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变电站的大量采用封闭式组合电器设备(GIS),罐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近年来得到大量广泛的应用,作为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和限制电力系统过电压的重要保护设备,其设计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运行检测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中。介绍了一起110 kV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内置避雷器的故障诊断,通过解体检查,证实了避雷器故障系由绝缘支撑杆缺陷导致电阻片劣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10kV GIS用金属外壳氧化物避雷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介绍了与全封闭组合电器进行配套的 1 1 0 k V GIS用金属外壳氧化物避雷器的结构特点 ,并主要针对设计中壳体机械强度 ,内部电场强度计算 ,氧化锌电阻片性能参数等进行讨论、确定。实践证明该产品体积小 ,结构紧凑 ,保护特性好  相似文献   

3.
风电场35 kV集电线路所用的线路避雷器由于其能量吸收能力有限,在雷电流幅值较大时其MOA电阻片存在热崩溃的可能,严重威胁着集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抑制.本研究以某风电场35 kV集电线路雷击过程为研究对象,并采用ATP-EMTP软件搭建暂态仿真模型,提出一种新的风电场集电线路用35 kV混合电阻片线路避雷器,该避雷器采用氧化锌电阻片与碳化硅电阻片相互交替组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氧化锌电阻片动作快、碳化硅电阻片通流容量大的特点,形成兼顾两种电阻片优点的新的避雷器,仿真结果表明新的避雷器能最大程度避免因雷击而导致的线路跳闸和能量吸收能力有限而导致的热崩溃问题.研究结果对于风电场35 kV集电线路的防雷设计、运维和设备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750 kV高原型交流系统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西北地区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高原地区运行特点,在瓷套式设计、均压措施、老化特性、压力释放、密封结构及抗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采用了均压环和内部并联均压环两种方式,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在10%以内。采取了双面压力释放结构和增大防爆片的面积、降低压力释放强度和改进瓷套设计等,避雷器具有良好的压力释放装置,使避雷器在故障时能快速、准确的动作,大电流压力释放达到50kA,小电流压力释放能力800A。避雷器通过了正弦共振拍波地震烈度为8度的抗震验证。采用控制密封圈压缩量和增涂密封胶等措施,保证避雷器有良好的密封结构。已生产了200多台避雷器,在西北电网正常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330kV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结构特点,并对避雷器的运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10 kV配网类避雷器在我国配网过电压保护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于GB/T 11032-2010(IEC 60099-4:2009 MOD)标准的要求,我国10 kV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产品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网、南网对重负载配电避雷器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以及IEC 60099-4:2014、新修订...  相似文献   

7.
雷电击中配电线路后,沿线路入侵的雷电浪涌十分容易造成配变低压侧设备的损坏,安装避雷器能够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为了有效的提高避雷器的防雷效率,有必要分析其对线路终端设备雷击暂态特性的影响。利用EMTP软件搭建完整的安装柱上变压器的配电系统模型,分析避雷器接地电阻、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间距及敷设避雷线三种因素对终端设备雷击暂态特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终端设备过电压随避雷器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增大,接地电阻越大,增大幅度越小;敷设避雷线后,终端设备过电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距离越小,终端设备过电压也越小。最后得出通过避雷线的安装以及减小安装避雷器的杆塔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终端低压设备雷电防护水平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高电阻率地区避雷器的接地电阻,所得结果对于降低接地结构的成本以及对配电线路终端设备的雷电防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直流避雷器用电阻片能量吸收能力及热稳定性能。试验表明,在多次过电压下,电阻片吸收操作过电压临界能量吸收能力为432kJ;直流电阻片的近似比热容为3J/(g.K);达到临界能量吸收时,电阻片表面温度最高为178℃。制造直流避雷器用电阻片时,应确保电阻片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较小的温度系数;设计结构时,应考虑避雷器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对于靠近电阻片的材料,应具有耐受热冲击温度为180℃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通过迅速释放过电压能量而保护与其并联的各种电气设备免受高电压影响。针对一起500 kV线路避雷器电阻片外绝缘涂层受损的缺陷,通过红外测温、带电检测和直流参考电压试验数据、现场解体试验分析查明故障原因为上节避雷器下法兰位置无排水孔,积水侵入避雷器内部引起上节顶部氧化锌电阻片外部绝缘涂层劣化击穿。由于局部氧化锌电阻片绝缘击穿导致电阻片串整体电压分布不平衡,正常电阻片荷电率增加,进一步加速劣化,最终导致上节氧化锌电阻片外绝缘涂层全部击穿,并根据缺陷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关键部件为氧化锌电阻片。由于氧化锌电阻片易与空气中的潮气反应,使其残压值下降,导致避雷器保护性能变差。籍此,选择一种玻璃来填充瓷套与氧化锌电阻片之间的间隙,达到密封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在PbO-B2O3-SiO2系统为主体的玻璃中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和填料,可以达到瓷套与氧化锌电阻片之间的匹配和封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20 kV变压器10 kV侧空载时运行方式的对比分析,说明了10 kV侧没有母线时,采用b相直接接地运行方式的不足,指出在每相上并联一支避雷器为最佳运行方式;详细论述了电容传递过电压的产生条件及其计算方法,提出以电容传递过电压最大值作为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并以2 h为基准进行工频耐受时间特性校核的无间隙避雷器的选择方法,并通过运行实例说明该运行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起110 kV线路终端无间隙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爆炸事故同批次试品的解体检查试验,指出整体密封性能较差导致运行受潮,是加速了电阻片老化的主要原因;针对线路终端避雷器运行条件和运行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运行管理和试验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某热电厂2号发电机遭受雷电过电压时,发生了击穿,造成了发电机跳闸损坏。分析表明是避雷器选型错误,即使用了额定电压为10.5kV,型号为YH5WZ-17.5/45的变电站专用避雷器,而正确选择应为YH5WD-13.5/31的电站型专用避雷器。阐明了选择发电机避雷器的原则:不论发电机输送的电力系统结构有多么复杂、情况有多么特殊、谐振过电压的发生机率有多高,必须根据发电机的额定电压,选择发电机专用的避雷器。  相似文献   

14.
从三方面对500 kV交流系统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避雷器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效益.首先,对电阻片工艺研究,开发出了高性能的电阻片,其能量吸收能力达到7.8kJ/kV;其次,在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的电场进行了优化计算的基础上,对避雷器设计了新型均压环结构,去掉了并联的均压电容.并通过对避雷器进行了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6~10kV配电网络事故中雷击跳闸率(占80%以上)高,提出避雷器安装配置及接地等方面的问题。对不同类型雷击过电压和避雷器安装档距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了线路无间隙避雷器和线路有串联间隙避雷器的结构特点和保护范围,分别确定了两种避雷器的技术参数。建议以无间隙避雷器为主,以外串联间隙避雷器为辅的设置方式,提出了两种避雷器在输电线路中不同的防雷保护方案。在雷灾多发区域避雷器应带小型化放电计数器和脱离装置,同时对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要进行优化布置。  相似文献   

16.
从线路避雷器防雷的工作原理入手,介绍了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制电位作用,可以确保绝缘子串不发生闪络,从而达到防止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发生的目的。通过四川某电业局配网针对线路避雷器在35 kV线路应用及防雷效果,证明线路避雷器可以有效降低雷击跳闸,从而为线路提供可靠保护。并且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根据线路历年雷击跳闸记录、雷电分布及雷击跳闸类型可进行选择性安装。通过对线路避雷器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建议每5年对运行中线路避雷器进行一次抽查试验,对其性能进行评估。鉴于目前的防雷形势,建议继续推进线路避雷器的防雷应用,但由于线路避雷器大量挂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路的维护压力,同时线路避雷器对整条线路的防雷效果主要取决于正确选定易击段、易击塔、高阻区,因此强调应适度控制安装规模和注重安装选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10kV带脱离器的肘形避雷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分析了10kV肘形避雷器的结构特点,指出了10kV肘形避雷器带脱离器的必要性。提出了10kV带脱离器的肘形避雷器应满足技术性能要求,并对其结构和参数进行了设计与计算。最后,对10kV带脱离器肘形避雷器的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阀片及间隙性能的研究,降低了间隙放电分散性和避雷器冲击因数,满足了产品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带脱离器的避雷器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电力设备,可在限制电网过电压的同时实现避雷器的免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脱离器可靠性较低,脱离器易发生误动作。笔者从脱离器的结构、生产等环节对脱离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脱离器主要存在外壳易老化,机械强度低,运行一段时间后外壳密封易失效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抽样对脱离器进行机械强度和密封试验,应加大分频分流式等新型脱离器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