区和西南部的斜坡剥蚀区。  相似文献   

10.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储层是一套裂缝-孔隙型储层。裂缝的生成不仅为油气的产出提供了渗流通道,也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研究区特殊测井资料,建立该区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模版,并根据地震剖面上对裂缝地震响应认识以及正演模拟的验证结果,总结出裂缝地震响应规律-潜34段裂缝地震响应主要表现为反射波能量的变化。据此,建议对潜34段主要选取振幅类属性作为预测裂缝发育段的敏感属性。  相似文献   

11.
以古地貌分析、砂体展布特征为指导,开展了潜江凹陷建新地区多种技术手段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振幅类与波形类属性是该区的敏感性参数,并且通过本地区的岩石物理分析,认为波阻抗也能较好地区分储层;在刻画储层展布形态的同时与构造相叠合落实了多个构造-岩性圈闭,进一步明确该区构造-岩性油藏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盐湖盆地为一封闭的高盐度湖相沉积盆地,其母源物质富含碳酸盐。潜江组沉积环境是一种还原环境。潜四段至潜三段的岩盐为深水浓缩成盐,而潜二段至潜一段的岩盐为常规浅水蒸发成盐。岩盐沉积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藏盖层,其共生岩系还可形成优良的烃源岩层系。另一方面还可形成独特的盐湖沉积体系砂体-盐湖密度流砂体,十分有利于岩性油藏的形成与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薄砂岩储层裂缝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和黄场油田潜江组潜43油组为例,介绍了低渗透砂岩薄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的综合技术,通过岩心观察、地应力分析、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无源地震、生产动态及3DMove裂缝预测软件,摸索和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描述潜江凹陷薄储层裂缝的技术,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潜江凹陷潜江组是含盐系地层,其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对于该区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针对油层组的研究较薄弱。重矿物、碎屑锆石年代和沉积相进行物源和沉积体系研究认为:物源母岩以变质岩为主,次为岩浆岩,少量来自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指示物源来于元古代、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的母岩。ZTR指数从荆门凹陷一永隆河隆起一带向潜江凹陷中部增大;南部存在较为稳定的物源,中部和北部的物源存在迁移的特征。各期均发育三个沉积体系,分别是西部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盐湖沉积体系和淡水一半咸水湖沉积体系,其演化主要表现为三角洲体系与盐湖沉积体系的进与退之间的耦合。三角洲体系扩大时为淡化期,水下分支河道前端易受湖浪改造形成席状砂;三角洲体系扩大时萎缩时为成化期,水下分支河道前端易形成河口坝以及远砂坝沉积。  相似文献   

15.
在孔店—沙四下沉积时期,在东营凹陷的纯化地区发育了以冲积为特点的红色碎屑岩地层,紫红色泥岩与砂岩呈互层分布。砂岩单层厚度薄,砂体侧向叠置,埋深较大,预测难度大;红层储层具有层速度大、密度高、低伽马等特征。研究分析表明,声波阻抗难以有效区分储层与围岩,泊松比与密度的乘积能较好反映砂岩特征,利用叠前弹性反演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预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