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兰州填挖改造与梁峁的大厚度Ⅳ级(很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建设场地的勘察资料,就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评价、地基湿陷可能性以及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了一些指导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原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6,(7):67-69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依托西宝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段的总湿陷量为234~325.5 mm,此时黄土并没有产生自重湿陷,试验段所在场地主要是非自重湿陷场地和黄土湿陷场地,湿陷厚度为4 m,湿陷等级为Ⅱ级。试验段地层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对改善地层承载力、消除黄土湿陷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后黄土的湿陷性消除。  相似文献   

7.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相似文献   

8.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各类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尤其对轻型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厚度提出了探讨性,着重阐述了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著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通过分析,建议把连续5d的平均湿陷量不大于2m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的停止注水标准;采用建议的停水标准,缩短了该建设项目的工期、节省了费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处理后,在处理范围内土的干密度增大,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渗透性减小,湿陷性消除,利用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作为建筑物地基的持力层,对建筑物安全与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中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和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与整片处理的作用,并阐述了几种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效果。近些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建筑的发展,地基处理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些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状况,当能确定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浸水湿陷时,可以以防水措施为主设计地基基础,选用合理的地基基础型式和地基处理深度。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分析,阐述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冷却塔地基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电厂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给予介绍,提出对大型冷却塔,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或换填地基比桩基更有利,当湿陷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较优,当湿陷土层厚度小于10m时,采用强夯消除湿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黄土湿陷的机理,对黄土的湿陷性进行了评价,详细地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越来越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手段,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桂芳 《山西建筑》2011,37(6):59-60
根据建筑的类别、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等级,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并论述了各种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适用范围及处理效果等,从而为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型论证及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任茶仙  张百礼 《山西建筑》2012,38(13):81-83
以某高层住宅楼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本原理,并用此原理对本工程进行了设计,设计结果和质量检测表明:消除了其部分湿陷量,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较高,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湿陷性黄土地区某粮食储备库发生墙体裂缝事故,通过对墙体裂缝的初判、对建筑物沉降的观测及探井试验,分析了导致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为湿陷。然后采取了相应的地基加固方案,抑制住了建筑物的下沉,墙体裂缝不再发展。  相似文献   

17.
To study the settling characteristics of Ili loess, a field immersion test was implemented on thick collapsible loess with seepage holes to speed up the collapse. The loess at the test site belongs to the Q3eol stratum and had a thickness of 30?m. The on-site settlement, 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and other observations, such as surface cracks and dolinas,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li loess is a typically collapsible eolian soil with a large thickness, strong water sensitivity, low anti-erosion capability, and strong self-weight collapsibility. The collapsibility of the Ili loess was basically eliminated by the field immersion test. One primary reason was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numerous trellis por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milar tests, a much higher settling rate and self-weight collapsible settlement were observed.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for Ili loess is 1.64, which is calculated as the measured self-weight collapsible settlement divided by the calculated value. It is a key parameter for evaluating the loess collapsibility in the area. A four-stage settling trend was characterized; it is distinguishable from other regular five-stage model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pre-immersion method with seepage hol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for the Ili loes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刘仁旺 《山西建筑》2010,36(18):93-94
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对基础病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办法,对处理黄土湿陷对基础影响的工程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不良软弱地基的加固和处理,以避免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