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概要介绍了驱油物理模型装配装置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步骤,这一装置的使用,使制造人工模型的手段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3.
平面径向流岩心驱油实验装置与各种管式物理模型驱油实验装置相比,更接近油田开发实际,经过3a攻关,完成了国内第一套高压平面经向流岩心驱油实验装置的研制,经性能测试和驱油实验证实,全流程在承压16MPa条件下不参不漏,各项技术指标满足室内水驱及一次采油驱油实验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含盐油藏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目前国内通过的聚丙烯酰胺干粉制备工艺中,聚合物分子量的降低率达50%以上,采用分子量较高的低水解度水溶胶型丙烯酰胺配制聚合物驱油剂并使用聚保物稳定剂,可以将高含盐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提高一倍以上,并使聚合物在抗盐性能,热稳定性能及抗机械剪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为在高含盐地层中使用聚丙烯酰胺驱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驱产出水回注驱油效果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收集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工业试验区中的两口井的产出水,利用它在非均质人造油层物理模型上进行产出水驱油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出水回洲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可行的,为聚合物产出水的再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能否提高驱油效率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相距只有30m的检查水驱效果的北1-6-检27井与检查聚合物驱效果的1-6-检26井驱替效果的对比分析,认为聚合物驱只是改变了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了驱油效果。但是,由于聚合物并不能降低表面张力,因此,从道理上讲也不能减少油膜损失或者说提高驱油效率。与水驱相比,虽然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是驱油效率的提高,在岩心分析中表现出来的是将中水洗变为强水洗,基于两口井中小层驱油效率最高值的一致性,可以推论如果继续水驱,那么将中水洗逐渐变为强水洗也是完全可能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这是因为驱油效率定义本身并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确切地说聚合物驱可以提高波及效率,但不能认为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分子量对聚合物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人工均质岩芯和变异系数0.72的二维纵向非均质岩芯上,用3种分子量(550万、1100万、1800万)的聚合物溶液在等浓度(1000mg/l)和等粘度(11.02s-1、45℃下34.5mPas左右)两种条件下进行了驱油实验。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均质和非均质岩芯上的驱油效率在等浓度驱替条件下有大幅度升高,在等粘度驱替条件下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在大庆油田,选用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驱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用驱油效率实验优选矿场应用的聚合物分子量及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在人造岩心上进行较系统的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分子量越高,或浓度越大,溶液的增粘性就越强,驱油效率也越高;(2)当分子量和溶液粘度相同时,驱油效率随残余阻力系数的增加而提高;(3)当注入溶液的孔隙体积一样时,每吨聚合物的增油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以岩心做的驱油效率实验为基础,用简便方法优选出适合河南油田的聚合物分子量为1430万,用量主320 相似文献
9.
10.
模拟克拉玛油田试验区块的地层条件(油层温度、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选用长600mm,内径52mm岩心进行物理模型实验,脱水原油与地层水分别用2台计量泵同时注入,解决了油水分层混合不匀的问题,模拟地层条件,直接加入激活剂厌氧培养,此过程中不加入空气,进行内源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在3种内源激活配方中,评选出适用于试验区块的激活配方W6-3。试验证明此激活剂配方较常规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11.8%。 相似文献
11.
三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了三元复合驱纵向非均质油藏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上布置了压差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探针,测量了三元复合驱的开采效果、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变化,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提高波及效率与驱油效率的宏观渗流机理。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三元复合剂在油藏内的吸附、滞留、乳化等作用下使阻力增大、压力上升及流动转向。在平面上,三元复合剂从主流线流向两侧非主流线的剩余油区,驱替出剩余油,提高了平面上的宏观波及范围;在纵向上,三元复合剂从高渗透层内流向中低渗透层,提高了纵向波及范围。在三元复合剂的协同作用下,不仅驱替出高渗透层及主流线上的残余油,而且驱替出中低渗透层、非主流线上的剩余油。因此,三元复合驱可以提高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宏观渗流机理的三维油藏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复杂驱动体系三维物理模拟系统研究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宏观渗流机理。用模型上布置的压差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探针,测量了聚合物驱的开采效果、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变化。对于三维物理模型,聚合物在油藏内的吸附、滞留等作用使流动阻力增大、油藏压力上升、液流转向。聚合物从主流线流向两侧的剩余油区,不仅驱替出主流线上的剩余油,而且通过提高波及范围驱替出两侧剩余油区内的剩余油,在油藏内形成一个从主流线向两侧扩展的油墙,提高了宏观波及体积。三维物理模拟研究动态饱和度场和压力场,能够更好地描述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驱油机理。图8参13 相似文献
13.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压力维持困难和汽窜导致热效率下降等问题,开展了蒸汽泡沫调驱物理模拟实验.根据吉林油田扶北3区块的地质特点,设计了非均质双管并联驱替模型,将不同调驱方式下的驱油效率和分流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蒸汽混注泡沫调驱的过程中,注入发泡剂或泡沫能在一定程度上封堵高渗透管,启动低渗透管内的剩余油,其驱油效果好于其他驱替方式;蒸汽混注高温气体调驱的驱油效果略好于蒸汽驱,仅提高采收率约1% ~ 3%.此外,泡沫对双管模型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分流,使高渗透管和低渗透管的产液量趋于均匀,表明泡沫驱符合非均质地层的驱替要求.综合比较认为蒸汽混注混合气泡沫调驱适用于扶北3区块,其综合驱油效率可达54.8%,比单纯蒸汽驱提高30.7%. 相似文献
14.
沈阳油田静35块浅层高凝油油藏于1995年投入开发,目前开发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层温度仅高出原油析蜡温度2-4℃,原油在采出过程中由于脱气造成油层内析蜡堵塞渗流通道,导致全块开发形势十分被动。本文主要针对区块当前的开发现状,从室内实验、开发实践入手,明确了以维持该块长期开发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保持地层温度高于原油析蜡温度及使地层压力尤其是近井地带压力高于或保持在饱和压力附近。为满足上述两项必要条件而开展了热水加溶剂的物模实验,其研究成果对静35块的全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同类油田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稠油注水开发的海1块储层特征、原油物性和注入水性进行室内配方筛选,并对成胶性能各种影响因素程度进行评价,筛选出了稠油注水的调驱体系。运用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理论和经验公式,结合现场动静态资料,对调驱措施效果、开发水井改善情况、注水利用率及提高采收率等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调驱后水驱动用程度和水驱采收率均得到了提高,为油田转换开发方式、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河南油田稠油水驱油藏具有"浅、薄、稠"的特点,油层连通性较好,非均质性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含水上升快,为提高采收率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通过配方实验和物模实验,研制了适合河南油田稠油水驱油藏地层条件的强化泡沫驱油体系,通过合注分采情况下对10倍和20倍级差岩心驱油实验,采出程度提高了30.2%和24.7%,证实复合泡沫调驱体系具有较好的调剖、驱油效果。研制的氮气泡沫调驱体系在古城和王集油田进行了3口井的矿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梁家楼浊积油藏剩余油研究模式及开发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梁家楼远岸浊积油藏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其沉积模型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渗流理论,建立了该浊积油藏的渗流模型,由此总结出了该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特征。结果表明,该油藏特高含水期同样蕴藏着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潜力,其剩余油控制因素为静态遮挡与动态水势,富集区主要分布于正韵律油层的顶部、正向微构造区、物性相变带及井间势平衡滞流区等;据剩余油分布形式、富集程度及现实开发技术等,以水平井、不稳定注水、化堵调剖等为技术手段而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的系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与可采储量。对梁家楼油田浊积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拓展了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挖潜方向,并对进一步改善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及经济效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裂缝性渗透砂岩油层中的构造裂缝对驱油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理想手段是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水驱替实验。采用该技术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进行了单模型和组合模型的水驱油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类型裂缝的渗流现象不同,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在水驱油过程中,不存在裂缝的模型,注入水沿多条路线向出口端比较均匀地推进;较粗(30μm以上)且延伸较长的裂缝,油、水在裂缝中的渗流速度很快;粗但延伸较短的裂缝在水驱油过程中不起特殊作用;孔隙级别的裂缝无论长短,对水驱油过程都没有不利影响,反而可以改善渗透性;完全被充填的裂缝对油、水渗流起隔挡作用;裂缝方向垂直于流线,对渗流有一定影响。多油层合注合采时,渗透性越好的层驱油效果越好,渗透性越差的层驱油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吉林扶余油田某水驱区块在注水中后期地层可能存在次生水体和高渗通道的情况,利用三维高压比例模型,进行了水驱后转蒸汽驱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水驱正韵律油藏的下部存在着因高含水饱和度导致的高水相渗透率通道。在转注蒸汽后,蒸汽首先沿着该通道进入油层。随着累积注汽量增大,蒸汽逐渐向油层中上部波及,最终可以实现油层纵向上的均匀波及。这不仅可以在水驱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还能有效降低综合含水率。同时,为研究单一薄层油藏采用水平井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的不同井网蒸汽驱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薄层蒸汽驱,水平井注汽井的开采效果要优于垂直注汽井,但也存在水平段吸汽不均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2016,45(12):1519
采用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型烷醇酰胺(6501)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组成二元复合驱体系,利用旋转滴法测定了该二元复合驱体系的耐温、抗盐、抗二价离子等性能,通过人造岩心物模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分别评价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0.1%(w)HPAM+0.3%(w)6501二元复合驱体系在40~80℃、矿化度1 000~13 000 mg/L、Ca~(2+)含量50~350 mg/L范围内的油水界面张力在10~(-3)~10~(-2) m N/m间保持稳定;人造岩心物模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结果均显示,水驱后注入聚合物驱或二元复合驱时,二元复合驱体系较单独的聚合物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