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对海藻酸钠进行改性并制备了海藻酸钠基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以下简称聚合物胶束),分析了EDC/NHS改性前后海藻酸钠的红外光谱(FT-IR)、临界胶束浓度(CMC)、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将疏水药物金雀异黄酮包裹...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在不同pH、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下,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对VB2和VC的螯合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对维生素的螯合作用明显.浓度、pH和时间也对其螯合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花青素的生物聚合物基pH响应型智能标签因其制备简单、成本低、环境友好备受研究者关注。该文对石榴汁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进行了研究;以石榴汁为指示剂分别制备了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pH响应标签。石榴汁在不同的pH值下具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石榴汁-壳聚糖响应标签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透光率,对不同的pH值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石榴汁的添加使壳聚糖标签具有极好的紫外线阻隔能力。石榴汁-大豆分离蛋白响应标签的pH响应性优于石榴汁-壳聚糖标签,但其形变能力差,易溶解。添加30%石榴汁的大豆分离蛋白响应标签的表面出现裂痕和气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石榴汁和壳聚糖之间有氢键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石榴汁-壳聚糖标签表明光滑、平整,石榴汁与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鲜虾的保鲜试验表明,这2种pH响应标签具有应用于虾类保鲜的潜力,石榴汁-壳聚糖响应标签具有更加稳定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制备透明质酸-脱氧胆酸两亲性缀合物(HAAD),用于制备胶束并包载模型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体外抗肿瘤性能。通过酰胺反应制备硼酸功能化脱氧胆酸(AD),之后基于硼酸酯键制备具有pH响应性的HAAD并包载DOX,研究胶束的微观形貌、DOX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通过癌细胞(MCF-7)和正常细胞(COS7)对其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进行评价,成功制备HAAD,其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包载DOX,DOX载药量为9.15%。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其具有pH响应的释药行为,在酸性环境下药物释放速率较快。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载药HAAD胶束能被CD44受体过表达的MCF-7细胞有效摄取,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远小于肿瘤细胞,表现出选择性抑制细胞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以葛根黄酮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TPP)为包裹材料,制备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以包埋率为指标筛选壳聚糖颗粒制备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初步分析其性质,同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评价其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为6mg/mL的1mL葛根黄酮溶液,0.6%(m/v)的20mL壳聚糖溶液,0.6%(m/v)的20mLTPP溶液,在此条件下包埋率可达到67.1%。所制备的颗粒的体外释放缓慢且完全,12h时释放率能达到90%,能有效提高葛根黄酮的生物利用率,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制备的葛根黄酮的壳聚糖颗粒较为成功,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根皮素(PT)在水中的溶解性,利用甜菊糖苷(STE)可自组装形成胶束的特点,建立甜菊糖苷-根皮素胶束增溶体系(STE-PT MC).通过体外模拟释放试验,对PT增溶前、后的释放度及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TE对PT产生良好的增溶效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1.03 g STE可将30 mg PT完全溶解于1...  相似文献   

7.
陈晓涵  庞杰 《食品科学》2021,42(12):8-16
以壳聚糖-富里酸微粒子(chitosan-fulvic acid microparticles,CFMPs)为增强剂,制备一系列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水凝胶.CFMPs具有较高的表面位密度和含氧官能团,可诱导KGM与CFMPs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更加致密的网络结构.研究CF...  相似文献   

8.
开发一种pH值响应性羧甲基琼脂糖-聚多巴胺(carboxymethyl agarose-polydopamine,CMA-PDA)水凝胶载体。通过氯乙酸取代法合成了C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CMA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一步通过冷凝方法制备CMA-PDA水凝胶,系统研究CMA-PDA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和质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DA的加入提高了水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和黏弹性。以阿霉素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在pH 2.0、6.2、6.8、7.4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表明其具有较好的pH值响应性,pH 2.0条件下的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同时以L929细胞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表明其无明显细胞毒性。这项研究证明了CMA-PDA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pH值响应性和缓释性能,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活性物质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9.
琥珀酰化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pH敏感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H敏感型智能凝胶薄膜作为一种活性成分控释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天然产物壳聚糖的琥珀酰化改性,制备琥珀酰化壳聚糖膜,研究了不同酰化度琥珀酰化壳聚糖膜的溶胀动力学、pH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琥珀酰化壳聚糖膜具有pH敏感性.其敏感行为表现为:随着溶液pH的逐渐增大,其发生的溶胀程度逐渐增大.在pH小于8的缓冲溶液中,发生溶胀程度较小;在pH大于8的缓冲溶液中,发生的溶胀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pH敏感型智能凝胶薄膜作为一种活性成分控释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天然产物壳聚糖的琥珀酰化改性,制备琥珀酰化壳聚糖膜,研究了不同酰化度琥珀酰化壳聚糖膜的溶胀动力学、pH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琥珀酰化壳聚糖膜具有pH敏感性。其敏感行为表现为:随着溶液pH的逐渐增大,其发生的溶胀程度逐渐增大。在pH小于8的缓冲溶液中,发生溶胀程度较小;在pH大于8的缓冲溶液中,发生的溶胀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为原材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纳米壳聚糖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菌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质量浓度0.76 mg/mL,三聚磷酸钠质量浓度0.77 mg/mL,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体积比4.11∶1,壳聚糖溶液pH值50。纳米壳聚糖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理论预测值分别为122.3 nm和+23.43 mV。验证性实验表明,纳米壳聚糖的粒径为119.2 nm,Zeta电位为+22.8 mV,与理论值偏差分别为2.53%、2.69%,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当纳米壳聚糖质量浓度达到0.6 mg/mL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该制备工艺为高性能纳米壳聚糖粒子的制备及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龙门  冯超  李永佳  汪旭海  蔡华珍  詹歌 《食品科学》2019,40(16):242-248
以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为交联剂,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茶树精油-壳聚糖(chitosan,CS)微胶囊,研究茶树精油微胶囊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并分析茶树精油微胶囊在不同食品模拟体系中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茶树精油添加量和CS与TPP质量比对微胶囊粒径和茶树精油包埋率有显著影响,通过优化得到CS与TPP质量比5.3∶1、茶树精油添加量11.30 mg/mL时,茶树精油微胶囊的粒径最小为(0.74±0.03)μm,包埋率最大为(53.15±0.32)%。该条件下微胶囊的粒径范围在0.2~2.3 μm之间,且呈正态分布;并且可以明显提高茶树精油的稳定性,表现为与茶树精油相比,茶树精油微胶囊在0~15 d时,有更稳定的体外杀菌性和抗氧化性。另外,茶树精油微胶囊在不同的食品模拟体系中均能快速释放,并在30 min后逐渐稳定。说明该工艺可以用于对茶树精油的微囊化包埋,从而提高茶树精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抗菌纤维素/壳聚糖衍生物复合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纤维素活化后经NaOH-尿素-硫脲体系溶解,添加抗菌剂共混制膜,研究共混膜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及抗菌性等,结果表明:当水溶性甲壳素含量达15%或O-羧甲基壳聚糖含量达30%时,两者与纤维素均有较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相对较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性.纤维素/O-羧甲基壳聚糖共混膜的综合效果优于纤维素/水溶性甲壳素共混膜.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利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chitosan,CMCS),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纳米复合物,以粒径、电位、包封率和多分散系数(PDI)等为指标优化了Zein/CMCS-CUR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条件。当Zein/CMCS与CUR的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复合物粒径较小(95.37 nm),其Zeta电位为-21.70 mV,包封率和负载量分别为96.63%和4.5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CMCS和CUR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纳米复合物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组装该纳米复合物的驱动力。姜黄素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CMCS复合物中,Zein/CMCS-CUR纳米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体外抗氧化和消化实验表明经纳米复合物包载后姜黄素仍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明显缓释特性。该研究可以为姜黄素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膜材,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红曲红色素纳米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红曲红色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参数为胆固醇:卵磷脂(w/w)比例1:4,红曲红色素与卵磷脂(w/w)比例0.04:1,温度40℃,缓冲液pH值6.8,该条件下包封率可达40.82%,载药量达66.53%。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红曲红色素以脂质体形式在人工胃液或肠液存在时,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将纤维素纳米纤丝(CNF)和海藻酸钠(SA)共混,然后在CaCl2的交联作用下,制得具有pH响应性的CNF/SA水凝胶,并通过物理包裹的方式将阿司匹林(ASP)、CNF和SA三者混合均匀后,在CaCl2的交联作用下制得ASP/CNF/SA载药水凝胶,研究ASP在不同pH值环境中的缓释行为。结果表明,ASP/CNF/SA载药水凝胶的载药量为194 mg/g,包封率达49.9%,且药物分子和水凝胶都保持了很好的热稳定性。ASP/CNF/SA载药水凝胶的药物释放具有pH响应性,药物分子的释放速率随着环境pH值的升高而加快。在p H值为1.5~11.0的缓释条件下,药物的释放行为均为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刺槐豆胶和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采用交联法制备BSA-刺槐豆胶-壳聚糖缓释纳米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戊二醛浓度、载体与BSA质量比、水相:油相体积比及交联时间对纳米微球制备的影响,对纳米微球进行红外光谱、热重、元素分析、动态光散射及形貌等表征,并测定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球最佳制备工艺为:戊二醛浓度1.25%,载体与BSA比为20∶1,水相与油相比6∶1,交联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纳米微球包封率为62.32%±0.39%,载药量3.45%±1.43%。形貌分析表明,纳米微球尺寸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为80nm。纳米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在模拟小肠中释放最快,胃中次之,大肠中最慢。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硒蛋白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6%(w/v)、CaCl2浓度2%(w/v)以及包埋操作温度49 ℃,此时硒蛋白包埋率可达87.4%。表征测试证实了海藻酸钠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硒蛋白,硒蛋白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48.1±60.2) μm,且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8.9%,而模拟肠液体系中13 h后累计释放达88.2%,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保护硒蛋白、提高稳定性和缓释性。本研究相关结论有望为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纳米乳液系统实现了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运输、传递,解决了营养物质不稳定、易氧化、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本实验以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hosphate,TPP)作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壳聚糖(Theaflavin-3’-gallate-Chitosan,TF2B-CS)纳米乳液,所制得乳液粒径为(241.31±6.92)nm,Zeta电位为(13.36±1.03)mV,包埋率为80.34%。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研究TF2B-CS纳米乳液的消化规律,对其进行粒径、Zeta电位和微观结构检测,并考察TF2B在小肠消化阶段的生物利用率。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胃阶段粒径显著高于原始乳液,各阶段Zeta电位均小于原始乳液;经过口腔-胃-小肠三阶段体外模拟消化后的TF2B生物利用率为9.71%。研究通过制备纳米乳液作为递送TF2B的良好体系,有效地发挥TF2B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优化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软胶囊内容物中添加白蜂蜡对维生素D3的含量影响。方法设计方案,白蜂蜡比例分别为0%和1.5%,在考察3个月后分别检测不同方案中维生素D3的含量,找出添加白蜂蜡对维生素D3含量的影响关系。结果配方中不添加白蜂蜡时,加速3个月后维生素D3含量降幅仅4.7%。白蜂蜡添加比例为1.5%时,加速3个月后维生素D3含量降幅为73.4%。结论添加白蜂蜡会导致软胶囊内容物中的维生素D3含量降解。故在设计产品配方时,应留意避免这2种成分同时使用,以免发生配伍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