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开发强度级别为685MPa的高强钢板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终轧温度,未再结晶区累积压下量,终冷温度,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对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控轧控冷条件下,钢的室温显微组织由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贝氏体主要以粒状贝氏体为主,此外,晶粒细化是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热轧试验研究了两阶段轧制+层流冷却、空冷、超快冷的TMCP工艺对高硅铌钢、高硅Nb-Ti钢、低硅Nb-Ti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轧控冷后的试验钢含有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以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在控轧控冷工艺参数相近的情况下,高硅铌钢、高硅Nb-Ti钢、低硅Nb-Ti钢的抗拉强度依次减小,其伸长率和强塑积依次增大。低硅Nb-Ti钢的伸长率和强塑积分别达到了41%、25 256 MPa.%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吴迪  李壮  吕伟 《钢铁》2012,47(8):36-38,40,42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组的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参数对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终轧,轧后不同方式冷却,抗拉强度几乎都在1 000MPa以上,屈强比在0.54~0.62之间,伸长率在13%~17%之间。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和冷却速度加快而细化;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量增多。经800℃终轧后层流冷却至560℃左右空冷,由于铁素体晶粒细化,组织中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孪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抗拉强度达1 130MPa,伸长率达16%,强塑积达到18 080MPa.%的最高值。控轧控冷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使试验钢具有了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宽厚板》2015,(5)
南钢采用低碳+微量合金成分设计,结合三种不同控轧控冷工艺,生产出屈服强度为500 MPa级别的8 mm厚度桥梁钢板Q500q E,并通过组织观察及性能检测,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高强度桥梁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强度、延伸率、-40℃冲击功值均达到标准要求,其中以28 mm厚度中间坯、602℃返红温度工艺生产试验钢的综合性能和表面质量为最优,其表面到心部的显微组织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晶粒尺寸均介于10~15μm之间,晶粒度为10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室φ350 mm 4辊轧机对V-Nb-Wi微合金化X100管线钢(%:0.057C、1.84Mn、0.25Mo)进行控轧控冷试验。结果表明,在1 100℃始轧,800~900℃终轧,100~400℃终冷温度下,X100钢的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下贝氏体。降低终轧温度可细化组织,提高钢的强度;降低终冷温度可提高钢的强度,但使钢的韧性降低。X100管线钢的最佳轧制工艺为终轧温度850℃,终冷温度200℃。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碳Cr-Mo微合金化成分设计思路,配以控轧控冷工艺在天钢中厚板厂3500mm轧机上成功轧制出Q550D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对轧制的Q550D钢板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同时对该钢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Q550D中厚钢板的组织类型主要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力学性能完全能够满足GB/T1591-2008要求,且低温冲击韧性和Z向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7.
桥梁钢Q420q要求同时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和良好的可焊性,焊接热影响区(HAZ)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直接影响构件焊接接头质量。20 mm厚度控轧控冷型Q420qD钢板在不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条件下进行焊接试验,并针对其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焊接线能量为15 kJ/cm时,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焊接接头各区域断口均由韧窝组成,呈现韧性断裂形貌;-20℃冲击功≥279 J,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值;焊接接头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软化、硬化现象;焊缝显微组织以针状铁素体为主,能有效阻碍裂纹扩展;熔合线显微组织包含粒状贝氏体、侧板条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多边形铁素体;粗晶区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针状铁素体及少量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细晶区的显微组织为大量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及少量渗碳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动态CCT曲线测试和实验室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900 MPa级热轧带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过程以及不同卷取温度下显微组织、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提高,显微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比例下降,贝氏体组织比例升高,冷速大于15℃/s时,显微组织全部为贝氏体;随着卷取温度升高,显微组织中针状铁素体比例下降,多边形铁素体比例升高;当卷取温度为600℃时,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此时析出相细小弥散,可获得抗拉强度达到1 000 MPa,延伸率17%的热轧产品。  相似文献   

9.
徐勇  程必贤 《钢铁钒钛》1992,13(3):33-37,32
采用热膨胀、热模拟和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不同锰含量对15MnV钢相变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锰含量钢的临界点、等温转变开始时间,观察了显微组织。确定了化学成分与15MnV钢临界点的回归公式,找出了锰含量及控轧后的终冷温度与组织细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试验表明,通过合适的控轧控冷,降锰后的15MnV钢性能可达原15MnV钢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Zr-Ti氧化物质点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转炉→LF/RH精炼→板坯连铸→控轧控冷→调质热处理工序,以Zr-Ti复合脱氧代替铝脱氧技术生产了一种低温压力容器钢。对该钢进行了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和各项力学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钢中生成了尺寸细小的Zr-Ti复合氧硫化物夹杂;钢的内部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和少量的针状铁素体,组织均匀,晶粒尺寸小,晶粒度达到9级以上;该钢力学性能优异,横向、纵向力学性能趋同,尤其是低温冲击韧性突出,-60℃冲击功高达100 J以上,韧脆转变温度低于-55℃。因此,Zr-Ti复合脱氧技术对钢起到了细化晶粒、均匀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Q620CFD在HTP工艺条件下轧态、回火态的组织与力学性能;与同级别低Nb钢板进行了变形抗力热模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开轧温度和轧后回火工艺对该钢的组织、性能和析出物的形态数量有明显影响;采用HTP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其控轧生产时的轧制负荷。  相似文献   

12.
周平  杜林秀  周民  刘相华 《钢铁》2012,47(9):63-67
采用实验室热轧、显微分析及力学性能检测手段,对Nb-Mo及Nb微合金化X100管线钢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组织特征及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对Nb-Mo复合成分试验钢影响较大,控轧控冷工艺条件下Nb-Mo及Nb微合金化X100管线钢力学性能均能达到API 5L中X100管线钢要求,但Nb-Mo复合成分力学性能富余量较大,性能较优.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及终冷温度的降低,试验钢强度增加,韧性及塑性恶化.板条马氏体与贝氏体复相组织较板条马氏体可大大提高试验钢的塑性及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X100管线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和控轧控冷工艺中不同冷却制度下微观组织特征及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升高和终冷温度的降低,试验钢微观组织逐渐细化,其中粒状贝氏体含量不断减少而板条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显微硬度也随之增加;M/A岛含量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V”型趋势,且在340℃获得最低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变形量、终轧温度、终冷温度等终轧工艺参数的变化,研究控轧控冷工艺对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满足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性能要求的该组织性能的最佳轧制工艺  相似文献   

15.
10.9级螺栓用非调质钢强韧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万显  任海鹏 《钢铁钒钛》1992,13(3):1-8,74
分析了几个试验钢热轧和冷拔态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钢包括低碳贝氏体钢和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两类,试验结界表明贝氏体钢能够达到10.9级指标。其成分特点是:低碳高锰硼钢加钒钛微合金化,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具有极佳的冷拔延伸性能。  相似文献   

16.
C Si Mn Cr Nb钢双相组织性能的柔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 Si Mn Cr Nb试验钢的双道次变形和分段冷却热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试验钢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铁素体+马氏体或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两段轧制分段冷却后550 ℃卷取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屈服强度415 MPa,抗拉强度710 MPa,伸长率23.0%,屈强比0.59。500 ℃卷取得到铁素体加粒状贝氏体双相组织,与550 ℃卷取相比,屈服强度升高35 MPa,抗拉强度降低45 MPa,伸长率略微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志慧  贾小华 《河北冶金》2023,(12):46-49+55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对X60级管线钢显微组织与冲击试样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试验钢的热轧显微组织及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控轧控冷条件下冲击断口无明显裂纹源,基本呈现等轴韧窝形貌特征;其获得的针状铁素体组织较常规轧制下多边形铁素体组织更加细化、均匀,晶粒尺寸均值由20μm下降至8μm左右,其尺寸小于2μm的占比达75%以上;控轧控冷工艺较常规轧制试验钢具有更好的强度及塑韧性,尤其-10℃冲击功达到180 J以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设定机架间冷却水强降温工艺与轧后层流冷却速率及卷取温度控制,实现精轧控制轧制与层流控制冷却相结合的控制工艺,可极大地改善超厚规格X60管线钢低温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控轧控冷工艺对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终轧(800℃)、600℃保温1 h的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高,分别为670.7 MPa和752 MPa。高温终轧(1 030℃)的试验钢组织主要为准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织粗大;低温终轧(800℃)的组织主要为多边形铁素体,晶粒较细小。在600℃保温1 h的试验钢中存在大量的纳米尺寸TiC粒子,沉淀强化效果明显,未在600℃保温1 h的试验钢中,TiC的析出受到限制,沉淀强化效果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9.
利用膨胀仪并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测定了新型Nb-V微合金化贝氏体钢轨钢20mm板(/%:0.24C,0.39Si,1.86Mn,0.007S,0.002P,1.36Cr,0.33 Mo,0.04Nb,0.11V)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冷却速度0.04~4.0℃/s对钢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Bs点温度低于400℃,当冷却速度在0.1~0.8℃/s,试验钢可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符合贝氏体钢轨的合金设计原理;试验钢的轧态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还有少量的马氏体,其强度、塑性、韧性、硬度各指标匹配较好,满足现行贝氏体钢轨相关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控轧控冷工艺对低碳铌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低碳铌微合金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并在实验室对该实验钢采用不同的工艺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实验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低碳铌微合金钢的强韧化机制.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0.5~30 ℃/s)内可以获得贝氏体组织.控轧控冷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的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贝氏体.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组织得到细化,强度提高,但屈强比也随之增加;降低卷取温度使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略有增加,强度有所提高.初步探讨了贝氏体对实验钢性能的影响,为制定合适的生产工艺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