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25I标记重组MIF在炎症模型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评价125I-rMIF(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ecombinant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Factor ,rMIF)在炎症显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了125I-rMIF的稳定性、特异性及在炎症模型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25I-rMIF的标记率为96.5%,室温下48 h内其生物学性质稳定.体内生物学分布研究显示,125I-rMIF主要由肝脏和肾脏代谢,血液清除较快.尾静脉注射125I-rMIF 0.5、1、6、24 h后,炎症肢体(靶)与对侧健肢(非靶)的放射性摄取比(T/NT)分别为1.42、1.35、2.18和2.05.以上结果表明,125I-rMIF具有在活体内炎症定位导向能力,但在早期优越性不明显,6 h后效果较佳,因此对隐匿性或亚急性炎症病灶的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建立125I标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小鼠尾静脉注射125I- rhTPO后的体内分布及药动学特征。方法: Iodogen法制备125I- rhTPO,经Sephadex-G25凝胶柱分离纯化,纸层析法检测放化纯度。按1g.kg-1剂量经尾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检测血浆中的放射性变化,并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同时于各时间点观察125I- rhTPO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和结论: 制备的125I- rhTPO标记率为96.25%,放化纯度95.85%。尾静脉注射125I- rhTPO 1g.kg-1在小鼠体内可以二室模型拟合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T1/2为0.30h,T1/2为6.20h。125I- rhTPO在小鼠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部分可经肝胆系统代谢。在各骨组织中以富含骨髓细胞的胸骨放射性计数最高,股骨次之,而乏骨髓的胫骨放射性计数最低,提示骨髓是TPO作用的靶组织。 相似文献
3.
4.
125I标记紫杉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采用改良的氯胺T法,先用稳定的NaI与紫杉醇作用,再以放射性Na125I标记紫杉醇(paclitaxel),建立了125I标记紫杉醇的方法。采用纸层析及HPLC测定标记产物的标记率、纯化后放射化学纯度,采用纸层析测定标记产物在不同温度、储存溶剂条件下的体外稳定性,红外光谱鉴定产物。改良Ch-T法所得标记产物的标记率与硝酸氧化法和传统氯胺T法相比较。结果显示,采用改良氯胺T法标记率约63.1%±5.7%,放射化学纯度约96.3%±1.3%;标记物储存于4℃生理盐水或乙醇储存体系中24h、120h,放化纯度分别>95%和约90%;在血浆中稳定性也较好,在4℃ 、37℃放置24h,放化纯度分别为92.3%±0.4%、89.5%±0.6% 。以上结果表明,改良氯胺T法标记紫杉醇方法简便,标记率高,标记产物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放射性示踪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125I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在荷人结肠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及γ显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Iodogen法对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GAHG)进行125I标记,评价其体外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观察125I-GAHG在荷HT-29人结肠癌裸鼠中的生物分布和γ显像,探讨肿瘤细胞分泌的IgG作为靶点进行肿瘤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的可能性。结果显示,125I-GAHG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其血液清除符合二室模型,T1/2α和T1/2β分别为1.19 h和43.99 h。尾静脉给药后,与125I标记的正常羊IgG(125I-GIgG)对照相比,125I-GAHG具有更加明显的肿瘤摄取。瘤体内给药显示125I-GAHG在肿瘤部位具有良好的滞留。在静脉注射后72 h,肿瘤摄取达到最大,为6.71 ± 2.19 %ID/g。靶组织与非靶肿瘤放射性比值(T/NT)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上述结果表明,肿瘤分泌的IgG为肿瘤放射免疫显像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 Iodogen法标记了西夫韦肽(sifuvirtide),并用S-100 HR凝胶柱分离纯化标记物。125I-sifuvirtide放化纯度>99.0%,比活为3.9 GBq•g-1;标记后的蛋白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三氯醋酸(TCA)沉淀法测定125I-sifuvirtide在生物样品中含量,血浆中125I-sifuvirtide 的放射性活度为286.5-26125.5 Bq•mL-1时,线性为0.9998±0.0005,回收率为72.3%±6.9%。猕猴静脉和皮下推注125I-sifuvirtide后,血浆TCA酸沉放射性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皮下给药后平均消除半衰期为95.83 h,达峰时间平均为3.35 h,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5.2%。 相似文献
9.
土壤碘环境地球化学迁移的125I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25I示踪技术,在模拟条件下,通过淋溶实验和青菜吸收碘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土壤碘的环境地球化学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土壤碘转移的定量模式。结果表明,土壤碘(125I)的迁移、挥发和被淋溶的数量与土壤质地有关,淋溶液的酸碱度对土壤碘的流失有显著影响;青菜根系能很快吸收土壤中的125I,并转运至茎叶部分,青菜各部分对125I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根、茎、叶柄和叶,土壤保存的碘含量越高,越有利于作物对碘的吸收。这些结果为提高作物吸收碘的效率,进而开辟生产化防治碘缺乏病(IDD)的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和亚磷酸为原料合成了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甲撑膦酸(DOTMP),并对其进行了177Lu标记;观察了177Lu-DOTMP在骨转移癌模型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并对日本大耳白兔进行显像。荷瘤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结果显示:177Lu-DOTMP可以选择性地在骨组织吸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而且在血中清除较快,在其它脏器只有少量的摄取。日本大耳兔显像结果显示:177Lu-DOTMP主要聚集于膀胱组织,即177Lu-DOTMP主要通过肾排泄;注射后22 h 骨骼放射性摄取明显,46 h骨骼中放射性积聚更多。以上结果表明,177Lu-DOTMP具有良好的骨靶向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及人丙种球蛋白(HIG)在炎症模型鼠体内生物分布的对比性研究,比较两种炎症显像剂在炎症模型鼠体内生物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McAb和HIG在肝、脾和骨髓均浓聚较高放射性,但McAb组浓聚量明显高于HIG组,差异显著(P<0.01) ;McAb组肺、胃肠及肌肉的放射性明显低于HIG组;McAb组外周血放射性明显低于HIG组,且消退迅速;两组肾脏均有较高放射性浓聚。注射抗体后6h及9h,两组炎症肢体(靶)与对侧健肢(非靶)的%ID值的比值(T/NT)差异不显著,但24h McAb组T/NT明显高于HIG组,差异显著(P<0.05)。McAb可使炎症肢体炎症部位明显显影,但早期优越性并不比HIG明显,延迟显像时McAb比HIG优越;McAb对肺、胃肠及肌肉部位的炎症病灶显像较HGI优越。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ING4基因(Ad-hING4)联合~(125)I粒子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抑癌增效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将本室构建的Ad-hING4腺病毒感染QBI-293A细胞,扩增后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建立25只裸鼠胰腺癌PANC-1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成PBS对照组、空病毒Ad组、~(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组、Ad-hING4基因治疗组、~(125)I粒子和Ad-hING4联合治疗组,进行抑瘤治疗实验;此后每5天测量1次肿瘤体积,20天后处死,计算抑瘤率和金氏q值.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并进行凋亡细胞计数(AI);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微血管密度(MVD)、生存素SurvⅣin和活化的Caspase-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 ~(125)I粒子组、Ad-hING4组、联合治疗组抑瘤率分别达到34.19%(P<0.01)、31.50%(P<0.01)、67.15%(P<0.01),联合治疗组抑瘤率明显高于~(125)I粒子和Ad-hING4治疗组(P<0.01);病理切片检查显示近粒子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远离粒子处可见存活肿瘤细胞;三个治疗组凋亡指数(AI)、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PBS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125)I粒子和Ad-hING4治疗组(P<0.01);三个治疗组MVD值、SurvⅣin阳性细胞明显低于PBS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125)I粒子和Ad-hING4治疗组(P<0.01);Ad组与PBS组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125)I粒子、Ad-hING4可显著抑制裸鼠PANC-1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两者联用具有抑癌增效的协同作用,Ad-hING4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放疗增敏剂;其抑瘤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SurvⅣin和上调Caspase3的表达,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