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磁性材料及器件》2005,36(2):46-46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中软磁合金的制备领域。特别适合制备铁钴硅硼类中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矩形比、高磁导率等综合性能好的新型铁基非晶软磁合金材料。该材料的具体化学成分为(wt%):Fe:81,86%:Co:7.12%:Si:1.3%;B:3-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成份设计简单、经济,材料综合磁性能和机械性能好,而且可加工性好。该材料同时还有使用范围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 Cu Nb Si B铁基纳米晶薄带。分析了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及冷却条件包括冷却速度与氧化程度对Fe Cu Nb Si B铁基纳米晶薄带高频磁导率的影响。随热处理温度的上升,铁基纳米晶铁芯的磁导率先增大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一定热处理温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铁基纳米晶铁芯的磁导率逐渐减小;较快的冷却速度与氧化会降低铁基纳米晶铁芯的高频磁性能。  相似文献   

3.
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晶软磁合金具有较高饱和磁感应强度、高磁导率、低高频损耗等特点.对牌号为Finemet、Nanoperm和Hitperm等三类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进行了分类综述,分别介绍了各类合金的成分、性能、显微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应用范围,并对它们的非晶晶化过程机理以及影响合金软磁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FeNiSrSiB非晶软磁合金薄带的磁性和巨磁阻抗效应。磁阻抗比ΔZ/Zs不仅与样品的磁特性有关,而且与交变电流频率f和外加直流磁场H有密切的关。对退火温度为350℃,退火时间为90min的样品,在交变电流频率为2MHz下,磁阻抗比ΔZ/Zs=(Z0-Zs)/Zs最高可达53.7%。  相似文献   

5.
磁性薄膜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电磁兼容、磁传感器和微波通讯设备等众多领域,其高频复磁导率谱的准确测量是磁性薄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薄膜材料复磁导率的常用测量方法包括微波谐振腔法、检测线圈法和传输/反射法等。首先简要介绍了谐振腔法和检测线圈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微波频率(GHz)下磁性薄膜传输/反射法磁导率测量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恶劣的环境中,铁基非晶软磁合金会发生腐蚀,进而影响其功用,而元素成分调控是改善其耐蚀性最直接有效的手段。Cr的引入可在非晶软磁合金表面形成铬氧化膜而抑制腐蚀;Nb的存在可导致软磁合金表面形成n型半导体型Nb氧化膜,且与基体元素间存在协同耐蚀效应;Ni可使软磁合金出现显著自发钝化特性;Si可形成硅酸盐钝化膜,拓宽稳定钝化范围;P则促进合金成分均匀性,形成更均匀更稳定磷铁化合物钝化层,且可加快非晶表面的活性溶解,加速表面特定成分的氧化膜形成。Mo可促进含Cr非晶软磁合金表面膜Cr富集,加速Cr氢氧化物钝化膜的形成;Cu可增加Fe的析出,抑制非铁磁性相的形成,降低合金平均晶粒尺寸而提高耐蚀性。此外,在铁基非晶软磁合金中同时引入多种元素时,这些元素会互相作用,进而协同影响软磁合金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具有绿色节能、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战略性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重点概述Fe基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的退火工艺,包括热致晶化、电/磁致晶化、热等静压晶化及薄带连续晶化工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铁基非晶合金薄带是重要的软磁材料。利用Maxwell方程组求得在弱交变磁场作用下各向同性的铁基非晶合金薄带中的磁场对空间和频率的分布规律,进而推导出平均磁感应强度、平均起始复数磁导率、涡流分布规律和涡流损耗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1J50软磁合金在有些场合需要同时满足磁性能和尺寸公差的要求.根据传统工艺方法,测量了1J50软磁合金样环高温退火后的尺寸变化.对退火后的样环进行车削加工,并测量了其磁性能下降量.对样环进行二次退火,测量了磁性能回复量和尺寸变化,得出了1J50软磁合金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雾化法制备了Fe_(75)Si_(8.4)B_(12.6)Nb_4及Fe_(75)Si_(8.4)B_(12.6)Nb_2C_2两种铁基非晶软磁合金粉末。通过XRD、DSC、SEM及VSM等研究了C添加对Fe-Si-B-Nb非晶合金的相结构、非晶形成能力、粉末颗粒的形貌及粒度分布以及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元素的添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但仍然能通过水雾化制备出非晶态合金粉末,且粉末形貌得到改善,粒度分布亦趋于合理。同时,添加C元素后,Fe_(75)Si_(8.4)B_(12.6)Nb_4及Fe_(75)Si_(8.4)B_(12.6)Nb_2C_2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分别为136.71 A·m2/kg、79.04A/m,较Fe75Si8.4B12.6Nb4合金的软磁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Fe基合金薄带的巨磁阻抗效应和LC谐振回路特性,研制了一款新型巨磁阻抗磁敏传感器.文中介绍了Fe基合金薄带的巨磁阻抗特性、传感器的电路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重复性好(最大偏差为0.32%)、几乎无迟滞(最大偏差为0.19%)、线性度好(最大偏差为1.04%)且线性测量范围广(464.86~1488.52 A/m)等优点,在磁场检测和位移测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简要评述了高饱和磁通密度、低铁损Fe基非晶合金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新的FeSiBC系非晶合金2605HB1的最佳化学成分、磁特性、薄带质量和关键技术,用新发展的HB1铁心制备的试验配电变压器与用常规的FeSiB系非晶合金2605SA1铁心变压器相比,显示出铁损低、工作磁感高、可听噪音低和物理尺寸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We built a prototype motor with NANOMET stator cores. NANOMET is one of the several nanocrystalline soft magnetic alloys [1]. The motor iron los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ET were compared with 35A360, which is one of the widely used conv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steel shee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material is show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thods to build NANOMET stator cores, and presen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prototype motor.  相似文献   

14.
在FeBPCu系合金中通过改变P、Cu的含量以及添加Nb元素的方法,制得了高铁含量的Fe85B8.3Cu0.7P_5Nb_1非晶合金带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以及软磁直流测试仪研究了FeBPCu系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热处理前后磁性能的变化,得到了最佳的P、Cu含量以及Nb对该系列合金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合金的P、Cu含量分别在5.0、0.7最为合适;添加1 at%的Nb提高了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并扩大了合金的热处理区间;Fe85B8.3Cu0.7P_5Nb_1合金带材在440℃保温10 min热处理后获得了208.6 emu/g较高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也只有22.4 A/m。  相似文献   

15.
用真空感应炉在氩气保护下熔炼成母合金,再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成分为Fe63Co21Si2B14的非晶合金薄带,卷绕成铁芯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横向磁场热处理.研究了磁场热处理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Fe基非晶合金对磁场热处理非常敏感,通过简单的横向磁场热处理,合金可以获得良好的恒导磁性能,其Bs值可达1.73T.合金在360℃处理时,恒导磁范围达到240 A/m,恒磁导率约为2600,并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磁特性.在晶化温度以下,提高热处理温度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恒导磁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Fe基金属玻璃软磁粉末为原料,通过常规的钕铁硼粘结磁体注塑工艺,制备了尼龙基的软磁注塑磁体,注塑磁体中尼龙质量分数为15%。对材料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传统尼龙注塑粘结磁体工艺可以用于制备金属玻璃注塑软磁体,其力学和机械性能与传统钕铁硼注塑磁体相当,并且具有金属玻璃的优良软磁性。  相似文献   

17.
Fe Co基软磁薄膜以高饱和磁化强度、高截止频率为特点,在高频领域获得广泛研究与应用。概括介绍了各类Fe Co基软磁薄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非晶薄膜、纳米晶薄膜、纳米颗粒膜、图形化薄膜、多层薄膜。对Fe Co基软磁薄膜的三类重要应用:MEMS微电感、吸波材料、磁记录进行了分类综述。最后展望了Fe Co基软磁薄膜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速磁浮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电磁力难以直接测量的困难,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悬浮电磁铁的二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计算,得到了其内部的磁力线分布情况以及磁浮列车在不同运行情况下的电磁力数据,并总结了推力和悬浮力随功率角、气隙、定子电流和转子电流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指数形式的电磁力软测量模型。采用该模型,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力可以通过气隙、定子电流和转子电流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到。该模型的最大误差小于1%,为高速磁浮列车运行过程中电磁力的计算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